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者就怎樣讓學生把學習歷史當做一種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動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信任關愛是學生學史興趣的最優(yōu)起點;培養(yǎng)思維是學生施展特長的最好渠道;探究實踐是學生陶冶情操的最佳舞臺。
關鍵詞: 初中歷史 新課改 快樂學習
初中歷史是國民素質教育的一門基礎課。以往的教學過分強調對知識點的學習,過分強調深入研究,過分強調歷史的系統(tǒng)化,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東西很少。因此,新課改要求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倡導學生勇于質疑、敢于爭先,積極競爭,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快樂學習”,是當代教育界正深入探討的課題。我在歷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初中生的心理尚處于半成熟狀態(tài),好奇心和求知欲極強,所以在新課程實施中引入“快樂學習”是完全必要的。在此,談一些體會與大家共同商榷。
一、信任關愛,學生學史興趣的最優(yōu)起點
愛因斯坦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覀兊恼n堂教學和傳授的知識能使學生產生興趣,那么,他們就會主動地、興趣盎然地鉆研領會。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孔子有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毙碌臍v史教材,從外觀看,圖文并茂,色彩鮮艷,完全有可能做到讓學生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使他們成為“樂之者”,從而進入最佳學習境界。歷史教師要高度重視并充分利用學生積極的心理因素。
回顧以往的課堂教學,教師當主角,對學生不信任,提幾個問題讓他們在書上找找答案,就算是以學生為主體了。這雖然由教師講變成了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但學生仍然是被動地接受知識。怎樣才是真正地以學生為主體呢?首先就得信任他們,關愛他們,相信他們有能力自主地學習、思考和分析。
第一節(jié)課,我信任他們,他們回報我一份驚喜。這節(jié)課,前三十分鐘我按照以往的教學方式完成了教學任務。用五分鐘做了幾道練習題。還剩十分鐘,干什么呢?書后有活動建議:“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情景。”現(xiàn)在的學生最不愛寫作文,我無法相信他們在這十分鐘會寫出這樣一篇文章,也不相信他們能寫出什么來。為了調動他們的熱情,我將題目改為“我——一個北京人的一天”。五分鐘過去后,一個學生舉手了:“我寫完了?!敝蟛粩嗟赜腥伺e手表示完成。到下課時,絕大多數(shù)學生完成了作業(yè),而收上來的作品令我感到驚喜。
一個頑皮的男生在文中描寫了他是怎樣細心地挑選石材,怎樣費力地敲打、砍砸出他所需要的石刀,并用這把刀割開堅韌的獸皮,吃到鮮美的肉。如果上課不認真,他能再現(xiàn)這一真實的歷史場景嗎?
新穎獨特并且真實再現(xiàn)歷史的作品還有許多。這樣,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學生在文學想象和與作文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鍛煉和提高,對其他學科的學習也起到了輔助作用。此后,我在每一節(jié)課上都盡量多給他們機會展現(xiàn)自己,學生比以往更愿學歷史了。
二、培養(yǎng)思維,學生施展特長的最好渠道
以往的歷史課堂,大多以語言文字貫穿始終,這使學生更加沉默,學生的個性被禁錮,專長無用武之地,當然反感歷史課堂。
新的課程改革,恰恰要求教師充分發(fā)揮學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長,為其主動適應未來社會打好基礎。僅憑一本書、一張嘴走進課堂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認真挖掘教材,充分備好每一堂課,精心設計每一個探究性的問題,讓歷史課堂充滿激情、充滿生機。
我在歷史課堂上嘗試了許多人認為“不務正業(yè)”的行為。如,有些學生在畫房屋,這是學生根據書中文字介紹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描繪的半坡聚落的村莊,河姆渡人的房子;學生在設計歷史大事年表時,有以表格形式的,有以紀年數(shù)軸方式的,還有的完全以圖畫的形式,不用一字而概括那一段歷史……學生們在用他們擅長的方式敘述著歷史。演話劇、講故事、繪畫等,都是他們施展特長的渠道,從而不自覺地培養(yǎng)了探索和解決歷史問題的思維能力。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的質疑、求知的欲望被激發(fā)起來了,教師當然就可順水推舟,將學生帶入知識的海洋。每當看到學生們的一件件作品——手抄報、小論文、演講稿、歷史劇本、手工制品等,我心中就有種說不出的高興。作為一名實踐者,我不僅有了一種步入教育新春天的感受,而且有了一種“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的喜悅。
三、探究實踐,學生陶冶情操的最佳舞臺
歷史是一門內容豐富、趣味性很強的學科。歷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補充必要的情節(jié),以生動的故事,感人的形象,風趣的語言,將學生引入樂而忘返的勝境。初中生可塑性強,中學階段又是獨立見解形成的時期,若能適時進行情感引導,不僅可以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情操,而且能使學生更熱愛這門學科。
新教材獨特的一處設計,是安排了單獨的活動課?!捌平獠侍罩i團”是第一節(jié)活動課。應該怎樣上?沒有答案。我將活動分為兩部分:各組負責一件彩陶,討論,破解它的制作、作用等謎團,然后自行設計一件陶器,描繪上個人所喜愛的紋飾并互相交流。學生們在這片自由的空間里,思維非?;钴S,爭相發(fā)表言論,各抒己見。
特別對一件小女孩形狀的陶器,學生們浮想翩翩。有的組認為這是一件容器,用于澆花;有的組認為這是一件紀念品,用以紀念這位部落首領的女兒……各組之間紛紛引經據典旁征博引,證明自己的論點是正確的。最后的共同觀點是小女孩在憧憬著美好的未來。這時,每位同學的臉上也都帶著純真的微笑。
正是這些活動,大大激發(fā)了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興趣,也使他們更注意課外搜集資料來充實自己,在學習歷史過程中,他們也不再拘泥于某個知識點,而是以各種豐富的活動和學習方式增強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辯論、競爭的意識,加強了審美觀,領悟到我們祖先的聰明和偉大,激發(fā)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總之,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師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教師不再是知識傳授者,而是學生成長中的知心人,學生發(fā)展的引路人,學生潛能的開發(fā)人,課改的研究人……雖任重道遠,卻無限光榮。讓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共處,學會做人,正是歷史學科教育教學追求的目標。歷史教師唯有在教學過程中不斷進修和自我學習,唯有讓學生把學習歷史當做一種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動,才可以積極地“減輕學生負擔”,讓學生終身受益,擔當起時代發(fā)展所賦予的重任。
參考文獻:
[1]胡昌智.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聯(lián)經出版事業(yè)公司,2000.
?。?]王鐸全,李稚勇.比較歷史教育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徐雪霞.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變遷及意識形態(tài)分析.南一書局,2002.
?。?]黃俊杰.清華歷史教學.1999,6.
?。?][蘇]塔齊雅·波里卡爾.一個很簡單的問題:《老師為了誰》.中小學教育,2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