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作文常常無從下筆,寫出來要么空洞無物,要么千篇一律,看著每一次同樣的等第和評語,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作文的興趣。如何讓中學生走出困境,愿意寫作,快樂寫作呢?這是作文教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帶著這個問題,筆者進行了以下探索。
一、引導觀察生活,培養(yǎng)觀察習慣,感受寫作之樂。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學生怕作文的主要原因就是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這主要是因為不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不會積累素材?!疤幪幜粜慕詫W問”,生活中有許多事,如果能夠記下來就是不錯的題材,可惜對于中學生來說大都如過眼云煙,悄然而逝。
為此,我主張學生借一雙慧眼,練一雙巧手,注意生活的點滴,隨時隨地記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到寫作文的時候就可到自己的信息庫里去搜索。
可能許多學生會說,我們生活三點一線,枯燥乏味,有啥可寫?其實,我們就可以寫寫這三點一線:寫寫同學讀書的神態(tài)、同學的吃相、宿舍海聊的內容,等等。
另外還有許多內容可以寫,比如,學校新樹了《奮進》的雕塑,我就引導學生就雕塑的外形和寓意寫了自己的所見所感;學校舉行了《紅歌賽》,我就讓學生寫了練歌及比賽的經(jīng)過和感受;學生犯了錯,我不批評,而是讓他寫出犯錯時的心理活動。
同時,我還有意識地開展一些活動給學生積累素材,比方說為同學或老師進行肖像描寫而后進行有獎競猜;錄放各種聲音讓學生辨認,并用此舉默寫,并進行想象推斷,巧妙地編成故事等等。一位學生在觀察經(jīng)歷中寫到與父親一起去公祭的事:
今年的清明節(jié),我們全家去參觀烈士陵園,當時聽說市委書記也要來,后來真的來了,來祭掃的群眾很多,我被擠在人群之外,看不到他,我很著急,又很生氣,我爸爸便蹲下來,讓我騎在他的脖子上,幼時的感覺再一次涌上心頭,心里很是激動,我騎在爸爸的脖子上好高好高,世界盡在我的眼下,也深深體會到爸爸永遠都是我的大山,是我堅不可摧的后盾。
生:因為我爸爸經(jīng)常出差,聚少離多,這次正好難得在家,為緩解一下我緊張的學習生活,帶我去烈士陵園。在那種情況下,為了滿足我的小小的要求,他不顧自己身體,將我舉了起來,我很是感動……
師:騎在爸爸的脖子上,是幼時的事,那時那么高(手勢近一米),很常見的;長大后,再騎在爸爸的脖子上,現(xiàn)在這么高(手勢一米五六),這個時候感覺肯定不一樣了,當時又是尷尬又是高興的。我想了,這個“騎”字雖然是個小小的舉動,卻讓作者受寵若驚,應該感受到父愛的偉大。
誰也不會否認,有了這些真材實料,就少了些胡編亂造;有了這些真情實感的流露,就少了些虛情假意的表述。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多角度地觀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蓖ㄟ^觀察生活,感悟生活,學生積累了素材,習作時就有東西可寫,就再也不會為寫作文而發(fā)愁。
不知不覺地,學生就會主動地養(yǎng)成觀察、感悟生活并應用于作文的好習慣,而且這個過程會變得如此不可或缺,并以之為樂。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傻眠w移借鑒之樂。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誰都不會否認,閱讀對于寫作的重要性。許多同學反映,我們整天學課本,哪有時間和精力讀“閑書”?
殊不知,課本也有“文章”,能被編入中學生教材,都是名篇,語文課堂的學習,讓學生在讀通讀懂文章﹑領會文章內容的同時,給習作方法的滲透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使學生在讀通讀懂的基礎上,學會感悟﹑學會分析﹑學會鑒賞﹑學會寫作,這便是課堂教學與習作相結合的魅力所在,兩者相互碰撞﹑交融,會產(chǎn)生雙贏的效果。作家莫頓·亨特寫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一文,我們與課文內容類似的經(jīng)歷也發(fā)生過許多次,只要你能把你的感受寫出來,你的作文也有可能選入初中教材,你也可以成為作家。”這樣學生就產(chǎn)生了寫作的沖動和愿望。有位學生在這節(jié)課當堂練筆中寫道:在去餐館吃飯時見到老板給學生盛的飯很少,而給農(nóng)民工盛的多,作者就心生怒氣,老板看不起小孩子,欺負弱者……但后來經(jīng)過了解,老板怕浪費,小孩子吃得少,所以給盛的少,農(nóng)民工勞動量大吃得多,這才恍然大悟。誤會解除,人物的品質得以展現(xiàn)。一篇佳作也在課上得以延展。
背誦并運用一些精典句段到自己的作文中也是值得肯定的。不僅語文課本,史地生政中的舉例,英語的閱讀理解中的故事,甚至歌曲里的歌詞都可以為寫作提供素材。我還嘗試,在每節(jié)語文課開始,讓一名學生閱讀自己的日記或摘抄,來拓寬學生的視野。當然,我們還是主張給學生征訂一些報刊,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讀著其他人的文章,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無形中也會激發(fā)自己的寫作熱情,渴望他日被讀的是自己的文章。
寫好作文,沒有一定閱讀量,是很難寫出來的,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閱讀的好習慣,因為大量的知識要從書本中來獲得。所以教師引導學生要多讀課外書籍,特別是那些中外名著,甚至自然科學知識,也要了解一些。
楊雄的“大抵能讀千賦則能為之”,歐陽修的“無他術,惟勤讀而多為之,自工”。這些都說明多讀是提高寫作能力的基礎。
閱讀,不僅積累了素材,還教給了學生寫作的技巧,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欲望,的確值得推崇。
三、轉變作文評價觀念,進行賞識教育,體驗成功之樂。
許多語文老師批改作文都有這樣的訣竅:開學第一篇作文改得非常認真,然后在作文脊上做下標記分為三檔,以后批作文就以此為定式。殊不知,事物是發(fā)展變化的,作為教師,也要用發(fā)展變化的眼光看待學生的作文。學生的作文也有逐漸的進步,任何一篇作文也都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因此,批作文的時候,我們要動用我們的人文關懷,進行賞識教育,用鼓勵性的評語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要善于發(fā)掘學生的閃光點,比方說賞識學生的選材新穎,見解獨特,結構新奇,抒發(fā)了真情實感……
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辟澝朗且环N鼓勵,贊美是一種肯定。我們要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習作中的閃光之處。我們應鼓勵學生作文中要有個太陽,即使你沒有太陽,有個月亮也還可以,沒有月亮你就來幾顆星星,在沒有幾顆星星,就連螢火蟲有一個也足也。
學生的苦思冥想的作文,能得到老師紅色的圈點認可和肯定心里肯定很激動和興奮,從而激發(fā)自己的寫作的熱情。這種熱情如同好的“蝴蝶”效應在同學之間傳播開來帶動一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huán)。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讀到那鮮紅而流暢的批語,聽到老師誠懇的贊揚,再感受一下左右那羨慕的目光,怎能不對寫作感興趣?怎能不喜歡寫作呢?
總之,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悟生活,督促其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并對學生進行賞識性的評價指導,這樣學生就會走出寫作的困境,愿意寫作,并以此為樂,進而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