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二的學生,無論是日常語文交流,還是平日里的寫作或是完成閱讀理解題,極喜歡用書面語、文言句式甚至是流行的網(wǎng)絡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所見、所思、所感,卻又常常詞不達意。這是他們渴望提高表達水平,而詞匯量受閱歷、積累限制,不恰當或錯誤運用新學過的詞匯或語法造成的。在語文教學中如何幫助他們順利渡過這一語言學習及應用的難關呢?
從語文教學任務來看,老師應明確這一階段主要是給學生充分的機會掌握各種閱讀的本領,積累大量的書面語匯并能夠熟練恰當運用,能理解他人的表達。在教學中,幫助學生分清瀏覽、略讀和精讀、品讀的方法和學習要求,養(yǎng)成相應的能力,并且能用口語或書面語表達自己對他人言語的理解。古人把看(閱)和讀分開來說,認為看要廣,讀要精。夏丏尊、葉圣陶曾在他們的合著中強調(diào):一般讀物主要是“閱”,語文讀物主要是“讀”?!伴啞笔菫g覽,是通讀;“讀”是吟詠、品味。前者主要是篩選、提取信息,后者重在有自己的情感體驗,欣賞語言的魅力,領悟作品的內(nèi)涵,進而獲得有益的啟示。課堂閱讀教學就是要把這一目標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實際運用能力。而且這種能力是可以后天習得的。怎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這種能力呢?
首先要讓學生通讀大量的優(yōu)秀的文字作品,增加詞匯、語句積累,形成初步的語感。文學作品可以是平時閱讀的中長篇小說名著、語文讀本、語文課本、練習冊上的短篇作品,也可以是學生感興趣的各種雜志。通讀后的交流是很重要的。通過交流,可以訓練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了解學生通讀的質(zhì)量,在這基礎上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反過來又提高通讀的質(zhì)量。通讀除了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外,也可用來復習課堂上賞析品味語言的內(nèi)容,觸發(fā)學生新的思考。這種通讀不同于學生休閑娛樂式的閱讀,它需要學生對所讀內(nèi)容有一定的梳理,比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明確文章的重要語段、章節(jié),有直覺的情感或知識體驗,對作品的內(nèi)涵主題有初步的印象。課余學生的休閑娛樂閱讀會在學生的日常交往中提及,那純粹是學生個人愛好,老師只需要提醒學生看有益身心的書籍即可,不必過多關注,避免引起正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的反感。
其次,課堂閱讀教學中,要對學生有側(cè)重地教導,反復練習,幫助他們掌握精讀和品味的方法。精讀,無外乎詞語在特殊語境中的用法和涵義,修辭的表達效果,文章的寫法技巧,表達方式的運用與效果。這些內(nèi)容是相對固定的。但是不同的作品,不同的作者,不論運用什么樣的技巧,其共同的目的就是說自己想說的話,或直接,或婉曲。這就要老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作品的本義、隱含義。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要老師想方設法地借助一篇篇具體實在的示范作品,讓學生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中掌握閱讀的方法技巧,理解文本的內(nèi)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恰當完美地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悟。
課堂教學時,老師精心設計三到五個問題,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語言、寫法有個全面的認知,通過學生的回答,可以了解學生對文章的感知、理解與品味程度,也可以借助這種方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使他們的語言表達一步步規(guī)范起來。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1)讓學生做詳細的批注,這種方法適合鑒賞語言;(2)口頭小組討論,這種方式適合內(nèi)容歸納理解、寫法探討;(3)撰寫小論文,這種方式適合比較閱讀或是賞析。最合宜的做法是學生先口頭討論,然后把討論的結(jié)果用自己的語言記錄下來。這樣既能讓學生思維碰撞出火花,又能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如果只有口頭討論,學生思考碰撞出來的智慧之花會轉(zhuǎn)瞬即逝,不會有深入的思考,對文章的認知就停留在一個淺顯的層次上;而只有書面批注,那學生的認知雖深刻卻會片面、孤立??陬^表達和書面表達結(jié)合,在老師的指導下,讓不規(guī)范的口語在書面上逐步規(guī)范、準確起來,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重要的不是老師把自己對文章的咀嚼的結(jié)果告知學生,而是充分信任學生,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親自去體驗、誦讀、感知、發(fā)現(xiàn)、表達。只有這樣,才能實實在在地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反復地誦讀、手寫、討論,直接吸收名家名篇這些前人先賢的言語成果,進而領悟到言語的運用方法,通過學生的各種語文實踐活動,熟練運用各種語言技巧、詞匯、語法,就能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終極目的:提高學生的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文盲、半文盲,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相當出色,而很多知識分子卻語言乏味,不就是在各種語境中練習出來的結(jié)果嗎?前者多在生活中繪形繪色,后者只注重各種分析、量化。語文課是一門工具課,人們創(chuàng)造這個工具,目的是為了日常運用,而非純藝術品的欣賞。社會需要每個成員能說會道,能聽懂讀懂別人的言語并能明白言外之意,這是語文教學的唯一任務,而語文的人文性只是其美學特性之一。試想如果連他人的語意都不明白,又怎能理解其附帶的好壞美丑呢?豈非是緣木求魚,舍本逐末?學生在具體的語境中表達自己的所知所感所悟,及時糾正表達上的語病,可以快速提高他們的表達能力。
閱讀教學的主要內(nèi)容是學生自己閱讀的體驗感受的交流。而要讀懂他人的文學作品,學生必須有豐富的生活積累。作品中的言語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產(chǎn)生出來的,是作家對外部世界的個人體驗的結(jié)果,學生要能夠理解透徹某個作家的言語,生成富有自己獨特意義的情感的言語,與學生已有的認知、情感有著密切的關聯(lián),這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體察生活、體驗情感這些“言”外之功,或是在二者之間架設橋梁,即創(chuàng)設情境。語文教師在備課時也應把這些“言”外之功納入語文學科的范疇之內(nèi)。
語文閱讀教學,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學會用規(guī)范的言語,恰當?shù)乇磉_自己對獨特作品言語的認知,理解他人的表達;也讓他人理解自己所要表達的內(nèi)容。即要讓學生習得理解言語、表達言語的本領,而不是記憶他人對作品個性化言語的認知成果。至于他人對某個作品個性化言語的認知,只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案例,而非要學會運用的技能。只要重視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的語言表達,引導學生使用規(guī)范的語言,堅持不懈,學生的語言表達水平就會有顯著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