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兩個主義對兩種經濟體制認識進程的基礎上,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主義國家,按照先進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發(fā)展市場經濟有機結合,建成并不斷完善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關鍵詞:社會主義;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計劃經濟
傳統(tǒng)的經濟理論都曾認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屬于社會基本制度范疇,實際上,“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1]。不同的社會制度可以采用類似的經濟體制,同一種社會制度,可以采用不同的各具特色的經濟體制或經濟發(fā)展模式,以適應并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從二戰(zhàn)后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所進行的幾次大的體制調整與社會主義國家兩種不同的改革結局的比較中,可以分析市場經濟體制同社會主義制度結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資本主義國家對兩種經濟體制認識的歷史進程
二十世紀上半期資本主義的制度危機促進了在實踐上對傳統(tǒng)觀念的突破。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分別在3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分別進行了大的體制調整,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由于資本主義固有矛盾導致的制度危機。
1929年爆發(fā)的世界經濟危機,使資本主義固有的各種矛盾暴露無遺,宣告資本主義舊體制非改不可。1929年,新古典經濟學派理論家弗·曼·泰勒發(fā)表了《社會主義國家生產指南》,強調資本主義國家用之對市場經濟加以宏觀調控大有好處。1933年,美國羅斯福實施“新政”,從而使資本主義在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之外,又增加了國家干預這只“看得見的手”。1936年,凱恩斯發(fā)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提出了適應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需要的基本理論。由于各國具體國情不同,歷史傳統(tǒng)和民主文化各異,不同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體制又各有其特點,形成了不同的資本主義發(fā)展模式,有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盎格魯——撒克遜模式、以西德和日本為代表的萊茵模式,以瑞典為代表的斯堪的納維亞模式等。
進入90年代,經濟全球化浪潮的的沖擊,向撒切爾——里根主義、新自由市場經濟體制模式提出了嚴重挑戰(zhàn),要求進一步進行體制改革,以適應生產力發(fā)展的要求,以提高國際競爭力。由布萊爾、克林頓等提出了“第三條道路”的理論為標志,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進入了戰(zhàn)后第三輪體制調整時期?!暗谌龡l道路”就體制而言,它是要在偏于自由主義的美國模式和偏于社會民主主義的歐洲模式之間尋找一種折中方案或混合體的形式,對資本主義傳統(tǒng)模式進行改良;就理論而言,是取凱恩斯主義和新保守主義經濟學派二者之長處,把計劃和市場兩種資源配置手段的優(yōu)勢緊密結合起來。
無論資本主義國家走那條道路,采用那種經濟發(fā)展模式,都是被迫地順應社會化的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以緩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導致的制度危機。
二、社會主義國家對兩種經濟體制認識的歷史進程
社會主義國家對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的認識經歷了長期而曲折的過程,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獲得了慘痛的教訓。
社會主義國家共同面臨著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這一難題在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馬克思和恩格斯只是在高度發(fā)達的社會生產的前提下,認為未來的社會經濟是以“計劃”為調節(jié)手段的公有制經濟。列寧開始時也認為社會主義的內容就是消除商品經濟,消除貨幣,以產品經濟代替貿易,在后來又提出利用資本主義的東西發(fā)展社會主義,但是他把市場、貨幣、商品等要素與資本主義私有制聯系起來。斯大林于1929年過早地停止了新經濟政策,逐步建立了高度集權的計劃經濟體制,否認市場的作用,取消商品經濟,只是在其晚年才開始認識到用市場來調節(jié)國家與農民的關系。二戰(zhàn)后建立的社會主義國家,都照搬了蘇聯的計劃經濟體制模式,陷入了體制危機。只有通過改革,才能解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才能鞏固、發(fā)展和完善社會主義制度。
蘇聯、東歐等社會主義國家對傳統(tǒng)的的計劃經濟體制不是對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而蘇聯更是蠻橫地阻撓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改革。80年代中期以后,蘇聯東歐國家又盲目地追隨西方,改革變成了改向,最終導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鄧小平曾深刻地指出:“不堅持社會主義,不改革開放,不發(fā)展經濟,不發(fā)展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條”[2]。
三、我國對兩種經濟體制關系認識的曲折歷程
市場與計劃究竟要不要結合?以及怎樣結合?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這些問題的認識以及在實踐上的回答經歷了兩個階段。
從1978年至1984年,是第一階段,主要回答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能不能使用市場的作用。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提出了計劃調節(jié)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方針,開辟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形成的道路。1982年9月,黨的十二大報告肯定了以計劃調節(jié)為主,市場調節(jié)為輔的原則,劃分了兩種手段各自調節(jié)的范圍和界限,對于當時的經濟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10月,鄧小平又指出:“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問題如何解決?解決得好,對經濟的發(fā)展就很有利,解決不好,就會糟”[3]。
從1984年至1992年,是第二階段,在理論上突破對計劃和市場是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的爭論,以逐步形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1984年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明確指出,“改革計劃體制,首先要突破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tǒng)觀念,明確認識社會主義計劃經濟必須自覺依據和利用價值規(guī)律?!?992年初,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系統(tǒng)闡述了他在計劃和市場問題上的基本觀點,指出:“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4]。鄧小平提出的關于計劃和市場問題的一系列著名論斷,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創(chuàng)新。
黨十八屆二中全會指出:“處理好政府和市場、政府和社會、中央和地方的關系,以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5]”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又推動了體制創(chuàng)新,經過不斷深化改革和建設,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使上層建筑更加適應經濟基礎發(fā)展變化,為科學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注釋:
[1][2][3][4]《鄧小平文選》第三卷,373頁、370頁、91頁、373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5]《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公報》,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