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作為知識傳播者向?qū)W生傳遞各種知識信息,因此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傳播過程。作為傳播者的教師要做好言傳身教,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然后通過有效運用各類傳播技巧對學生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文章就如何將傳播理論運用于教學中展開論述,希望能有助于傳播理論在教學中能夠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guān)鍵詞:傳播;雙面性;針對性
傳播被定義為社會信息的傳遞或是其系統(tǒng)的運行。教師作為傳播者,學生作為傳播對象,二者一起構(gòu)成了教育傳播的過程,可見教學中的傳播是通過教師與學生雙方的傳播來實現(xiàn)的,所以教師在傳播過程中可將傳播學理論運用其中從而使學生對所傳播內(nèi)容能夠有效吸收。根據(jù)傳播學理論來看,要使之得以充分利用的關(guān)鍵在教師本身要樹立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形象,不斷完善自我從而獲取學生的信任,并且教師還要掌握一定的傳播理論規(guī)律然后將之靈活的運用于教學當中。另外,傳播理論同時還具有針對性,其并非對所有的學生都使用所以教師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個體差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加強教師自我完善,樹立教學權(quán)威
教師是傳播過程中的主要傳播者,因此教師在知識領(lǐng)域方面要絕對的比傳播對象要有著更高的水準。在傳播的過程中傳播的信息內(nèi)容取決于傳播者,傳播者在傳播的過程中通常都居于最為優(yōu)越的地位,不同的傳播者對傳播對象所造成的影響也是不同的。此原因在于傳播對象對信息的真?zhèn)魏团袛嘀饕歉鶕?jù)傳播者的可信性??尚判杂蓛蓚€因素構(gòu)成,一方面取決于傳播者的榮譽,榮譽又包括公正、客觀、誠實等各種品格條件;另一方面取決于傳播者的專業(yè)權(quán)威性,即傳播者在特定的問題上是否具有發(fā)言權(quán)。就傳播者而言,獲得可信性是樹立威信并提高傳播效率的重要條件。
教師要想做好課堂教學的主要傳播者就必須要樹立威信,這樣才能夠讓學生充分信任自己,任何一位教師都應(yīng)該具備此項基本素質(zhì),俗話說的好“人無信則不立”。所以,教師若要樹立威信,最重要的是要能夠從自身人品上得到學生的尊重與肯定,這樣才是真正的取信于學生,并為學生樹立一個誠實守信、客觀公正的做人“模范”。誠實守信主要是指教師要行動果斷、言出必行,而客觀公正則是指教師要對學生做到獎罰分明、行事果斷、樹立正風正氣。這樣一來將促使學生愿意尊重教師的各項要求去完成學習任務(wù)等各種教學活動。另外,教師要想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傳播者,還要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如表達能力、教學方法等,文還要不斷升華文化素質(zhì)從而促進專業(yè)權(quán)威者形象的塑造。當學生信任教師在知識方面的權(quán)威的時候,便會對教師產(chǎn)生一定的崇敬,那么該教師在上課的時候會更容易吸引學生認真聽講。相反,作為知識傳播者的教師若是缺乏知識文化水平,在課堂教學中偶爾出現(xiàn)一些失誤,或是無法應(yīng)對學生突然提出的問題,長此以往將會降低教師在學生心中的知識權(quán)威性與信任。這樣一來,不僅不利于教師良好形象的塑造,還會影響到教學效果。
二、巧妙地使用傳播技巧
?。ㄒ唬⒏行院屠硇栽V諸做到有效融合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設(shè)計多種情境來進行教學,以方便教學內(nèi)容能吸引學生并被之所接受。換而言之——關(guān)于傳播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使用,展開說服性傳播活動的時候要充分考慮采用何種方式來打動傳播對象,這將是影響傳播效果的關(guān)鍵因素之一。方式一般有以下兩種:第一,運用事實講道理,從理性客觀的角度來說服;第二,制造某種氣氛,通過感情色彩的渲染來達到一定的傳播目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傳播的時候要將感性與理性的訴諸有效地結(jié)合起來,根據(jù)具體情況來決定是采用理性客觀的分析與說服,還是采用感性的方法來打動學生心靈。這樣一來,傳播者便靈活掌握了“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傳播技巧,從而有利于收獲良好的傳播效果。
?。ǘ┚哂嗅槍π缘慕鉀Q課堂教學中的對立類問題
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所以在課堂上教師難免會面臨具有對立因素的問題,這個時候通??梢圆捎萌缦聝煞N方法進行說服與宣傳:第一,只向傳播對象說明自己這一方的觀點或是有利于自己這一方的判斷材料,此為“一面提示”;第二,在闡述己方觀點并提供于己有利的材料同時,還通過某種方式提示對立方的觀點并提供于己不利的材料,此為“兩面提示”。事物都具有兩面性,上述兩種方法亦有各自的利弊。就一般情況而言,“一面提示”雖然可以集中闡述己方觀點,簡單易懂,但是同時也容易讓說服對象闡述一定的抵抗心理,源于此種方法有點“咄咄逼人”的感覺。而“二面提示”則可以為對立方提供發(fā)言的機會,讓人覺得很公平,但是此種方法結(jié)合了雙方的觀點,這樣一來便使論旨變得復(fù)雜,一不小心就會雙方觀點纏繞在一起,思維混亂,增加了理解的難度。
另外,上述兩種方法的使用也是因人而異的,播對象的不同具所產(chǎn)生的效果也會有明顯的差異。對于文化水平有限的傳播對象,“一面提示”的簡單易懂更有利于其接受進而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樣的,“兩面提示”則適用于文化水平較高,邏輯思維能力強的傳播對象,使其思維能夠得到鍛煉與加強。所以,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的時候,有具有針對性的使用上述兩種傳播方法。
?。ㄈ┻m當使用“敲警鐘”式的傳播方法
所謂敲警鐘指的是最大化地喚起說服對象對事物利害關(guān)系的注意,從而增進說服對象與相關(guān)信息的接觸。與此同時,“敲警鐘”式的傳播方法可以造成一定的緊迫感,從而促使人們加快行動的速度。因此,將“敲警鐘”的方法運用到教學中去可以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一定的緊張心理與危機意識,從而引導其行為與態(tài)度朝著一定的方向發(fā)生變化。例如,教師通過強調(diào)某個知識點是今后更多知識點的基礎(chǔ)并有著重大的作用,若沒掌握就很難進行后期的學習,這樣一來便最大限度的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注意力,然后使學生充分發(fā)揮自身能力以提高學習效率。然而,此種傳播方法也存在的弊端。因為“敲警鐘”主要是通過刺激學生內(nèi)心的恐懼來追求特點效果,學生會因為了快速擺脫恐懼而努力,但是與此同時也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壓力。所以教師在使用“警鐘效果”的時候要注意適度拿捏,防止造成負面影響。
三、認清學生的個性差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學生作為教學過程中的傳播對象,他們每個人都具有自己獨特的個性。一部分學生會比較本分,教師在對之進行勸說與教育的時候較為容易使學生接受。而有一部分學生則會較為固執(zhí),我行我素,因而使教師在進行勸說與教育的過程中也加深了難度。這種“容易”或“難以”接受他人勸說的個性傾向,稱為個人的“可說服性”。可說服性的強弱與一個人自信心的高低是密切相關(guān)的,一個人越是自信則其可說服性便越弱,相反則越強。另外,可說服性還與個人的信息行為特性相關(guān)。信息行為是指個人為了接觸、獲取以及處理信息所做的行為。因為每個學生都有著不同的家庭背景、行為習慣、求知欲、自信心以及性格,所以他們的信息行為也會因此有著各自的特點,而這一系列特點便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教育的傳播效果。于是,作為傳播者的教師應(yīng)該對每一位學生都要努力加深了解,明白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做到“因材施教”,最終以達到最好的傳播效果。
總之,在課堂教育這一傳播過程中,作為傳播者的教師首先將自己塑造成“品牌”,通過不斷地增加專業(yè)文化知識,提高自身素質(zhì)來對學生進行更好、更為有效的知識傳播。其次,教師要遵循一定的傳播規(guī)律,了解傳播技巧的利與弊及其多重功能,從而使傳播技巧得以靈活運用。再次,教師在進行傳播的時候要充分結(jié)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從而具有針對性進行傳播。若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傳播學理論的有效實際運用將是其重要方法之一。
參考文獻:
[1]潘虹.學校品牌傳播的基本策略[J].教育發(fā)展研究,2006(21).
[2]宮淑紅,王春華.傳播理論對教育技術(shù)發(fā)展的影響[J].中國成人教育,2007(6).
[3]岳改玲.傳播新技術(shù)對教育的挑戰(zhàn)[J].東南傳播,2009(4).
?。ㄗ髡吆喗椋喝~ 青(1987-),重慶工商職業(yè)學院傳媒藝術(shù)學院教師,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