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間操作為學生課間休息所采用的一種積極性調節(jié)方式,已在我國開展了幾十年。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發(fā)展,課間操的內容、結構和形式已不能完全適應中職教學改革的需要。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如果將武術變成若干套路,作為課間活動在中職學校推廣,具有別的運動形式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關鍵詞: 武術套路 課間鍛煉 廣播操
一、課間鍛煉內容及形式改革的必要性
中職生正處在長身體、長知識、大腦發(fā)育還不完全的階段,課間鍛煉是必要的,課間鍛煉的形式與內容對中職生的生理、心理的影響也是重要而深刻的。目前我國大多數(shù)中職學校課間鍛煉都采用做廣播操的形式,但據(jù)我們調查了解,現(xiàn)行廣播操的內容和形式并不完全符合中職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課間操時間過短,做一套完整的廣播體操大約需要l0分鐘,而這種運動量很難滿足朝氣蓬勃的學生;第二,課間操內容過于單一,學生每天重復做同一套廣播體操,容易產生厭倦感和抵觸的情緒;第三,厭倦情緒導致了學生做操時“出工不出力”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現(xiàn)在的學生做操基本是在應付差事,長此以往,不僅達不到鍛煉的目的,反而養(yǎng)成了一種馬虎行事的不良作風;第四,組織模式死板,每天都是集中到操場做同一套操,天天重復,學生的個性受到壓制,沒能充分發(fā)展他們的個性愛好。
因此,縱觀中職學校的課間操,基本都是“你不動我也不動,你偶爾動一下,我也偶爾動一下”的景象。雖然體育教師們經常采取檢查、評比等措施進行整頓、治理,工夫下得不小,但總是“雨過地皮干”,作用不大,更談不上根本好轉。因此,在提倡通過學校體育來促進全民健身、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觀念的今天,在課間鍛煉時間實行單一廣播體操制度,不僅不能適應中職生身心特點,也不利于推廣全新的體育與健康觀念。所以我們應該順應時代的發(fā)展,進行課間鍛煉的創(chuàng)新改革,使課間活動的豐富多彩,可以開展武術操、搏擊操、街舞、創(chuàng)編操、球操等活動。
二、武術套路作為課間鍛煉活動的優(yōu)勢
武術是以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以套路和格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中國傳統(tǒng)體育項目,在民族文化氛圍中孕育、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在長期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中國傳統(tǒng)健身術的精華,注重人的內在氣質、品質、精神的修養(yǎng),主張通過身體鍛煉達到自身內外的平衡協(xié)調。如果將武術作為課間操,不但可行,而且具有別的運動形式所無法比擬的優(yōu)勢。
?。ㄒ唬┎┐缶畹奈湫g可激發(fā)中職生學習的興趣。
武術.它不僅富有中國特色,而且隨著大眾傳媒的推廣,連外國人也喜歡上武術,中國人自己也覺得武術博大精深。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對武術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另一方面,武術本身含有很高的實用性和觀賞性。從功利的角度說,武術可以健體、防身與競技;從觀賞性角度看,武術本身就是“舞術”,本身就是藝術。如果把武術與其他藝術結合起來,就能組合出非常好的綜合藝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武打電影,正是因為《少林寺》、《臥虎藏龍》、《英雄》等影片,使全世界知道了什么是“中國功夫”(即武術)。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青少年對于他們喜歡的東西,學起來格外快,而且有持久力。武術不管是套路,還是散打,門派眾多,技法多樣,尤其講究“內練氣、外練形、內外兼修”,運動時全身各部分協(xié)調配合。相信大部分青少年是愿意掌握其中幾樣的,這比全國幾億人同學一套廣播體操,肯定要好得多.
(二)以武術作為課間鍛煉,不僅能推動學校體育發(fā)展,而且還可以對廣大學生進行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在現(xiàn)代體育史上,中西方體育文化交流存在“西學東漸”之實,實際這是一種不對等的交流。以現(xiàn)代奧林匹克為例,除跆拳道和柔道等少數(shù)東方傳統(tǒng)體育項目外,其余皆為西方體育項目,西方體育文化一直對我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產生著強大的沖擊。應對這種沖擊的最好方式,就是將中國傳統(tǒng)體育文化之精華的武術,反過來推向世界。
在世界走向一體化的進程當中,中西方文化逐漸融合。試想一下,數(shù)以億計的青少年在課間操時間習武,這本身就是一種宏大的體育文化傳播。這些人將來勢必會走向不同的國家和地區(qū),走向不同的工作崗位,但他們完全可以用言傳身教的方式,把武術文化擴散過去。那么,這種人際傳播的威力是不可估量的。
?。ㄈ┌l(fā)展學校武術,有利于大力促進中國武術的全面改革。
目前,中國武術面臨著三大改革任務,即力爭競技武術進奧運,加快競技武術改革步伐,武術進一步走向市場。競技武術能否進奧運,既要看武術在國際上的開展情況,更要看武術在它的故鄉(xiāng)——中國開展的情況。實事求是地說,中國武術在中國的普及率并不如理想的那么高,其中,普通中小學的武術教育仍很薄弱,相反,大學的情況稍好一些。要提高中國人的武術參與此例,學生是主要對象。而競技武術在國內受歡迎的程度有待提高,關鍵是現(xiàn)場觀眾不是很多,如果學校武術開展得轟轟烈烈,學生喜歡武術了,競技武術就不愁沒有觀眾,其市場化程度自然就高了。所以,學校武術與競技武術是相輔相成的,正如群眾體育與競技體育是相輔相成的一樣。從歷史與現(xiàn)實雙重角度來看,將武術作為課間操的主要內容,是完全可行的。
三、武術作為課間鍛煉推廣策略的可行性
?。ㄒ唬┚幣挪煌茁返奈湫g操。
將武術基本功練習與節(jié)拍體操結合起來的一種鍛煉形式是武術操,自1965年創(chuàng)編以來,在甘肅張腋地區(qū)推廣,并在實踐中反復修改,受到鍛煉者的歡迎。
該操將武術的基本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腿法、身法等進行動作分解,包括虛步亮掌、正前踢腿,弓步沖拳、仆步按掌、側前踢腿、蹬腿沖拳、馬步擊掌、提膝平衡、彈腿拍腳、歇步宙掌、撩臂推掌、丁步砍掌、仆步亮掌、二起飛腳、整理運動等五節(jié)內容。每節(jié)做兩個八拍,全套動作可在4分30秒內完成。
該操動作多,容易學,運動量大于一般廣播體操,可使全身各部位的組織和器官都較充分地活動起來以得到鍛煉,并可在優(yōu)雅的音樂伴奏下緩速進行,提高鍛煉情趣,具有較好的健身效果,易于學習和推廣。
?。ǘ┙M織形式多樣的武術比賽。
在當今的中小學體育教學大綱中,雖然規(guī)定了武術作為體育課的必修項目,然而由于場地、器材、師資等方面的限制,很多學校都忽略了武術這一價值豐富的傳統(tǒng)體育項目。筆者認為,如果充分利用每天的課間時間,將武術納入課間活動的教育體系,組織專業(yè)體育教師進行講授與指導,并在各個學校間廣泛開展武術普及活動,將原有的課間操隊列比賽改革成武術比賽,逐漸將武術意識滲透到學生們的心目中。
如果用“武術操”來取代廣播體操,各中職學校就可以定期用比武的方式來代替廣播體操比賽。即用集體比武取代集體會操了,那種場面將會蔚為壯觀。
用武術改編成的“武術操”,來取代廣播體操,再根據(jù)學生個人興趣、愛好和實踐經驗,使其不斷完善,這樣不僅能彌補傳統(tǒng)課間操內容單調、形式單一的不足,同時也能滿足青少年追求新生事物的心理,變被動應付為主動健身,其實際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參考文獻:
[1]向陽.學校課間(操)體育活動存在的問題及改革思路[J].體育學刊,2002.04.
[2]〈黑龍江省中學體育改革及對策研究〉課題組.中學課間操改革的研究與設想[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04.
[3]周曉萍.中學課間操改革的嘗試與初探[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2.21.
[4]李志堅.激發(fā)學生大課間活動中的體育興趣[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