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日語動詞中存在相當一部分一個形態(tài)卻有一種以上讀音的詞匯,不同的讀音表達的意義不一樣,如果不加以區(qū)別、辨析,就可能導致誤用的產生。如動詞“潛る”“怒る”分別有兩種讀音,每種讀音表示不同的意義,如果不進行意義分析,就可能導致誤用或者如果不了解其內在語義,就可能導致誤讀。尤其在日語教學中,教師必須具備語義分析的素養(yǎng),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語義分析的意識。本文以同形異讀日語動詞“潛る”“怒る”為例,對其發(fā)音與語義的對應進行分析,指出對同形異讀日語動詞嚴格區(qū)分其發(fā)音與意義的重要性。
關鍵詞: 日語動詞 同形異讀 語義分析
在日常教學中,經(jīng)常會遇到學生讀錯單詞的事情。經(jīng)過筆者對學生讀錯單詞的原因的調查發(fā)現(xiàn),很多情況下并非“不認真”。相反,學生課前做了大量查閱辭典的工作。比如在日語學習初級階段,所遇到的同音異讀詞匯多為名詞,如很多學生會將“方”讀錯,不知何時讀“ほう”何時讀“かた”。而到了日語學習的中高級階段,出現(xiàn)了同音異讀的動詞,其正確的使用顯得更加復雜。由于動詞在句子常常充當謂語的角色,與其他很多詞匯產生“搭配”的相容性問題,所以我們必須搞清其發(fā)音與語義的對應關系,并盡可能通過其內在語義要素找出與之相應的外部“搭配”形態(tài),使學生可以通過這一外部“搭配”形態(tài)很快識別其發(fā)音及意義。下面將分別以“潛る”“怒る”為例進行分析。
1.“潛る”
1.1“潛る”的發(fā)音及辭典釋義
從以上兩個不同版本的辭典可以看出,從辭典釋義的義項看,在兩種不同發(fā)音下其意義有不同,又似乎有交叉。如在表示“潛水”時,釋義似乎交叉了,也就是說在表示“潛水”時,到底該發(fā)什么音。這時就有必要進一步加以分析。
1.2發(fā)音“もぐる”時
下面通過相關例句來看看發(fā)音“もぐる”時的用法。
(1)海にもぐって魚を観察する。/潛入海底觀察魚類。(柴田武等《類語辭典》)
(2)水霊はね、靜寂な大地の裂目から地下にって集結すると……/水靈,從寂靜的大地裂縫潛入到地下集合后,……(清野美智子《0磁場の果実》)
(3)地下にもぐって反政府活動をする。/潛伏到地下進行反政府活動。(柴田武等《類語辭典》)
(4)その頃、小鼠が我が家にり込んでいた。/那時,小老鼠躲進了我家。(西川武彥《爪楊枝が離せない》)
通過這四個例句我們可以看出當發(fā)音為“もぐる”時,其基本具備“進入水中、地下(包括抽象的地下活動的‘地下’)等處,讓人看不到其身影”的“靜態(tài)”的語義特征。這一特征可視為發(fā)音為“もぐる”時的“潛る”的內在語義要素。同時,也不能忽略發(fā)音為“もぐる”時的“潛る”在句子中外部形態(tài)特征,即“~に潛る”。它通過日語格助詞“~に”來完成對對象語的“搭配”。在下面要分析的發(fā)音為“くぐる”時的“潛る”如果不具備這一外部特征,我們就能夠說可以通過這一外部特征——“~に潛る”來判斷“潛る”的發(fā)音應為“もぐる”,從而可以使對其的發(fā)音判別變得更加簡單。
1.3發(fā)音“くぐる”時
我們通過幾個例句來進行語義分析。
(5)彼はその日……ある歯醫(yī)者の門をったのである。/他,那天……鉆過了一家牙醫(yī)診所的門。(夏目漱石《門》)
(6)それから水をって、一ぺんにみんなへ追ひついた。/然后我潛水,一下子就趕上大家了。(宮沢賢治《宮沢賢治全集》)
(7)漠然としたことしか云わないのでよく分らないが、機や椅子の間をって屋根と天井の間を抜け、どこからか這い出して來たらしい。/他只是說自己糊里糊涂的,什么也不知道;只知道自己好像是從桌子和椅子之間鉆過去,再穿過房頂和天花板之間,然后才從什么地方爬出來的。(井伏鱒二《黒い雨》)
(8)人物が小さくって、小細工で、すぐ人の股をろうとするですわい。/純屬小人作風,只會搞小動作,鉆人家的空子。(田山花袋《蒲団》)
例(5)~(8)發(fā)音為“くぐる”,此時與1.2完全不同,它所具備“低身從頭部有壓迫感的地方通過”的“動態(tài)”的基本語義特征。特別是例(6)與例(1),雖然都是潛入水底,例(1)有沉入水底觀魚的“靜態(tài)”,例(6)很顯然不僅將頭沒入水面之下,還要在水中穿行追趕前面的人,是一個“動態(tài)”十足的潛水。
再進一步觀察一下例(5)~(8)發(fā)音為“くぐる”時的“潛る”在句子中的外部“搭配”形態(tài),發(fā)現(xiàn)皆為“~を潛る”,即發(fā)音為“くぐる”時的“潛る”是通過格助詞“を”與其對象語產生聯(lián)系的。這一外部形態(tài)與1.2的通過格助詞“~に”來完成于對象語的“搭配”的外部形態(tài)完全不同。因此,當我們在句子中見到“~を潛る”這一外部形態(tài)時,可以發(fā)“くぐる”音。
綜上1.2、1.3的內在語義特征與外部形態(tài)的分析,結果我們可以通過外部形態(tài)來進行發(fā)音,但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略其內在語義特征。因為畢竟內在的語義特征是第一位的,在教學與學習過程中,依然要加以重視。
接下來試著分析一下“怒る”。
2.“怒る”
2.1“怒る”的發(fā)音及辭典釋義
單從詞典的釋義來看,特別是義項1無論是《現(xiàn)代日漢大詞典》還是《広辭苑》(五)(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都出現(xiàn)了交叉與相互解釋。這種交叉與相互解釋容易使學習者產生困惑,不同發(fā)音情況下語義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區(qū)別又在哪里?所以有必要通過實例進行語義分析。
2.2發(fā)音“いかる”時
(9)子供のいたずらに烈火のごとくる。/對孩子的頑皮,我感到萬分惱火。(柴田武等《類語辭典》)
(10)口には出さなかったけど、猛烈に怒ってた。/雖然嘴上不說,但內心充滿怒火。(平江まゆみ《マクレガー家の物語》)
例句(9)(10)中的“怒る”發(fā)音“いかる”,其在句中體現(xiàn)的基本語義為“對他人的行為不能忍受的一種心情”。這種心情在很多情況下未必外露出來,往往反映的是一種內心的憤怒與不滿。這一點我們還可以從“る”派生的名詞“り”所構成的日語慣用詞組中也能夠看出。如例(11):
(11)怒り心頭に発する/怒上心頭。(中國商務印書館、日本小學館《現(xiàn)代日漢大詞典》)
由此可見,“る”的“憤怒、憤怒”等比起一種行為來說,更加偏重于人的一種情緒、心理活動。另外,其外部表現(xiàn)的形態(tài)不是很固定,往往是與主語直接聯(lián)系的,表明主語的心理狀態(tài)。
那么,“怒る”發(fā)音“おこる”時的情況又如何呢?
2.3發(fā)音“おこる”時
(12)つまらないことでるなんて、いやね。/為一點破事就發(fā)火,真討厭。(柴田武等《類語辭典》)
(13)「パパがヴァイオリンを教えてくれたとき、僕のことをったりしたの、ちっともうらんだりしてないよ。パパは僕のことを上手にしたくてったんだから、心配しないで」/“爸爸教小提琴時,沖我發(fā)過火,我一點也不恨他。爸爸是因為想讓我有進步才沖我發(fā)火的,你不要擔心?!保\柳朝《チョッちゃんが行くわよ》)
(14)信長はいきり立って光秀をった。/信長突然站起,訓斥了光秀。(武井清《武田落人秘話》)
例(12)看到對方因為一點小事而發(fā)火,覺得討厭。例(13)敘述的是嚴父對孩子發(fā)火。例(14)是訓斥。顯然這幾個例句中“る”具備“將因不滿而忍受不了的心情(情緒)表露在外”的內在語義特征。在外在的“搭配”形態(tài)上,“る”經(jīng)常以“をる”的形態(tài)出現(xiàn),前接對象語。所以當遇見“を怒る”時,一般發(fā)音“おこる”,其他形態(tài)下我們要進行語義分析來確定。
3.結語
相對于1部分的“潛る”來說,“怒る”的兩個發(fā)音下的意義更加接近,而且在外在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上也沒有“潛る”那樣比較固定,所以如果不加以進一步語義分析,其誤讀、誤用的可能性就會更高。日語動詞中還存在著其他諸多“同形異讀”的詞匯,其“異讀”的背后必然隱藏著內在的語義要素及可能不同的外在表現(xiàn)形態(tài)。通過上述1、2部分的語義分析,可以非常明確在教學、研究、學習過程中,關注這些“同形異讀”詞匯,對其進行語義分析十分重要,且十分必要。
參考文獻:
[1]丹羽一彌.日本語動詞述語の構造.笠間書院,2005.
[2]國広哲彌.意味論の方法.大修館書店,1987.
[3]森田良行.意味分析の方法.ひつじ書房,1996.
[4]井出祥子.わきまえの語用論.大修館書店,2006.
[5]大野晉.文法と語彙.巖波書店,1987.
[6]益岡隆志.日本語文法の諸相.くろしお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