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zhì)教育的理念已深深扎根于教育的園圃里,經(jīng)過各方多年的努力,結(jié)出了豐碩的成果。但是傳統(tǒng)教育的陰影至今還籠罩著某些角落,致使素質(zhì)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同時,應試教育思想仍然存在,致使學生在家與學校之間的路途中疲于奔命,忙于完成繁重的學習任務,無瑕參與社會活動,生活的空間大大縮小,并呈現(xiàn)毫無生機的狀態(tài)。因而,寫作時往往平鋪直敘或紙上談兵、空發(fā)議論,作文缺乏新意或沒有真情實感,難有“亮點”的閃現(xiàn),這是制約學生作文水平提高的瓶頸。坦誠地說,通過教師的授課、學生的學習,一個學生按照習作的幾個要素寫好一篇文章,并非難事。問題在于多數(shù)學生的作文水平難以躍上新臺階,缺乏哲理性,缺乏議事的深度。這種狀況,實乃“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學時能否于平凡的生活中有所發(fā)現(xiàn),通過表象的東西尋找深藏在生活厚土中的哲理至關重要。從教以來,筆者注重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的美,挖掘生活的內(nèi)涵,從日常生活小事中提煉哲理,使文章有深度。這里,筆者談些做法,以期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一、積累素材,拓展思維。
素材是寫作的基礎,否則就會出現(xiàn)“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境。學生入學伊始,筆者就不間斷地布置學生寫周記。在持續(xù)不斷地對周記進行批改和評講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認真觀察,認真寫作,以儲備素材、提高認識、積累思想,為三年后的中考提供厚實的“糧草”“給養(yǎng)”。筆者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學生選擇材料,多方訓練。
?。ㄒ唬┆毩⑺伎?,取材于社會生活。
從社會生活的現(xiàn)象出發(fā),透過現(xiàn)象洞察本質(zhì),挖掘現(xiàn)象背后隱含的比較深刻的有社會意義和價值的東西,在觀點上給人以深刻啟發(fā)。
平時注重引導學生多關注社會上的熱點焦點問題,有了自己的感受及時記錄下來,在評講周記的時候拿出來在班級里探討,鼓勵其他學生共同關注,鍛煉學生對生活瑣事的敏感性。
筆者現(xiàn)在教的是初一年級,通過持之以恒的訓練,學生在平時的周記和作文中,已能夠從社會生活中廣泛地取材,寫出思想較為深刻的好文章。針對現(xiàn)在百姓關注的食品問題,戴一忻寫了《大話食品安全》;陳美穎從網(wǎng)上看到一條消息:“孫雨晴,孫雨婷,雙胞胎,12歲,身高1.43米,山東小學生,星期一晚放學未歸,父母老師都很擔心,日漸憔悴……”寫了《粘貼愛》;林珩鈺在元宵節(jié)目睹了猜謎者拿著手機百度猜謎,寫了《元宵遐想》……
這些同學的作品內(nèi)容正是取材于平時的學習生活與社會生活,他們能從細微處捕捉瞬間而逝的社會熱點,挖掘社會焦點問題。通過記敘的手法,闡明事情發(fā)生的背景和得失,詮釋了社會的愛,勾畫出了人們思想發(fā)展的軌跡,褒揚和抨擊了社會的真善美假惡丑。沒有教師的指導,沒有學生的細心觀察,他們是無法寫出關心社會生活,關注時代發(fā)展的好文章的。
(二)細心觀察,取材于學校家庭生活。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寫作要“感情真摯”,要“多角度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筆者認為,能否細心觀察,從學校家庭生活中選取寫作的素材,是衡量學生寫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標準。
在平時的作文教學中,筆者一再強調(diào)學生應從習以為常的生活中,尋找寫作的素材,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找到一個更新的角度。而這“習以為常的生活”,正是學校及家庭生活。老一輩教育家們認為:社會是一座大舞臺,而學校與家庭也是一座舞臺,生活的魅力,社會的發(fā)展,民族的興衰等都會在學校與家庭這一舞臺上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學生親臨其境、熏陶其中,享受著這些素材帶來的饋贈,這些素材也成了教師教學的不竭資源。
對每一屆的學生進行作文訓練時,筆者都會布置《我的老師》、《我的父母》、《?搖?搖?搖 ?搖的一件事》《?搖?搖?搖 ?搖的一堂課》、《清明節(jié)有感》、《春節(jié)》等這些最普通的題目讓學生去寫作。在平時的教學中,對一些選材普通而感情真摯的文章總會大力表揚,給學生以正面的引導。
2011屆的學生曾在《海峽教育報》上發(fā)表過幾篇文章,大多取材于學校家庭生活。如張德利的《在嘗試中成長》取材校運會,陳穎盈的《燈》寫的是父母親情,張宏量《品茶記》描述與父親品茶時悟出的道理。
信手拈來便為寶,這是筆者對作文教學的深刻感悟。由于學習任務繁重,以及出于對安全問題的考慮,學校很少組織學生走上社會,而學校與家庭的生活正是社會生活的組成部分,也是社會生活的縮影。教師借助這一平臺,引導學生注意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這不失為一條提高學生作文水平的捷徑。
?。ㄈU展思維,取材于廣泛閱讀。
廣泛的閱讀,不僅能潛移默化地提高我們的語文素養(yǎng),還能為我們提供寫作的材料。因而學生可以從閱讀中汲取營養(yǎng),悟出借鑒的真諦,從而在舉一反三中,寫出好的文章。
潘倩瀅寫過一篇2010年泉州中考同題作文《我和別人一樣嗎?》,把自己化身為李后主李煜,文章寫得十分精彩,在《南安文學》上發(fā)表。
林劍鴻《一朵開在冬天的花》寫了熱愛自然、性情率真的詩人、達賴喇嘛倉央嘉措,視覺獨特,語言老練,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佳作。
由此觀之,借鑒他人的寫作技巧,誘導啟發(fā),拓寬學生的寫作空間,助力于材料的遷移,是作文教學成功的秘籍之一。
二、注意寫作技法,使自己的觀點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在有了寫作的素材后,還需在具體寫作時,通過有關寫作手法(具體指:結(jié)構(gòu)安排、材料取舍、過渡銜接、語言運用、收束結(jié)論等),使文章的觀點及內(nèi)容顯得有層次、有發(fā)展、有重點,更為深刻。
筆者在此介紹一種“畫龍點睛”的方法——“媒介聯(lián)想法”?!懊浇椤?,是具體可感的行為,事物?!奥?lián)想”是從具體事物聯(lián)系到抽象的情感,思想。
如兩位學生,同時寫了《品茶記》,引發(fā)的聯(lián)想則不相同。葉亮從中品出了人生的道理——人生如茶,先苦后甜。詹宏量則品出了——世上有許多事物是很值得我們?nèi)ジ惺芘c體會的,但往往因為它們很平常或因為我們對它們的存在習以為常,而使我們沒去品味。有時,只要我們放慢匆匆的腳步,認真去聽,去看,去觀察他們,你就會品出不一樣的人生。同樣是品茶,兩位學生聯(lián)想的觸發(fā)點不同,他們所表達的意境也就不同。因此,注意寫作技法,是糾正作文教學中所出現(xiàn)的千篇一律結(jié)局的最佳良藥,教師如果能循循善誘、因勢利導,那么作文教學的天空一定是永遠蔚藍的。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不能永遠停留在將學生“扶上馬”的層面上,教師要積極研究,針對學情,根據(jù)社會的發(fā)展趨向,引導學生做生活的主人,學會從生活中尋找真諦,悟出人生的哲理,并訴諸筆端,將美好的東西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以此深化作文教學的內(nèi)涵,這才是素質(zhì)教育精髓的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