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初中歷史關于“南京大屠殺”的教學中,無論從教材的安排,還是教學的實踐中,都存在著與三維目標不相符合的地方,這將直接導致學生在理解上的意識偏差。因此,教師應力爭做到:讓學生全面了解知識目標;嚴格按課標要求,在過程目標中,精選史料,深入探究;最終在情感目標中得出正確結(jié)論,完成教學任務。
關鍵詞: 歷史教學 教材教法 三維目標 偏差
歷史教育的目的是以史為鑒,教育留給學生的應該是價值觀念、社會理想及對未來的遠見和對人類命運的關懷。一個經(jīng)過良好的歷史教育的靈魂,在自然災難面前,應該有著本能的同情與救助。但是,面對2011年日本的地震和海嘯,學生在同情之余卻不乏幸災樂禍思想,這引起我深深的憂慮:如果教育的結(jié)果導致的是意識上的偏見的滋長,那么至少在日本史的教學中,我們一定出現(xiàn)了某種偏差。這不僅不能達到教育目的,反而有可能導致民族尊嚴的喪失?;谶@個原因,我對中學歷史教材中的日本史的教材與教法進行了研究,現(xiàn)以最能激起學生民族自尊心的“南京大屠殺”為例,談談個人看法。
一、從三維目標看教材中存在的問題
把握歷史事件,不僅要了解是什么,更重要的是理解為什么,即理解蘊含于事件之中的概念和原理。初中歷史教材大多對整個歷史發(fā)展進程進行了濃縮,學生所看到的只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簡單歸納,這就往往造成了對歷史事件“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xiàn)象。在“南京大屠殺”一目中,課標在“知識與能力”方面的要求是“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zhì)”。教材依次講述了1.南京大屠殺的背景——日軍攻陷南京,2.內(nèi)容——日軍滅絕人性地屠殺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結(jié)果——受害人數(shù)達到30萬以上。通過日軍殺人比賽的報道及相關照片展示,揭示日本軍方的慘無人道。不難看出在教材安排中出現(xiàn)了三個問題:1.突出了“南京大屠殺”的相關史實,但對以天皇為代表的日本軍國主義政府和以軍國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日軍沒有作區(qū)別,2.沒有挖掘?qū)е履暇┐笸罋⒌母础毡拒妵髁x思想,3.對日本否認南京大屠殺事件只字未提。顯然,教材側(cè)重在歷史史實層面,沒有能夠透過現(xiàn)象揭示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本質(zhì)。
二、從三維目標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許多老師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認為只要掌握基本歷史知識就足夠了,教學中只讓學生了解歷史表象,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上教材如此安排,導致教師重歷史事實,輕揭示本質(zhì)。在教學中對日寇暴行的表現(xiàn)、影響等事實性知識有明確要求,而對理解南京大屠殺和“日本歷史教科書歪曲南京大屠殺真相”的原因則失之空泛,沒有區(qū)別日本軍人與日本軍國主義思想的差異,沒有挖掘軍國主義思想的根源。而這種對教學內(nèi)容的孤立的、表面化的處理,不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的教學,勢必致使學生形成“‘日本人’制造了南京大屠殺而且至今歪曲歷史拒不認罪”的片面認識。
三、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我認為,必須通過典型素材進行教學過程設計,讓學生通過把握南京大屠殺的定義,感受南京大屠殺的慘烈,理解日軍滅絕人性的根源,領會“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zhì),才能順利完成三維目標規(guī)定的任務。
?。ㄒ唬┌粗R目標“了解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罪行,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zhì)”的要求,教學中應以侵華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罪行為載體,圍繞“認識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zhì)”展開。要使學生認識到:
1.日軍是南京大屠殺的直接制造者。
2.南京大屠殺的罪魁禍首是以天皇為首的日本軍國主義勢力,南京大屠殺是日本軍國主義兇惡殘暴的侵略本質(zhì)的體現(xiàn)。這既是重點又是難點,是教學的關鍵。
3.日本右翼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篡改教科書、參拜靖國神社,這些事件提醒我們依然要警惕軍國主義勢力的死灰復燃。
?。ǘ┰谶^程目標中,按課標要求:
1.搜集有關侵華日軍暴行等方面的圖片、文字等資料,學習收集歷史材料的方法。精選南京大屠殺中侵華日軍兇惡殘暴的史料,是達到教學目標的前提條件。精選的標準:能使學生明確日本軍國主義是造成日軍在南京大屠殺中兇惡殘暴的根本原因;能夠區(qū)別南京大屠殺的施暴主謀和施暴者;能夠體現(xiàn)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zhì)特征。通過分析史料,探究歷史問題發(fā)生的原因,培養(yǎng)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解釋歷史問題的方法,提高透過現(xiàn)象概括本質(zhì)的能力。
2.圍繞“日軍為什么會在南京制造駭人聽聞的大屠殺”,“當前在日本國內(nèi)有一批右翼分子否認南京大屠殺,認為這是中國人捏造的,你是怎樣看”等問題展開討論,學習討論的方法。
?。ㄈ┩ㄟ^以上教學,完成情感目標:通過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等暴行,認識法西斯反人類、反社會的反動本質(zhì)和侵略戰(zhàn)爭的罪惡。這樣,從表面到本質(zhì)——透過歷史事件的表象,揭示其中蘊含的概念和原理;從抽象到具體——用典型的素材外顯概念的本質(zhì)特征,對抽象概念進行形象描述,使歷史事件變得生動鮮活;從孤立到系統(tǒng)——追溯事件的前因后果,認清其歷史、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深層原因,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最后還要強調(diào),雖然至今日本右翼勢力否認南京大屠殺,但大部分日本人還是承認日軍在南京進行過屠殺,雖然人數(shù)沒有中國所說的30萬之多。如果把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在南京所作所為的譴責看做是對整個日本民族的譴責,那么,這不僅會傷害在這次災難中喪生的中國人民,而且在感情上傷害了同樣是二戰(zhàn)受害者的日本人民。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克頓曾經(jīng)說過,歷史“只對那些選擇實例的自由人訴說它的真相”。真相缺席的歷史教育不利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而中國近代史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民族自尊心為目的的,進而讓學生牢記民族恥辱,明白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道理。只有通過良好的歷史教育,方能真正以史為鑒。歷史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習和掌握歷史事實,理解歷史概念和原理,而且要讓學生學會運用唯物史觀分析、解釋歷史問題的方法,并通過挖掘歷史知識的價值觀資源,使歷史知識教學與價值觀影響融為一體,實現(xiàn)歷史教學的育人功能。作為歷史教師,我們有責任教育好新一代,讓他們正視侵華戰(zhàn)爭,正視南京大屠殺歷史,尊重歷史,以史為鑒,防止悲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