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語文最好的方式就是閱讀,因為閱讀能培養(yǎng)學生感受、理解、欣賞和評論的能力,還能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去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所讀文章,掌握文章背后的思想及其內在深刻含義,從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提高語文素養(yǎng),在閱讀中愛上語文、學習語文,讓語文在閱讀中騰飛。下面是我對在語文教學中運用閱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幾點看法。
一、廣泛閱讀
韓愈說:“讀書患不多,思義患不明?!本褪钦f要求博覽群書,古代文人墨客的成功經驗尚是如此,我們區(qū)區(qū)平常之人又何以能有捷徑可走?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明白,閱讀是積淀的基礎。只有達到一定量積累,才能逐步形成較強的語感,提高語文素養(yǎng)。有的同學很注意語文課本的閱讀,尤其是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解,這固然是好的,但只著眼于個別“范例”咀嚼顯然是不夠的。要想真正提高閱讀能力,必須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所謂“功夫在課內,提高在課外?!币虼?,我首先為學生訂閱了專業(yè)性強、閱讀口味高的《課外閱讀》、《語文報》放在教室里,讓學生自由閱讀。其次我還發(fā)動全班同學將自己家中最好的兩本書籍捐給班級,一個學期后歸還本人。再次我每周抽出一節(jié)課作為“自由閱讀課”,讓學生在此段時間里放開心情,放開眼界進行大量的閱讀。最后,假期里要讓學生讀名著,如《水滸傳》、《西游記》等中國名著;也可以讀《湯姆索婭歷險記》、《魯賓遜漂流記》等外國名著,讓學生在閱讀中受到熏陶,加強自身文學修養(yǎng),塑造健全人格,讓學生徜徉于語言的世界中,遨游于語文的天地里。
二、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完全處于主動支配的地位。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有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這才是真正讀懂了。例如教學《月跡》,我就讓學生自己閱讀、感受、理解展開想象,并將其意境寫出來。這樣,通過閱讀思考,使抽象的內容具體化,使膚淺的認識深刻化。通過聯(lián)想和想象,使文字表達的信息形象化、個性化,從而對作品的內容得以確切和深刻理解。所以,良好閱讀習慣對提高閱讀能力和語文素質大有裨益。
三、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
通過閱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的能力。如《兩小兒辯日》中,可以指導學生從兩小兒、孔子等不同角度來進行閱讀,并思考:從不同角度我們能總結出哪些不同的哲理?這樣,學生就會從兩小兒多問方面,從孔子也受到譏笑方面,從孔子承認自己不知方面,從學無止境等方面思考、總結,這樣從不同角度讓學生學習多角度思考,就能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開拓學生思維領域,從而提高閱讀的質量及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四、掌握閱讀的規(guī)律
對于任何一種文體的文章,我們都要搞清楚作者寫了什么。怎么寫的和為什么寫,這是閱讀的一般規(guī)律。不同文體有不同特點,這是特殊規(guī)律。比如記敘文,要抓住記敘要素、敘事線索和語言的生動性;散文的特點是“形散神不散”,要抓住意境和情感等。只有掌握這一規(guī)律拿到一篇文章后我們才能明白應該抓住什么,思考什么,從而明白重點是什么。就以散文為例,讀散文,我們要抓住它的意境和情感,而意境和情感又很抽象,需我們慢慢品味,而朗讀就是我們慢慢品味的最好方法。我曾指導學生閱讀朱自清的《背影》,先讓學生“看”課文,結果學生對文章并沒有什么感觸,甚至有學生對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的描寫感到好笑。于是我指導學生調整情緒狀態(tài),進入角色誦讀課文,對關于父親背影的一段描寫,反復誦讀,反復體會:“我看見他戴著黑布小帽,穿著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來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讀著讀著,學生不再嬉笑,臉色莊重了,聲音低沉了,文章中的情景呈現(xiàn)在眼前。可見,朗讀中,自如的聲音,生動的語氣傳入耳膜;深刻的內涵,美好的憧憬流入學生的心田;而語言的美感也刻在了學生的腦海之中。散文的“神”也就能讓學生準確地捕捉到了,達到了比言傳講析更好的效果。
在語文教學中,許多老師都比較重視“講”,認為與其讓學生多讀,不如自己多講一些,其實,大多課文是淺顯的,學生完全能懂。況且語文學習是重過程而不重結論的,正如古語所說“授之以魚,莫如授之以漁”。把文章的層次、段意、中心思想這些結論,或者說這幾條“魚”送給學生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我們應該重視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過程,提高他們的“捕魚”能力,所以,與其多講,不如讓學生多讀讀,多念念,自己從閱讀中去體會,去領悟。要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加強閱讀教學,培養(yǎng)閱讀能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悟語言中的意韻,體驗中國語言的博大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