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語文教學工作已有十余年,總有一個問題縈繞心頭:如何讓課堂活躍起來?時下有效教學已呈燎原之勢,在有限的45分鐘內(nèi)激活課堂也已是大勢所趨。現(xiàn)結(jié)合教學體會談談自己的見解。
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策劃者,也是主導者。課堂上教師一講到底,學生一聽到底,一記到底。姑且不論這樣的教學有何豐碩的效果,最重要的是這樣的課堂氣氛死氣沉沉(盡管教師偶爾也提問學生),造成學生心理上對語文課的反感。須知,語文課是語言的交流,是心靈的對話,長此以往,學生必將對語文課失去興趣,就是教師一進課堂也會失去激情,失去自信。如何從看似“乏味”的教材中挖掘出新意,讓課堂活起來、亮起來?我的做法是:尋找亮點,激活課堂。
一、從文本中尋找亮點
要從文本中尋找亮點,首先必須精心備課。這里說的精心備課,并非只是一般意義上的讀課本,搜集資料,設計教學思路,組織教學步驟。精心備課要求教師認真解讀文本,從文本中找到獨特的視點和感點(我稱之為亮點),而不應匆忙地囿于泰斗、權威的蓋棺定論,當然專家的意見是必須汲取的。例如:我在備《藥》這篇文章的時候,感覺文章的第四部分即夏四奶奶上墳這一段話是難點,眾多的教參說這一段景物描寫渲染了一種悲涼、蕭條的氣氛。如果上課時老師僅告訴學生此結(jié)論,恐怕平靜的水面激不起任何漣漪。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精讀這部分文字,把落腳點放在“枯草”和“烏鴉”上。魯迅先生如何寫“枯草支支直立”,而且還是“有如銅絲”。還寫到枯草發(fā)出“一絲發(fā)抖的聲音”,烏鴉也是“鐵鑄般地站著”。這一切其實是在寫一個什么字?這個問題一下子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同學們很快達成了共識:寫一個“靜”。這已經(jīng)不是一般的環(huán)境描寫,是以一個字傳達人物內(nèi)心微妙而又復雜的難以言傳的心理。這節(jié)課氣氛熱烈,我以文本為基礎,抓住課文內(nèi)在亮點,突破教學難點,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實效。
二、在課堂提問中發(fā)現(xiàn)亮點
在教授莫泊桑的《項鏈》一文時,我一反傳統(tǒng)教學先歸納課文情節(jié),理清文章線索,分析人物形象的做法,而是在學生深入悟讀課文基礎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假如佛來思節(jié)夫人把三萬六千法郎退還給瑪?shù)贍柕?,那么我們的主人公會走上十年前的道路,還是繼續(xù)走在十年后的道路上?不必深入講析,學生已在這一方小天地進行著思想碰撞。同學們歸納的意見有兩點:一是重返舊途,二是坦然地、心滿意足地走完后半生。前者的依據(jù)是十年后她依然醉心于那個狂歡之夜,她的虛榮心必定會使她重新想方設法擠入上流社會,正所謂“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后者的依據(jù)是瑪?shù)贍柕乱褯]有了當年的美麗、風韻、嬌媚,更為重要的是從容、坦然已是她性格中的主旋律。但幾乎所有同學都認為作者筆下的這個小人物以后不管走什么路,以何種方式生存,她畢竟已經(jīng)贏得了自我尊嚴。所以我引導學生路是要自己走的,選擇哪一條路,關鍵要使自己的心坦然。就這一點而言,我更認同后者的說法。這節(jié)課學生是在愉快中度過的,是在激情中度過的。我想,這種亮點問題的設置,不僅能很好地解決教學重點,而且能使課堂因此而變得動人。
三、在學生的發(fā)問中捕捉亮點
2006年3月份,我在公開課《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上分析林沖性格,講到“輕輕地把石頭掇開,挺著花槍,左手拽開廟門,大喊一聲……”一句里面的動詞時,有個學生突然舉手發(fā)問:前文講到這塊石頭是林沖用來擋住廟門的,陸謙等三人都無法把廟門推開,為何此刻林沖卻能輕輕掇開?坦率地說,我有些情急,在備課時也忽略了這個問題。我請同學們解決這個問題,并提醒學生這和人物的性格及當時的情勢有關。令我欣喜的是馬上就有幾個學生發(fā)表了自己的見解。綜合起來是:這塊石頭或許幾百斤,但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這時我們的主人公熱血沸騰,他積攢了所有的力量,他的動作干凈利落,他的舉動堅定果斷,一個從茍且到反抗,掙脫了種種羈絆的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而我們的作者也正想以此來塑造這個英雄。石頭落地了,問題解決了。課堂上,學生一個不經(jīng)意的提問,教師如果能夠給予關注,就能成為一個足以使整堂課躍動的亮點。
四、在學生的隨筆中搜索亮點
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失街亭》一文是自讀課文,這節(jié)課我讓學生課前針對“失街亭誰之過”這個問題寫隨筆,上課時請同學們討論。課前我先看了學生寫的隨筆。有人認為守街亭主將馬謖該負首責;有人認為用兵主帥諸葛亮應負首責;有人認為王平、趙云、鄧芝等人應擔責任,如果他們能夠極力勸解,抑或主動請纓,或許會免街亭一失;有人認為誰都無過,因為從歷史觀的角度來看,魏國當時掌握了最先進的生產(chǎn)力和思想,故而蜀國的滅亡無法避免,歷史的潮流是無法阻擋的……有一位同學的觀點非常獨特,讓我看了之后覺得眼前為之一亮。他認為:街亭已失,眾人的表現(xiàn)是盡攬己過,古人的這種勇于承擔、勇于反思的精神值得我們效法。如果我們在以后的道路上,不管大事小事,缺少了這種美德,那么有朝一日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陡然是一頁空白。此時我們就可以說,失街亭吾之過。上課的時候,我就把這位同學獨到的觀點傳達給學生,并因勢利導,組織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學生的反映十分熱烈,最后大家都意識到:只有勇于承擔責任,不斷地反省,才能使自己未來的人生道路平坦。
文章中的一個細節(jié)描寫,精心設計的一個問題,學生的一個發(fā)問,這些都是課堂的亮點。它猶如一個火炬,使學生思維的火花被點燃;它猶如一陣春風,使平靜的課堂煥發(fā)勃勃生機;它猶如一支催化劑,使沉睡的心靈被警醒。它能化平淡為神奇,以點帶面,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更能增加課堂的活力,從而使教學取得最佳效果。如何發(fā)現(xiàn)亮點,運用亮點,這和教師精心的備課、淵博的知識、機智的才能不無聯(lián)系。在這方面我將孜孜以求,不懈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