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學者周保松《走進生命的學問》,近日由北京三聯(lián)書店出版。該書在之前的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版《相遇》的基礎上,增加了周保松的近作《走進生命的學問》《真正的教者——側記高錕校長》《什么是好?什么是壞?——重建中國大學的價值教育》《行于所當行——我的哲學之路》等篇目,以及其摯友陳日東所寫的光彩照人的評論《可有可無的灰塵》。從這些引述的篇名都可以感知,周保松在這本隨筆集里試圖研討的核心是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的重構,圍繞中國大學的價值資源、傳統(tǒng)、與主流價值觀的關系、與政治、社會的關系等核心命題,保松以溫和的說理和切身的體驗,與其最初的讀者——大學生,塑造了一個閱讀乃至心靈的共同體。
在今天的中國,批評高等教育的知識分子比比皆是,而真正踐行自由、博雅、民主人文教育的個人卻是鳳毛麟角,所謂“端起碗來吃飯,放下筷子罵娘”的人格分裂,早已被諸多的大學人內在化,習焉不察地成為集體無意識,而在這種過程中,體制化其實愈演愈烈。保松的可貴就在于,他也有批評和反思,但更多的心思和精力卻放置在培育與滋養(yǎng)年輕人的精神生命之上。他像一個盜火者,將古往今來的優(yōu)異思想和高雅心靈,通過日常的方式引入課堂內外,引入中大草坪上的那些“自由而無用的靈魂”。比如他在《真正的教者——側記高錕校長》里就寫道:“高錕校長不喜歡別人崇拜他,更不喜歡別人盲從他。他要學生有自己的見解。真正的大學教育,應該鼓勵學生自由探索,成為有個性有創(chuàng)造力同時懂得對生命負責的人,而不是用形形色色的戒條將學生變得唯唯諾諾服服帖帖。高校長明白,要培養(yǎng)這種人,就要給予學生最多的自由和最大的信任,容許學生嘗試和犯錯,并在眾聲喧嘩和不和諧中看到大學之大。這不僅是個人胸襟的問題,更是理念和制度的問題。一所大學的師生,如果看不到這種理念的價值,并將其體現在制度,實踐于生活,沉淀成文化,這所大學就很難有自己的格調?!北K蓪Λ@得200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高錕的理解,其實何嘗不是借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的夫子之道?!正是通過知、言、行、意的努力合一,并挖掘中文大學的人文傳統(tǒng)與民主精神,保松將曾經滋養(yǎng)他的中大傳統(tǒng)以“茍日新,又日新,日日新”的方式重新呈現出來,這樣的大學精神才不是空疏而干癟的,才是飽滿、多元而結實的。
自然,正如書中收錄的梁文道與周保松對話中指出的那樣,在香港高校如此投注心力在學生群體和教學之上,其實是很難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