在長期的歷史教學實踐中,我發(fā)現,學生喜歡歷史卻不愛上歷史課,愛看歷史影視劇,喜歡讀歷史課外書,卻不喜歡讀歷史教科書。究其原因,一是因為歷史教材繁瑣枯燥,沒有課外書生動有趣。二是,教師一成不變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感受不到激情,致使學生厭煩學習歷史。所以,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使學生積極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一、結合歷史故事和影視劇,調動學習興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于學生不喜歡學習歷史教材,這就要求教師要投其所好,既讓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技巧,又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快樂的環(huán)境中了解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歷史小故事和歷史影視劇引入課堂,使學生產生學習歷史的欲望。
如,學習“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也為了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甲午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的背景、經過、結果,了解《馬關條約》的主要內容,分析甲午中日戰(zhàn)爭和八國聯軍侵華對中國社會產生的影響等,在教學過程中,我借助了電影《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片段,讓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明白,這是一場什么樣的戰(zhàn)爭,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這一結果。讓學生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和恥辱,體會到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二、開展討論活動,開拓學生思維
在歷史教學中,開展討論活動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思維探究活動,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始終處于問題—思考—探索—解答的積極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在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的同時,也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得到全面而個性化的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辛亥革命”時,可以讓學生以“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為論題,進行討論,讓學生知道由于民族資產階級的局限性,不可能充分依靠廣大農民群眾,從這方面來說,是失敗的。但是辛亥革命又給了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的打擊,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專制制度,從這點上來說又是成功的。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待問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動起來。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的興趣點,創(chuàng)設出學生喜歡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既可掌握歷史知識,又可動起來,以得到全面發(fā)展。
(作者單位 重慶市榮昌縣安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