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弗吉尼亞·伍爾夫在她的代表作《到燈塔去》中成功地塑造出拉姆齊夫人這一維多利亞時期“家庭天使”的典型形象。在她身上,不僅可以窺探出當(dāng)時的時代特點和社會狀況,同時,人物本身所具有的獨特魅力和精神內(nèi)涵深深地打動著每一位讀者。本文就拉姆齊夫人身上所展現(xiàn)的女性人格特征及其對親朋等的不同形式的愛進行分析探討,以此啟示當(dāng)代人們付出自己的真愛,給周圍的人以溫暖和關(guān)懷。
關(guān)鍵詞:《到燈塔去》;拉姆齊夫人;愛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8—00—01
《到燈塔去》是英國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代表作品之一。這部小說發(fā)表于1927年,主要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社會的變遷和動蕩帶給現(xiàn)代西方人的迷茫、孤獨、焦慮、彷徨和虛無。小說的主人公拉姆齊夫婦實際上就是伍爾夫以自己的父母為原型塑造的。其中,拉姆齊夫人代表了當(dāng)時維多利亞女皇執(zhí)政時期廣大中產(chǎn)階級家庭婦女的普遍形象。她們往往被人們美譽為“家庭天使”,集中了女性美麗,善良,溫柔和智慧等所有優(yōu)點。拉姆齊夫人就成功地表現(xiàn)出此時符合社會大眾標準的賢妻良母的角色。在她身上,作者著力表現(xiàn)出不同尋常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拉姆齊夫人的高大形象就好像茫茫大海里的燈塔,給迷惑空虛,寂寞惶恐的人們帶來一束鎮(zhèn)定、明亮、溫暖和柔和的光芒,給迷失的靈魂以慰藉和指導(dǎo)。拉姆齊夫人不僅僅把自己的愛給予自己的丈夫、孩子,還把愛無私地奉獻給自己的朋友,甚至是自己不認識的窮人。這種愛是廣闊的,博大的。
一、《到燈塔去》的主要內(nèi)容
這部小說情節(jié)非常簡單: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前九月的一天,拉姆齊夫婦和一群朋友們在他們坐落于海濱的鄉(xiāng)間別墅里舉辦家庭晚會。拉姆齊夫人的小兒子詹姆斯一直渴望著能夠到大海里的燈塔去游玩,拉姆齊夫人安慰他說,如果翌日天晴,便可一起乘船前去。然而,因為天氣一直不好,詹姆斯的愿望遲遲沒能實現(xiàn)。時間飛逝,“一戰(zhàn)”結(jié)束了,拉姆齊先生帶著自己的子女和朋友重游故地。詹姆斯終于如愿以償,與父親和兄妹乘船駛向燈塔。但是物是人非,拉姆齊夫人早已與世長辭。
二、拉姆齊夫人對丈夫的愛
拉姆齊先生是維多利亞時代男性家長的典型代表,他崇尚理性和邏輯,既嚴謹又保守。只要是拉姆齊先生說的話,就永遠都是事實,他從來不需要把話說得委婉動聽,以此討好敷衍別人。而相比之下,拉姆齊夫人堪稱他的賢內(nèi)助。她無私地把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奉獻給自己的丈夫,默默地支持他的事業(yè)。在拉姆齊先生事業(yè)遭受挫折而沮喪不已之時,她以女性所獨有的敏感、溫柔和善良來安慰他,幫他重樹信心。毫無疑問,拉姆齊先生的成就與他夫人的巨大支持是密不可分的。正如文章中所描寫的一樣:只要拉姆齊先生需要,愛的力量就如同生命的甘霖一般從夫人心中源源不斷地噴出,隨時去灌溉、滋潤拉姆齊先生情感干涸的內(nèi)心世界。當(dāng)拉姆齊夫人答應(yīng)詹姆斯可以去燈塔時,拉姆齊先生絲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粗暴地斷言:“明天天晴不了?!痹谒磥?,孩子們從小就應(yīng)該認識到生活的殘酷與艱辛。然而,拉姆齊夫人覺察到這句話對于孩子的深深傷害,她絕不愿意,也絕不會以如此粗暴的態(tài)度對待自己的孩子,她更愿意給孩子幼小的心靈以希望和安慰。同時,拉姆齊夫人還要努力維護父親在孩子們心中的良好形象。
三、拉姆齊夫人對孩子們的愛
拉姆齊夫人對于孩子們的愛在這部小說中更是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她關(guān)心孩子,理解孩子。平時她總是會給孩子們念童話故事,為孩子們哼唱搖籃曲。在晚上孩子們因為墻上懸掛的豬頭殼而睡不著時,她便想辦法把自己的披巾裹到豬頭殼上。當(dāng)小兒子詹姆斯被他父親把希望打破時,幼小的心靈深深受到傷害。拉姆齊夫人作為一位慈母,完全理解兒子的心情,用母性的溫柔撫慰他。由此可見,拉姆齊夫人不僅僅愛自己的孩子,而且明白如何引導(dǎo)孩子,給他們以希望和信心。
四、拉姆齊夫人對朋友們的愛
對于朋友們來說,拉姆齊夫人絕對是一位熱情好客、溫柔體貼的女主人。她常常給予朋友們無微不至的關(guān)懷。在一次晚宴上,朋友們各吃各的,似乎彼此都不認識一樣,她仔細觀察每一個人面孔的細微變化,通過自己的努力打破尷尬的局面,使人們消除了彼此間的隔閡和陌生,使原本緊張的氣氛立刻輕松起來。拉姆齊夫人用自己的高貴魅力和博大的愛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混亂與矛盾中重新恢復(fù)良好的秩序,并最終達到了統(tǒng)一與和諧。
此外,拉姆齊夫人不僅僅滿足于和朋友們愉快相處,她還樂善好施,助人為樂。她經(jīng)常到那些遺孀家里或者到那些生活艱難的婦女家里雪中送炭。她甚至還親自為燈塔看守人的孩子織襪子,盡管她并認識他們。她對“那些守護燈塔的可憐人”的孤獨、寂寞給予同情,要給他們帶去一大堆舊雜志、一些煙草等物品??偠灾?,她想給他們帶去所有自己力所能及的安慰。
五、總結(jié)
拉姆齊夫人的愛是短暫的,同時又是永恒的。她把愛給予自己最親近的人:自己的丈夫、孩子們;也把愛無私地奉獻給自己周圍的人們:朋友們和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們。在當(dāng)時的社會條件下,戰(zhàn)爭的頻頻爆發(fā)離間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不僅摧殘了人們的家園,更踐踏了人們的心靈,恐懼、孤獨和焦慮充斥著人們的內(nèi)心,拉姆齊夫人卻始終堅持自己的精神信念,并努力用愛來消除矛盾,撫慰心靈,給人們以希望和勇氣。這在當(dāng)時是有著積極意義的。
即使在現(xiàn)代的社會條件下,拉姆齊夫人這種與生俱來的女性氣質(zhì)和母性精神也足以在人們心中矗立起一座永不磨滅的燈塔。
拉姆齊夫人的精神之光,就像大海深處閃爍的燈塔之光一樣,始終照耀著人們,給迷途中的人們以指引和啟示。她的精神已經(jīng)成為一種象征:只要有愛,堅持理想,學(xué)會理解與寬容,人們就可以建造一個和諧、有序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 [英]弗吉尼亞·伍爾夫.弗吉尼亞·伍爾夫文集[M].翟世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
[2]、 吉尼亞·伍爾夫.到燈塔去[M].翟世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0.
[3]、 程陵.對人生終極理想的獨特表述—————論《到燈塔去》中拉姆齊夫人的形象及其意義[J]江蘇廣播電視大學(xué)學(xué)報.2001.
[4]、 李愛云.《到燈塔去》中女性文化透視[J].青島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2,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