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不同的語言系統(tǒng)構成的方式和規(guī)則體系是不同的,因此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學習者大腦已形成的語言知識對所要學習的目的語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這些影響體現(xiàn)在聽說讀寫各方面?;诟呗氃盒S⒄Z專業(yè)學生的英語水平較低,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比較嚴重,作者通過分析母語在英語學習中的正負遷移形式并整合促進正遷移、克服負遷移的教學策略,旨在探索符合高職英語專業(yè)實際英語水平,有效減少母語負遷移,提高教學效率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 高職專業(yè)英語教學 語言遷移 教學策略
近年來高職教育得到了大力發(fā)展,隨著高職院校招生規(guī)模的擴大,學校降低了錄取線,學生的質量有所下降。尤其是英語專業(yè)的生源,由于錄取分數(shù)相對低,學生入學時知識水平參差不齊,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特別嚴重,我們努力探索如何通過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幫助學生減少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一、語言遷移的概念
在外語教學中常出現(xiàn)這樣一些現(xiàn)象,在英語中比較復雜,而在漢語中相對簡單,如時間的表達:in summer,on Saturday,in the evening,at night,at 9 o’clock,etc.只需要用相應的時間即可,如:“你上周五到哪去了?”,學生就會出現(xiàn)“Where did you go on last Friday?”這類的錯誤句子。在句法學習過程中也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如:“I goed to school by bus yesterday.”“I am read a book.”等等。在語用方面,由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有些很正常的表達,在英語中也是不允許的。如“—Thanks for your help.—No,no,it’s my duty.”等等。學生出錯的原因很多,有內在的,有外在的,每個學生的語言錯誤點都不盡相同,出錯頻率也不一樣,老師不同,其學生出的語言錯誤也不一樣。但出現(xiàn)錯誤不一定是壞事,它讓教師注意到語言學習中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即語言遷移。
心理學家、語言學家關于語言遷移的解釋不是字字雷同,卻殊途同歸。如,Ellis(1985)把“遷移”定義為:“對任務A的學習會影響任務B的學習的一種假設?!盝ames(1980)將Elis的定義中的任務A和任務B分別置換成為“第一語言(L1)和第二語言(L2)”,就成了語言遷移的解釋。Odlin(1989)在總結前人對此的研究后提出,語言遷移是指目的語和任何先前已經習得的(或者沒有完全習得的)語言之間的共性和差異所造成的影響。我們認為,語言遷移實際上是指母語和第二語言之間所存在的共性和差異造成對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
從語言遷移的定義中,可以看出隨著對語言遷移的不斷認識和深化,人們認識到語言遷移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而且是一種心理過程,更是一種通過已知語言發(fā)展新語言的學習策略。在外語學習中,學習者由于不熟悉目的語的語法規(guī)則而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母語規(guī)則處理目的語信息這種現(xiàn)象。
二、英語語言遷移的表現(xiàn)形式
語言間的相同和差異會產生母語遷移,從語言遷移的效果看,主要表現(xiàn)為正遷移和負遷移。正向遷移指母語與目的語的相同之處會促進第二語言學習,表現(xiàn)為學習者的母語能幫助學習者領會和掌握外語中的某些語言項目。例如在詞匯方面,學習英語前,學生知道漢語中的坦克(tank)、吉普(jeep)、酒吧(bar)、巧克力(chocolate)、巴士(bus)、沙發(fā)(sofa)等為何物,因此,很容易記住對應的英文單詞的讀音和詞義,因為他們的發(fā)音非常相似,既不容易讀錯又不容易寫錯。還有一些詞,比如goldfish(金魚),blackboard(黑板)等,雖然在讀音和文字書寫形式上與漢語沒什么相似之處,但在詞匯語義結構上卻是相同的,都屬于合成結構,都由前半部分的詞義和后半部分的詞義拼合而成。這種相同的結構可以促進學生在兩種語言的概念中間很快地建立聯(lián)系。這種建立在相同基礎上的語言聯(lián)系能幫助學生加快學習進度,記憶時間也長久。
負向遷移,即母語干擾,“母語不但不能促進學習者的外語學習,反而在一定程度上阻礙外語學習中的新的語言知識的形成。這種消極的遷移被稱為負向遷移”(王薔,2003:117)。這種負向遷移發(fā)生在兩種語言的學習任務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情況下,外語學習者不恰當?shù)厥褂媚刚Z的表達或理解方式代替外語的表達或理解方式。許多實證研究表明,母語干擾是第二語言習得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負向遷移也發(fā)生在語言的各個層面。例如,在語音方面,很多學生容易將英語單詞rose念成“肉絲”,soda讀成“蘇打”,等等。這顯然是受了漢語發(fā)音的干擾。在詞匯方面,英語詞匯中存在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而漢語就簡單些。例如,漢語中的“看”在英語中會因為看的對象不同,就有不同的搭配,例如,看書(read books)、看電視(watch TV)、看黑板(look at the blackboard)、看朋友(visit a friend)、看一看(have a look)、看?。╯ee a doctor)、看不起(look down upon),等等。在語法方面,大多數(shù)學生認為英語冠詞、介詞、時態(tài)呼應、虛擬語氣等內容比較難學,因此常常成為測試的重點。例如:I inquired ?搖?搖 ?搖?搖 buses but the last one for the airport had left!
A.about B.into C./ D.over
英語中inquire在多數(shù)情況下是不及物動詞,后面要接介詞,而它的中文意思是“查詢、打聽”,在漢語中是及物動詞,可直接跟人、物、事,所以學生容易受漢語干擾而選C。 只有克服母語的這一負向遷移作用,形成inquire是不及物動詞的概念,才能選對答案。
句法結構層面的負向遷移更為普遍,學習者由于目的語的句型掌握得不多,在表達新的意義時,常依賴于母語的句法知識。當同一意義母語和目的語句法表現(xiàn)形式相異時,便會產生句法層面的負向遷移。例如:I have friend.He comes from Chinese.He look like his mother.She isn’t finish reading.They enjoy stay at home.
因此,當母語的某些特征同目的語相類似或完全一致時,往往出現(xiàn)正遷移的現(xiàn)象;當母語與目的語的某些特點相異時,學習者若借助于母語的一些規(guī)則就產生負向遷移現(xiàn)象。正向遷移有利于學習,負向遷移則阻礙外語學習。
三、促進語言正向遷移的教學策略
學習者的母語在外語教學中有促進與干擾作用,這種雙重作用是客觀存在的。任何一種外語教學都要求學習者擺脫其母語影響是不可能的、不現(xiàn)實的、不科學的。為達到促進語言正向遷移的目的,在教學活動中一定要有相應的教學技巧,實際上就是教學策略,即為實現(xiàn)預期效果所采取的一系列有用的教學行為。
?。ㄒ唬┻m時滲透跨文化意識
筆者結合在高職院校工作的經驗發(fā)現(xiàn),造成語言遷移,特別是負遷移現(xiàn)象的一個值得注意的方面就是學生缺乏跨文化意識。如果單純學習某種語言的知識規(guī)則,忽視文化的導入,就必然會產生母語負遷移現(xiàn)象。如漢英中的“龍”“dragon”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在中國文化里是吉祥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是邪惡的代表。在翻譯“亞洲四小龍”時應為“four tigers”而不是“four dragons”。很多教師在教學中把大量時間花在對語言點的講解上,較少關注文化背景知識,在各類考試的壓力下傾向于鼓勵學生不斷擴充詞匯量,掌握復雜的語法知識,造成學生嚴重缺乏英語文化知識,教學變得枯燥乏味。漢英文化的差異決定了兩種語言的不同思維方式和語言特征,因此在教學中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尤為重要。英語的文化內涵體現(xiàn)在詞匯、顏色、日常交際用語中,教師應從這幾方面進行挖掘擴充,將課內的文化輸入和課外的知識補充結合,總之要通過各種方式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這樣才能自然而然地擺脫母語遷移帶來的負面影響。
?。ǘ├斫鉂h英兩種語言特點的差異
漢字是以意義為基礎確定起來的表意文字,即使缺少語境也能看出大體意義。而英語是以語音為基礎確定起來的表音文字,多數(shù)單詞不能脫離語境而獨立存在,如“heavy”一詞,不能僅從單詞字面意思理解意義,如“heavy rain”不能理解為“重的雨”,而是“大雨”。相反,如果讓學生翻譯“大雨”,就有可能會出現(xiàn)“big/large rain”的表達。漢英在主題化特點方面也有差異,漢語中的修飾詞一般放在被修飾詞前面,英語則往往放在被修飾詞之后。如:“站在樹下的女孩是我朋友?!痹谟⑽闹械谋磉_修飾詞“站在樹下的”放在“女孩”后,變成了:“The girl standing under the tree is my friend.”更有中英表達中主動被動語句的習慣不同,漢語中可以大量使用無主句,而英語主語是不可缺少的。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記單詞過程中,不僅記住單詞的意義,還要記住與單詞有關的同義、近義、反義、詞形相似的詞及詞形變化等。在講授完一個單元的新單詞后,讓學生把所學的新單詞各造一個句子,這樣他們更容易記住這個單詞。還要鼓勵學生多使用英英詞典,通過英文解釋了解它的隱含意義及與其相關的地道的英語表達。此外,廣泛的閱讀,可以增加語言的積累,課前值日報告環(huán)節(jié)可以讓學生背誦一篇經典范文,來源可以是報刊、教材中的佳作等,使學生在背誦之后掌握。隨著輸入量的增加,學生對語言的敏感度會不斷增加,隱性語言知識不斷擴展,語感也不斷增強,這些都有助于減少母語對英語的負遷移。
?。ㄈ﹦?chuàng)造英語環(huán)境
現(xiàn)在很多大學生學的是啞巴英語,無法用英語思維,更不用說用英語交流,寫出來的語句也多是中式英語。筆者在期末寫作試題中就常發(fā)現(xiàn)“We are difficult to find a job.”“The weather is clean.”之類的中式英語。盡管我國已普及了多媒體教學,很多學校也聘請了外教,但這一切都無法改變我們是在中文語境下學習英語的事實。
多媒體教學的普及能給學生提供較多的真實語言環(huán)境,加大語言的輸入量,促進他們參與并模仿,從而減弱母語的負遷移作用。筆者在《致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七單元Men and Women的教學導入的時候就充分利用多媒體的作用。這篇文章圍繞女性比男性更健談這一傳統(tǒng)觀念進行論述,對不同科學家的研究結果進行駁斥,試圖改變人們的錯誤觀念,強調男性與女性一樣健談,只是在有陌生人的場合中男性比女性更健談,而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跟孩子講話,在討論客觀的、與解決問題相關的話題時,男性說的話更多,而在討論與個人有關的話題時,女性說話更多。
在備課環(huán)節(jié),筆者做了充分的準備。在教學導入中,先讓學生觀看一些圖片猜出本單元主題:differences between men and women.接著,讓學生帶著一個問題看一段flash視頻,里面從幾個方面展示了男性與女性在聊天、旅游、購物、看愛情劇等的不同表現(xiàn),通過幽默的情節(jié)、輕快的音樂節(jié)奏激起學生的興趣,然后思考并用英語討論男女性的差別,學生們都非常積極地參與討論并踴躍發(fā)言。最后,以Bill Cosby的difference between men and women錄音講話結束,讓學生聽到原汁原味的英語,練習了聽力,同時又更進一步理解本單元的主題。
四、結語
語言遷移是一種心理現(xiàn)象,是人們思維和行為的方式,更是一種學習策略。傳統(tǒng)的遷移理論雖然有它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在教學實踐中所起的作用卻不可抹殺。語言遷移絕不是簡單機械地照搬母語結構,而是一個受多種因素制約且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于英語學習的復雜認知過程。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既有機械的模仿和操練,又有抽象的認知與假設構建。教師應將這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吸收其中合理的內容作為教學的指導思想。但重要的是通過對語言遷移的研究,了解學生語言學習的過程,培養(yǎng)良好的遷移品質,加強語言學習的敏感性,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促進英語教學的發(fā)展,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2]James Carl.Contrastive Analysis[M].Harlow Essex.Longman Group,1980.
[3]Odlin.T.Language Transfer:Cross——Linguistic Influence in Language Learn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4]王薔.英語學科教育理論與實踐[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