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論述了中國近代歌謠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獨特價值,包括趣味價值、史料價值、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等方面,突出了中國近代歌謠在教學實踐中的重要意義。中國近代歌謠在教學實踐中的運用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
關鍵詞: 中國近代歌謠 中學歷史教學 價值
民歌是勞動人民集體的口頭詩歌創(chuàng)作。民歌,即民間歌謠,屬于民間文學中的一種形式,能夠歌唱或吟誦,多為韻文。著名文藝理論家周揚在《中國歌謠選》的序言中說:“歌謠從來是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它也是一個民族的社會歷史、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北砻髅裰{與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一、趣味價值
近代歌謠十分豐富,在教學中可以寓理于歌,因為民間歌謠的詞意能為學生再現(xiàn)具體形象的歷史圖景,其美妙的旋律能給學生以審美熏陶,能夠為課堂營造出愉悅的氣氛,并有效地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歷史教學的興趣,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在動力。
在太平天國運動教學中,可使用天津流傳的歌謠:“爭天下,打天下,窮爺們天不怕來地不怕。殺到楊柳青,天子嚇得發(fā)了昏。殺到天津衛(wèi),朝廷快讓位?!睂胄抡n,該歌謠所描述的是太平天國的北伐,天津是京都的門戶,太平軍一旦攻破天津,形象地反映了清朝統(tǒng)治的岌岌可危。學生必然會對太平天國運動的有關歷史產(chǎn)生興趣。
在辛亥革命的教學中,可以使用河北無極地區(qū)的歌謠:“大腳好,大腳樂,去操作,多快活,又不裹來又不纏,又不疼痛又省錢?!薄按竽_大,大腳大,陰天下雨我不怕;大腳好,大腳好,陰天下雨滑不倒。”歌謠生動地描述了大腳的好處,通過歌謠可以幫助學生自然地了解“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所采取的“禁止婦女纏足”的措施。
關于袁世凱的教學,可以引用下面的典故:北洋時期,袁世凱在北京聽到賣元宵的“元——宵”的吆喝聲不對頭,像是“袁——消”,下令任何人不準再提“元宵”二字,將元宵更名為“湯圓”。民間流傳著這樣的歌謠:“大總統(tǒng),洪憲年,正月十五賣‘湯圓’?!贝耸掳l(fā)生沒幾天,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憂懼中匆忙死去。于是又一首歌謠在京城迅速傳唱開來:“大民國,宏憲年,正月十五賣湯圓。湯圓、元宵一個娘,洪憲皇帝命不長?!备柚{通過生動的語言,藝術地化抽象為具體,可使學生加深了對袁世凱北洋軍閥統(tǒng)治反動性的理解,從而認識到袁世凱稱帝失敗的必然性。
二、史料價值
歌謠的內(nèi)容十分豐富,涉及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風土人情等,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是歷史教學內(nèi)容的有益補充。
下面是有關于太平天國運動的歌謠。“天父天兄手段高,打得清兵四處跑,旗開得勝萬民笑,拿下南京立天國。”這首歌謠反映的是太平天國打下南京定都天京的史實,農(nóng)民在歌謠中歌頌了自己的勝利,充滿了自豪的感情。歌謠:“天父殺天兄,終歸一場空,打起包裹回家去,還是當長工。”反映了天京變亂造成悲劇的史實。
下面的歌謠反映的義和團運動的史實,“男練義和團,女練紅燈照。砍倒電線桿,扒了火車道。燒了毛子樓,滅了耶穌教。殺了東洋鬼,再跟大清鬧?!边@些歌謠作為史料一方面反映了義和團運動始終呈現(xiàn)著鮮明的反帝色彩,反映了其反帝愛國的性質(zhì),但是另外一方面也體現(xiàn)出盲目排外,反映了它的時代與階級的局限性,有助于我們對義和團運動進行客觀、全面的評價。
陜西禮泉有首反映辛亥革命的歌謠:“不用掐,不用算,宣統(tǒng)不過兩年半。今年豬吃羊,明年種地不納糧;頭戴小饃盤,身穿一裹園,宣統(tǒng)作了帝,不過二三年?!本哂泻芨叩氖妨蟽r值。其中的“豬吃羊”的原意是指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即辛亥年,意指1911年要爆發(fā)辛亥革命,因為按天干地支紀年亥為豬,民間俗稱“豬年”,“羊”是“洋”的諧音,喻八國聯(lián)軍這些洋鬼子。
三、能力價值
歷史教學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核心是思維能力。思維能力主要包括形象思維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還能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的形成。
首先,歌謠能夠促進學生形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歷史歌謠的特點就是形象生動,因此它能夠啟發(fā)學生的想象力?!凹t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xiāng)。”歌謠將革命軍初上井岡山艱苦生活的景象和革命的樂觀精神呈生動地呈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
其次,歌謠還能夠有助于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形成。有一首《九一八小調(diào)》:“高粱葉子青又青,九月十八來了日本兵。先占火藥庫,后占北大營,殺人放火真是兇!中國的軍隊有好幾十萬,恭恭敬敬讓出了沈陽城!”反映了“九一八事變”中國軍隊不抵抗的史實,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階級屬性的角度來認識國民黨的政策。
歌謠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史學觀點認為,因為袁世凱告密,導致了戊戌政變,但是最近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認為,慈禧太后發(fā)動政變并非由袁世凱告密引起的,而是太后政變引起了袁世凱告密。歌謠“六君子,頭顱送;袁項城,頂子紅;賣同黨,邀奇功??蹬c梁,在夢中;不知他,是梟雄。”就說明袁世凱的告密只是為政變提供了證據(jù),加劇了政變的激烈程度。
四、情感價值
近代歌謠是愛國主義教育的寶貴精神財富,而其中蘊涵的深厚感情,是歷史思想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
1900年,袁世凱奉命到山東殺害無數(shù)義和團將士。人民便唱出了“殺了袁龜?shù)?,我們好吃飯”的歌謠,人們在袁世凱巡撫衙門的墻壁上,還畫上一個戴紅頂花翎的大烏龜,爬在一個洋人的屁股后。歌謠和幅漫畫反映了老百姓對袁世凱的痛恨之情。
20世紀最初的十年,是清王朝統(tǒng)治權威大面積喪失的十年,歌謠“爺爺落,鬼出窩,趕上小兒跑不脫。”意為:朝廷微弱,列強肆橫,清代不久將喪失主權,清朝帝位最多再傳一二代而已。反映了人民對腐敗的清政府的強烈不滿。
本文論述了中國近代歌謠在中學歷史教學中的四種價值,即趣味價值、史料價值、能力價值和情感價值,歌謠能有效地促進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的改革,有助提高學生的史學素養(yǎng)。但是,歌謠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它所反映的歷史不一定完全真實,有時觀點也不一定正確,因此我們在教學中運用歌謠時需要認真鑒別,分清現(xiàn)象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