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有效結合能有效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本文主要從家庭與學校的關系研究等五方面綜述了近十年來國內(nèi)外有關家校合作教育的研究現(xiàn)狀,并對今后家校合作研究的方向和重點內(nèi)容進行了展望。
關鍵詞:家校合作;研究現(xiàn)狀;展望
[中圖分類號]:{G40—0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3
每位中小學生都在特定的教育體制,即特定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接受教育;同時他們也是獨立的個體,與其置身的家庭教育小環(huán)境密不可分。如何使教育大小環(huán)境相互促進、協(xié)調(diào)運作顯然是基礎教育質量得以提高的重要保證。國內(nèi)外許多專家學者對基礎教育中家校合作問題已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與探索。本文重點綜述了家校合作的含義界定,研究意義、研究現(xiàn)狀等三方面的內(nèi)容,并在此基礎上對家校合作中需要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問題進行了展望。
一、家校合作的含義界定
“家校合作”目前在中外尚未形成確切的、被廣泛接納的定義。
中國教育研究者馬忠虎在研究家校教育相結合的問題時認為[1—4]:家校合作,實質上是聯(lián)合了對學生最具影響的兩個社會機構——家庭和學校的力量,對學生進行教育。在教育活動中,家庭和學校相互支持共同努力。這一觀點,協(xié)調(diào)了家庭和學校在教育中的平等地位和作用,改變了我國教育界以往一直認為家庭教育從屬于學校教育的看法,平衡了家校之間的關系,有利于調(diào)動家庭對其子女教育的積極性,發(fā)揮家庭教育的巨大作用。
而美國教育專家則認為[2]:家校合作的涵義擴展到學校、家庭、社區(qū)三者間的合作,并強調(diào)了學校、家庭和社區(qū)對孩子的教育和發(fā)展負有共同的責任。這種觀點不僅將家庭和學??醋骷倚jP系中的平等成員,而且還強調(diào)了社區(qū)對兒童發(fā)展和成長的影響和作用;不僅將學校和家庭看做是家校關系中的成員,而且還將學生自身也看做是家校關系中的重要一員,并強調(diào)了學生在家校關系中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結合我國的基礎教育的實際情況,馬忠虎關于家校合作的含義更符合我國國情,本文就是在此基礎上開展進一步研究的。
二、家校合作教育研究的意義
從古至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宣布本國的教育體制可以完美地解決每一個學生的個體問題。[5—7]學生在家庭渡過的和在學校渡過的時間不相上下,二者之間關系極為密切,不可能也不應該明確分割開。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視家庭與學校的合作,他說過“最完備的社會教育是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結合。”家庭因素對學生成長所產(chǎn)生的影響,已然成為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力量。如何使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有機結合,并互相補充、互相協(xié)調(diào)、互相促進,是進一步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大力加強家校合作教育的研究就顯得非常必要,理論和實際意義明顯。主要體現(xiàn)在下述三方面。
(一)社會需求
隨著終生學習概念的提出,使得學校不再是終結性的教育;信息時代的來臨,改變了學生受教育的渠道,家長和教師不再是知識傳輸?shù)臋嗤?;計劃?jīng)濟向市場經(jīng)濟的轉型促進了社會民眾價值觀的更新,由學校灌輸?shù)膬r值觀念往往受到社會與家庭的沖擊,這一切使得教師與家長原有的角色和權威在某種程度上被削弱,這就使得教師與家長的合作顯得比任何時候都更加迫切,家校一致以保持教育的連貫性以增強教育功效也顯得尤為重要。
(二)家庭發(fā)展的需求
因為中國國情特殊,目前大部分城市家庭皆為獨生子女,農(nóng)村家庭中的子女數(shù)也大量減少。每個家庭的目光焦點都放在了兒女身上,一個孩子關系到了全家的幸福指數(shù)和未來發(fā)展。有研究表明,我國三分之二的家庭存在教育方式失當,家長與子女之間代溝深,雙方難以溝通和交流。[17]這時家庭教育急需得到學校教育的幫助與合作,這樣才能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為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提供有力保障。
家校合作將在提高學生的學業(yè)成就、改進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順利度過青春期并逐漸形成健全人格方面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另外良好的家校合作行動為全方位發(fā)展提高青少年學生的素質從而使他們未來進入社會做出了良好的鋪墊。
良好的家校合作能很好地提高改善家長的教育素養(yǎng)、優(yōu)化家庭的教育環(huán)境、形成溫馨育人的家庭氛圍。另外通有效的家校合作教育可促使家長們更新觀念,改變那種一切為了分數(shù)的唯智論,使素質教育的步伐得到進一步推進。
(三)學校發(fā)展的需求
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的人群給學校賦予了不同的教育理想。當今學校已無法再單純地營造出一片世外桃源般純凈的校園環(huán)境。各種網(wǎng)絡文化、社會傳媒時時刻刻給學生們以視覺、聽覺和思想上的重重沖擊,為了使學校在如此復雜的環(huán)境中保持良好的發(fā)展趨勢,必須要依靠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通力合作與教育才能做到。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如果沒有這種一致性,那么學校的教學和教育的過程就會像紙做的房子一樣倒塌下來?!?家校合作的目標就是要形成青少年教育的合力,并能幫助學校拓寬教學資源、學生視野及彌補學校師資不足等困境,從而使學校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歷史時期獲得高質量的教學水準和較強的辦學競爭力。
三、家校合作的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外家校合作的歷史與經(jīng)驗及研究現(xiàn)狀
許多資料表明,“家校合作”已經(jīng)成為美國、歐洲、日本和一些發(fā)達國家研究和學校改革的主要議題之一。
1、美國
美國家校合作的發(fā)展經(jīng)歷了從不重視、引起關注、加強研究、完善立法、逐步規(guī)范的過程。而社會學家愛潑斯坦認為分離式影響理論、嵌入式影響理論及重疊式影響理論模式成為了美國家校合作的主要理論支撐。美國家校組織層次分明,分別由全國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Nation PTA)、州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State PTA)和地方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LocalUnitPTA),這些組織屬于非營利性,其成員均由家長、教師學生或熱心公民擔任。而美國的家校合作實踐從家長參與學校到活動到參與學校教學和管理各個層次均有廣泛地開展。
3、歐洲國家
與美國相似,歐洲國家也十分重視家校合作的研究。早在1998年4月,歐洲七國通過制定一系列法律法規(guī),采取了多種手段與措施,以保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管理的權利并充分調(diào)動家長關心支持教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英國的家校組織分別有PTA、家長聯(lián)合會和學?!笥崖?lián)合會,這些組織一般分為非正規(guī)與正規(guī)兩類,而隨著英國教育改革的深入,其家校組織日益向正規(guī)化發(fā)展。法國的校合作方式主要特色是在家長與學校之間配備優(yōu)秀的協(xié)調(diào)人,以使家校之間有了很好的橋梁與中介。從而為改善和加強學校和家庭及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進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注入了生機和活力。
3、日本
日本的家校合作制度受美國的影響較大,其家校組織主要由家長教師聯(lián)合會(PTA) 組成,主要分為班級PTA、學校PTA、社區(qū)PTA以及全國PTA四級,這級PTA組織上下貫通又各司其職,多年來日本PTA組織在推動日本教育改革、支持學校工作及解決各種教育中的問題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國內(nèi)家校合作研究現(xiàn)狀
關于家校合作研究國內(nèi)相關學者的研究主要從下述五個角度展開:
(一)家庭與學校的關系研究[3—8]
1.當代中國家庭結構日趨多元化,獨生子生家庭占據(jù)主導地位,單親家庭數(shù)量驟增,在農(nóng)村中由祖輩隔代撫養(yǎng)孫輩的留守家庭日益增多。同時社會的發(fā)展變化對學校教育的影響也日益加深,來自這兩方面因素的系列變化導致了現(xiàn)代家庭與學校的關系出現(xiàn)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
2.從家長作為一種教育資源的角度來看存在兩種截然相反的認識,一種認為家長作為一種教育資源,在學生一生中具有不何取代的影響,家庭教育是一種有益并能參與學校教育的正面影響力量。這種觀點代表了學校教育的理想,把學校和家庭視作兩種重要的教育場所,能共同抵御來自社會的負面影響;另一種則是完全功利化、世俗化的家校合作觀念,其僅僅是把家長當做學??衫玫慕?jīng)濟資本、社會資本或文化資本。這種觀點是從學?,F(xiàn)實利益出發(fā)的,忽視了家庭教育的影響力。
3.現(xiàn)代社會,學校作為現(xiàn)實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其相對獨立性又與社會存在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辦學體制的多樣化導致不同學校間的競爭與生存壓力不斷加劇,在這種競爭中,家長這一重要的教育資源自然成為學校發(fā)展過程中不能忽視的力量。優(yōu)質的教育與優(yōu)越的家庭條件之間逐漸呈現(xiàn)出了正相關的關系。
(二)家校合作角色意識研究
1.參與學校教育過程中的家長的角色可以分為三類:[4],[13],[15]
(1)學校教育的支持者與學習者;這是種最常見最受師生和家長及學校管理人員偏愛的角色。這是國內(nèi)家長普遍樂意擔當?shù)慕巧?/p>
(2)自愿參與學?;顒硬⒆栽笧閷W校提供無償服務者;對這類角色的文化素質及修養(yǎng)有較高的要求。
(3)參與學校教育決策者;這種角色一般不會受到學校校長和教師的歡迎。由于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影響,國內(nèi)的家長們一般也不愿意擔當此任。
2 學校(教師)的角色定位
教師是家校合作過程的主要人物,是家校合作活動的具體策劃人、組織者和參與者。與此同時,教師是家校溝通合作的紐帶、橋梁及家長的朋友。
(三)家校合作教育的層次研究
家校合作教育可以分為三個層次[6]:第一層次是家校雙方相互交流,家長作為“支持者”、“學習者”來參與學校的合作活動;第二層次,人際參與,家長作為自愿者來為學校提供無償服務或贊助;第三層次“管理式”合作,家長作為學校的決策參與者來參與學校的管理。
(四)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與方法研究
關于家校合作教育的方式與方法有很多,歸納下來有如下幾大類[9],[10],[11],[12]
1.與家長直面交流,包括“家長培訓會”、“家長學?!?、“家訪”、“學校開放日”等;
2.建立基于信息技術的家校合作平臺,例如“校信通”熱線電話、“社會性軟件”,“博客、QQ、BBS、MSN等網(wǎng)絡交流平臺”、“家?;ヂ?lián)信息平臺”等等。
(五)家校合作的不利因素及應對策略研究
1.家校合作存的不利因素
在實際操作中,家校合作過程中總存在著不同的障礙或問題。[13],[14],[15],[16]從教師的角度來看,存在著因為教師過分自負或自卑而拒絕家長介入到學校的教育事務中來,且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能為師然后能為長,能為長然后能為君”,導致學校和教師在家校合作中的優(yōu)勢地位,因此一班家長難以走進學校參與管理與決策。從家長的角度看,一類家長認為教育孩子只是學校的責任,家長只需負責好孩子的吃、穿、住等即可,一部分家長則只關注在智育方面與學校合作,導致品性問題學生屢有出現(xiàn);還有一類家長由自身的學識、素質水準較低,存在深深的自卑心理而拒絕與教師合作。
2.應對策略研究[13],[14],[15],[16]
(1)應在國家層面加快立法,明確家校合的職權,保障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的權力。雖然國家已有明確的規(guī)定,但這些規(guī)章節(jié)仍未上升至法律的高度,而且內(nèi)容過于宏觀性、倡導性,缺乏強制性和可操作性。
(2)應在社會層面、教育行政管理層面及學校層面層層落實家校合作,不使之流于形式。
(3)從各方面為家校合作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寬廣空間,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使家長與教師、學生信息共享;通過不斷溝通在教師與家長之間達成平等互利互惠的共同目標,以使二者和諧相處,從而創(chuàng)造出接納與兼容的學校文化氛圍。
四、家校合作研究展望
從研究的整體狀況來看,廣大研究者對家校合作問題的研究已比較廣泛和深入。但對于不同層次的家庭背景與不同階段、不同類型的學校之間應如何有效開展家校合作,仍未見深入研究的報道,但開展此類研究對于家校合作的推廣應用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基于此,提出以下研究內(nèi)容:
(一)義務教育階段家校合作研究的理論基礎探討;
(二)義務教育階段家校合作的現(xiàn)狀考察研究;
(三)義務教育初中階段家校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四)有針對性地改進初中階段家校合作的策略研究。
(五)為了讓義務教育階段家校合作長期性、規(guī)范有效地開展,有必要進一步深入開展家校合作的制度及規(guī)范的制訂與執(zhí)行研究。
參考文獻:
[1]、 馬忠虎著,基礎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152
[2]、 武云斐,走向共生的家長、社區(qū)與學校合作——美國的實踐及其啟示[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0.4.16—21
[3]、 齊學紅,劉輝 現(xiàn)代家庭與學校的關系 [J].教育科學,2005.3 10—13
[4]、 馬榮秀,加強家校溝通 建立和諧家校合作關系,教育探索[J]. 2005.12
[5]、 王素,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交流與互動 教育理論與實踐,[J].1999第19卷46—49
[6]、朱紅,新時期家校合作教育芻議,教育探索[J],2005.3
[7]、 馬忠虎,對家校合作中幾個問題的認識[J].教育理論與實踐,1999(19)26—32
[8]、 張林,邢方,構建和親子關系的家校合作教育模式探索[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9.9 61—64
[9]、 雷靂 王爭艷 李宏利,親子關系與親子關系溝通[J].教育研究 ,2001(6)49—53
[10]、 張啟勝 張霞,凝聚家校合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 [J].教學與管理,2010.11 25—27
[11]、 劉繁華,家校協(xié)同教育通道的研究 [J].中國電化教育,2009.11
[12]、 張旺,加強學校與家庭合作的途徑 [J].教學與管理,2000(12)24
[13]、 劉翠蘭,影響家校合作的因素分析與對策研究[J].當代教育科學,2006.20
[14]、 彭茜 郭凱,家校合作的障礙及其應對[J].教育科學,2001. 4 (17)
[15]、 周欣悅,談中美家長參與教育的差異,教學與管理[J],2003,3,78—80
[16]、 楊天平,美國:規(guī)范和引導家長參與學校教育,當代教育科學[J],2004,9 25—28
[17]、任學賓:家校合作與素質教育,廣西教育學院學報[J],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