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小學語文課堂的互動與交流很值得思考,這種教學方式究竟存在哪些問題?如何使得學生在課堂產(chǎn)生交流的積極性?作者提出要提高教學效率,在現(xiàn)實教學中需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參與性,讓學生在交流中獲得。
關(guān)鍵詞: 小學語文課堂 教學方式 互動與交流
一
每次交流課上,在師生互動上總存有諸多不如意之處。那么這樣的交流課能否達到教學目的?學生能否在刻意的互動中有所收獲?結(jié)合這些疑問我探索了師生互動與學生交流的意義。
1.小學語文“交流課”的意義。小學語文交流課的目的在于將教師自己的教學方式向其他教師進行展示。很多教師為能將公開課上好,常常準備一至兩個星期。試想,經(jīng)過準備后的交流課能展現(xiàn)自己的教學方式嗎?不錯,無論是師生的互動還是學生間的交流,其關(guān)系都應處理得和諧融洽。新課程大綱要求,根據(jù)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特征,教師要作為課堂的主導,引發(fā)學生去思索,讓課堂呈現(xiàn)自主的發(fā)問,而非教師課前演示好的內(nèi)容。教學需要預設(shè),但也需要生成。這樣小學語文公開課教學中的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才能真正意義上實現(xiàn)。
2.常態(tài)課是最好的交流課。所謂常態(tài)課,就是在課前經(jīng)過教師的預設(shè)、課堂的情景導入,學生在課堂內(nèi)容的背景下自發(fā)地發(fā)問,教師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的經(jīng)過。小學生的知識儲備相對較貧乏,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情景再現(xiàn),才會有更多的疑問。有了問題,師生經(jīng)過交流,探討出最終的答案,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學生交流的實效性才能在語文教學的交流中得到保障。
3.師生互動不是教師一味地不動。很多教師認為學生是課堂的主人,于是就將課堂的時間教給學生,讓學生交流尋求正確的答案。由于學生的知識局限性,在課堂上還不能很好地提出自己的疑問,至少說不能抓住問題的根源來回答問題。如果一味地由學生來作答,勢必使得教師成為課堂上的擺設(shè)。在一節(jié)交流課上,很長時間沒有發(fā)現(xiàn)老師在哪里。大約課堂進行一大半的時候,聽到有人拍掌的聲音,教室頓時靜了下來。這是老師才從學生的交流聲中走出來,總結(jié)了學生剛剛的討論,接著又讓學生分組研討教學的內(nèi)容。這時老師幾乎不介入課堂的教學,而學生仍是在熱烈的討論中。學生真的能把問題討論透徹嗎?我想,不乏有些學生在討論中偷懶。這是一節(jié)生生交流的課堂,但其教學效果是怎樣呢?教師在課堂中所起的作用有多大呢?
教學要求將課堂的時間交給學生,而并非將課堂的所有時間交給學生主宰,教師處于主導的位置,起到指導學生課堂學習的作用。如果教師只需布置給學生問題,之后由學生自己進行交流討論,那么我們的課堂還需要教師的主導嗎?結(jié)合小學教學新課標要求:課堂教學需要教師的主導、學生的參與來完成教學任務。這樣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相統(tǒng)一,使得課堂教學在有序中進行,讓教學效果得以增強。
4.不局限于表面合作交流?!痘A(chǔ)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明確要求,小學語文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雙邊互動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信息交流的過程。語文教師需要充分利用集體的力量,在學生間產(chǎn)生最大的信息碰撞的同時,還要發(fā)揮集體的作用,把班級的大集體分成若干個小集體,給每一名學生發(fā)言的機會。當小組有疑問的時候,再將問題放到班集體中來研討,最終教師做出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慢慢地領(lǐng)會到問題只要通過集體的力量都是可以解決的,并不是把問題交給學生之后教師就無事可做。將問題放手交給學生沒有錯,但在這種沒有細心組織的情況下,互動與交流只能成為形式,學生也只是為了參與而參與。流于形式的課堂肯定是無效的課堂,學生接受知識也是一紙空談。
二
無論是交流課還是公開課,要想真正做到師生互動、生生交流,我們必須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有所了解,將課前預設(shè)不細致化、給學生留出思考的空間,這樣才能算上是一節(jié)實在的小學語文課堂。我認為互動交流需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課前的交流。每節(jié)課的教學內(nèi)容相同,但是學生不同。這就要求我們在備課的過程中不僅需要和教材的交流更需要與學生的交流。①教師與教材的交流。很多的教學內(nèi)容上過不止一次,但每一次研究教材的時候都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如小學六年級的《我最好的老師》一文,第一次在教學本文時,完全從教師的角度來研究教學,但再次上到本文的時候,則完全可以從學生對老師的感情角度結(jié)合實際來談及本文。教無定法,只要從多個角度來看待問題,自然就能想出多種教學方法。②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沒上課前,教師不清楚學生對所要教學的內(nèi)容是否有認識,那么教師就需要與學生進行課前交流,以利于課堂上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其作用。如教學六年級《懷念母親》一文,私下與學生交流,可以更好地幫助教師在課堂中讓學生結(jié)合實際,談談自己的父母及與自己的關(guān)系。有的學生父母離異了,就得盡可能地避免直入這種話題,以免刺傷學生的幼小心靈。課前備課中的交流是不可缺少的,只有在交流中才能讓有限的課堂取得最大的效果。
2.課堂的互動與交流。課堂的互動交流是在課前交流的基礎(chǔ)上,將學生的智慧組合在一起,整合學生身邊的資源,為課堂教學增添生動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學六年級《金色的腳印》一文,通過課前與學生的交流中可以了解到每一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趣事,這些趣事可以在課堂上成為學生交流的素材。教師也可以參與到當中講述自己的成長趣事。這樣,使得學生更加敢于發(fā)言、樂于交流。分享學生間的成長樂趣,從中得到成長中需要呵護也需要自主的主旨。
3.課后交流。學生在課堂究竟掌握了多少?還需在課后的交流中得出結(jié)論。如在課后布置學生對所學的內(nèi)容復述、續(xù)寫,或是談談自己在課堂上的感受學到了什么,等等,使學生通過課前、課堂、課后的不斷交流,對所學知識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消化。
參考文獻:
?。?]竇桂梅.玫瑰與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施良方.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南京鳳凰母語教育科學研究所.
?。?]詹明道.名師課堂經(jīng)典細節(jié).江蘇人民出版社.
?。?]張文質(zhì).小學語文名師同課異教實錄.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王志專.師生互動對文科研究生學習適應性的影響研究.河北大學,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