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亞洲對于中國來說既是最大的貿易地區(qū),也因其地緣關系是政治軍事戰(zhàn)略要地。中國在亞洲地區(qū)運用了大量的外交政策,近年來中國與東盟外交關系上有很大進展,這與中國在經濟、政治上對于東盟合作的要求有關,東盟同時也對中國有同樣的需求。本文總結了中國與東盟的發(fā)展進程,分析了中國與東盟外交關系推進的原因。
【關鍵詞】東盟 經濟一體化 商務外交策略
中國十大貿易伙伴幾乎包括所有的東亞經濟體。中國與東亞各個經濟體在貿易、資本流動和旅游等方面的交往日益緊密,增長速度遠超與其他貿易伙伴增長速度。中國與東亞各經濟體的貿易總量超過了與其他貿易伙伴的貿易總量。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合作關系推進受到了世界的廣泛關注。
一、中國與東盟的發(fā)展進程
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與東盟的雙邊貿易發(fā)展迅速,除1998年因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較低外,中國東盟的雙邊貿易額每年的增長速度保持在20%以上。2004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為1058.80億美元,同比增長35.3%;2006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為1608.40億美元,同比增長23.37%;2008年中國與東盟雙邊貿易額為2311.17億美元,同比增長14.0%。2011年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高達3629億美元,中國是東盟最大貿易伙伴,同時東盟首次成為中國第三大貿易伙伴。(數據來自《中國統(tǒng)計年鑒》)
中國與東盟外交關系自1991年開始迅速推進。1991年開始對話,1996年中國成為東盟全面對話伙伴國,1997年中國與東盟領導人聯(lián)合發(fā)布《聯(lián)合宣言》,確定了21世紀的睦鄰互信伙伴關系,中國與東盟的關系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推進經濟合作方面進展迅速。2002年11月,在第六次中國—東盟領導人會議上,中國與東盟領導人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明確了2010年建成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目標。2004年雙方又簽署了《中國與東盟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xié)議貨物貿易協(xié)議》和《中國與東盟爭端解決機制協(xié)議》,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進入了實質性建設階段。2005年7月,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貨物貿易協(xié)議》開始實施,雙方7000余種商品開始全面降稅,貿易額持續(xù)增長。2007年1月14日,中國與東盟在菲律賓宿務簽署了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服務貿易協(xié)議》。協(xié)議的簽署為中國—東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貿區(qū)奠定了堅實基礎。2009年8月15日,中國與東盟共同簽署中國—東盟自貿區(qū)《投資協(xié)議》。協(xié)議的簽署標志著雙方成功地完成了中國—東盟自貿區(qū)協(xié)議的主要談判。在經濟合作關系上的進步將有力地推進中國東盟的貿易關系。
二、中國與東盟外交關系推進的原因
中國之所以選擇與東盟積極推進經濟關系,與目前所處的全球經濟環(huán)境分不開。
(一)世界上各國紛紛推進區(qū)域經濟一體化進程
美國以《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為樣板,在拉美發(fā)出“美洲倡議”,推行美洲貿易自由化的同時,另一方面橫跨兩大洋,推行北大西洋貿易自由化和亞太地區(qū)貿易自由化。歐盟西連北美自由貿易協(xié)定,形成北大西洋自由貿易區(qū);與地中海沿岸國家共同建立地中海經濟圈,努力與非洲合眾國加強經濟合作;接納部分東歐國家成為成員國,同時又與獨聯(lián)體加強經貿合作,注重加強同亞洲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歐盟事實上也將世界80%左右的經濟推向了貿易自由化的軌道。 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在WTO談判進程中已體現出步履艱難,區(qū)域經濟一體化由于所含國家少且國家間由于地緣優(yōu)勢本就經貿關系密切,文化方面阻礙因素相對較少而矛盾比較少,推進進程比較快,對于促進國家間的貿易投資關系作用明顯。在此區(qū)域經濟一體化浪潮中,中國也意識到要分一杯羹。
(二)與東盟國家形成經濟一體化具有可操作性和重要意義
東盟國家與中國相比,發(fā)展水平相近,容易發(fā)展產業(yè)內貿易,形成自貿區(qū)的成本較小。而且東盟與中國行業(yè)具有互補性。比如中國汽車行業(yè)的發(fā)展對橡膠的需求與日俱增,東盟是重要的橡膠出產地區(qū);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具有豐富的石油儲量,有利于保持中國的能源安全。中國與東盟形成經濟一體化,有利于拉動國家出口,凝結地區(qū)力量共同應對國際競爭。
(三)亞洲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地區(qū)
從中國單方面出口的角度,中國在亞洲的出口額占中國總出口額的比重在2010年達到46.3%,亞洲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地區(qū),且近五年來,除了2008-2009年以外有逐年上升趨勢。而在亞洲的出口情況分布,東盟占據的位置越來越重。東盟在2009年第一次超過日本,成為第一大出口所在地區(qū)。日本經濟低迷,國內市場疲軟,從2005年起,在亞洲總出口額的占比逐年下降,而東盟、韓國一直保持上升姿態(tài),這也是中國決定同東盟進行經濟一體化議程的一大原因。近年來,中國雖保持順差,但主要是由于進口的減少,出口的增長拉動力度不大。中國目前國內市場需求下降,如果出口疲軟的話,對于中國經濟發(fā)展十分不利,中國與東盟推行經濟一體化,也是希望可以靠東盟拉動中國出口,保障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速度和穩(wěn)定。
三、總結
構建經濟一體化,不僅中國有自己的需求,東盟同樣也有需求。同中國構建經濟一體化,可以推動東盟各國的出口增長以及經濟結構的改善,減少東盟國家市場分割,加速內部一體化進程,可以帶動其他大國與東盟簽訂自由貿易協(xié)定的熱情,同時東盟國家經濟多為外向型經濟,與中國結為經濟一體,有利于更好地應對國際競爭。
中國與東盟關系的推進,如果運行得好,對東亞合作的進程的推進會有推動作用。張?zhí)N嶺(2002)年提出東亞合作機制有四條路可以走,其中一條便是“中日韓分別推動與東盟的制度化一體化建設,并且同時尋求把三個進程合攏的方法,有條件的先走一步,比如現在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計劃?!钡灿锌赡墚a生新的分割。東亞合作的進程還需要“10+3”間更多的對話,在此期間,中國的推動將產生比較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克烈.世界經濟區(qū)域一體化與我國區(qū)域經濟理想模式[J].世界經濟研究,2000(01):24-27.
[2]張?zhí)N嶺.東亞合作與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qū)的建設[J].當代亞太,2002(01):6-11.
[3]尹承德.東盟外交新走向——兼論中國與東盟的關系[J].國際問題研究,2004(03):21-25,39.
作者簡介:翟翔(1991-),女,山東淄博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國際經濟與貿易;司檉宇(1992-),女,河南商丘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類;王文浩(1991-),男,山東東營人,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經濟學類。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