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導入,是指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時,教師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一種方式。本文對高中物理課堂導入設計應遵循的原則、課堂導入的作用和導入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高中物理教學 課堂導入 原則 方法
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導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啟迪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導入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新課程背景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物理課堂教學必須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由此啟發(fā)我們在導課過程中必須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通過一系列的啟發(fā)、引導活動,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為此在進行導入設計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興趣性原則
導入新課要力求新穎、別致、生動感人,能迅速抓住學生注意力,誘導學生積極思考。
2.量力性原則
導入的設計必須符合中學生的實際,切忌過深、過難,以免影響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
3.目的性原則
教師設計導入一定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一開始就要把學生的思緒引入到知識情境中來,讓學生對要學習的新內容產生認識上的需要。如果導入與內容脫節(jié)的情況,不管導入多么別致、精彩,都是失敗的導入。
4.啟發(fā)性原則
導入的設計,應采用揭示矛盾、設置懸念等方法,從生疑、質疑入手,啟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然后分析、探究問題,最后解決問題。
5.簡潔性原則
新課導入的設計要短小精悍,一般兩三分鐘就要轉入正題,時間過長就會喧賓奪主,影響教學效果。
6.多樣性原則
新課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交叉運用,總是用一種導入方法,容易讓學生產生厭倦感,感覺乏味、枯燥。
二、導入的功能和作用
1.誘導功能
可以喚起學生的注意,導入首要的作用是將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的學習目標上來,并使之有效地保持,保證教學的有序進行。
2.激勵功能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主動求知的起點。巧妙的導入設計可以更好地激發(fā)起學生的濃厚興趣,從而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積極性,讓學生愉快而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去。
3.定向功能
可以利用學生的求異心理,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良好的導入要引導學生的思維沿著教師所指引的方向逐步深入,從而為課堂教學任務的有效完成做好鋪墊。
4.協(xié)調功能
可以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營造一種愉悅、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師生關系民主和諧,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三、導入的方法
1.生活情景導入法
中學物理的教學內容與我們生活的自然環(huán)境中的各種現(xiàn)象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如果能從身邊的各種現(xiàn)象出發(fā),挖掘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材料運用于課堂導入,一方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探究興趣和學習動機,另一方面可以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在講“電能的輸送”這節(jié)課時,我就以學校附近的高壓輸電線鐵塔和輸電線路為導入的材料,提出為什么要在城市里修建這些高壓輸電設備的問題。由于這些設備就是學生平時經??吹降?。教學導入的方式與要講解的教學內容相關聯(lián),使學生對將要學生的教學內容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興趣,進而產生了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使得教學得以順利進行。當教學內容講完之后,再由學生根據(jù)所學的知識對高壓輸電設備建設的必要性進行解釋和說明,達到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目標,也充分體現(xiàn)了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的物理課程理念。要搞好聯(lián)系實際的導入法,就需要平時對生活中的各種現(xiàn)象進行觀察,積累與物理知識相關的生活素材,適時地運用于物理課堂教學之中。
2.實驗導入法
物理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許多物理規(guī)律都是直接建立在物理實驗的基礎上的,課堂教學的素材也都來源于生活、生產實踐。因此用實驗導入是一種常用的導入方式。通過一些有趣的小實驗,可以把學生的注意一下子吸引到課堂上來。例如在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中關于“超重與失重”的教學時,可以設計如下所述的一個小實驗作為教學導入的內容:用一條窄紙帶懸掛一個鉤碼,再用紙帶掛著鉤碼靜止或緩慢向上移動時,紙帶完好無損,而當用手拉著紙帶加速向上運動時,懸掛鉤碼的窄紙帶會發(fā)生斷裂。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就會被這個小實驗所吸引。教師再適時提出問題:為什么原來不斷的紙帶會在新的運動狀態(tài)下發(fā)生斷裂?激發(fā)學生探究斷裂原因的動機。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在小實驗的引導下進入教學內容中。在進行實驗導入設計時要注意實驗內容與教學內容的相關性,不能只為吸引眼球而做一些與教學內容毫不相干或關系不大的實驗。
3.圖片、錄像導入法
當某種物理現(xiàn)象并不發(fā)生在學生生活中時,可以使用圖片或錄像的方式展現(xiàn)物理現(xiàn)象和物理情景,通過直觀形象的圖片或視頻,把學生帶入到物理學習的情境之中。在教學“有固定轉動軸物體平衡條件”時,我利用從互聯(lián)網上搜索到的塔式起重機的圖片作為導入材料,讓學生觀察圖片后提出問題:如果起重機在沒有配重的情況下吊起重物,就可能會發(fā)生什么問題?這樣,從圖片中產生的問題就激起了學生對配重的作用的好奇心。這時再進入轉動平衡條件的教學。學生由于帶著問題進行學習,學習的效果自然很好。
圖片或錄像可以是利用照相機或錄像機拍攝的照片或錄像,也可以是互聯(lián)網上下載的圖片或視頻,還可以是手工繪制的圖畫及用電腦制作的動畫。信息技術的發(fā)展為我們獲得和積累數(shù)字化的可視資料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所以教師應該在平時多注意搜集和整理相關的圖片和視頻資料,積累豐富的教學素材,以方便選用。
4.問題激疑導入法
設置疑問是教師的一種有目的、有方向的思維導向。古人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苯處熢诮虒W導入中善于提出問題,有意識地設置障礙,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不僅可激疑啟思,活躍思維,引導學生思考,而且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多種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積極自動地學習。例如在進行“牛頓第三定律”的教學時,先讓兩個同學進行掰手腕比賽,在一方取得勝利后提出這樣的問題:獲勝方和失敗方哪個對對方的作用力大?一部分同學會說獲勝方給對方的作用力大,也有一些同學會說雙方的作用力一樣大。當雙方相互爭論時,教師告訴學生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會告訴我們問題的答案。這樣的設疑,有效地激起了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強烈欲望。
5.溫故知新導入法
人們認識事物總是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向高級這一客觀規(guī)律的。學生學習也是這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可以把已經學過的舊知識作為將要學習的新知識的“引燃點”,由復習舊知識入手,導入新課要以新舊知識本質的、內在的聯(lián)系為線索,經過分析、推理逐步過渡。這種方法很好地體現(xiàn)了新舊知識的銜接,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導入方法。如在復習串、并聯(lián)電路基本特點和規(guī)律的基礎上導入復雜電路計算的課題;從二力平衡的復習導入共點力平衡的課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