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施素質教育的目標就是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面向全體,促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健康發(fā)展。承認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主體,并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正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要求。那么,如何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打下扎實的基礎呢?在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談談自己的見解。
一、師生互信,樹立學生主體觀
學生主體觀是指把學生看成是教學活動的參與者,把學生的學習當成主動把外部知識信息納入知識結構的過程,當成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過程和個人發(fā)展過程。樹立學生主體觀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探究性學習的模式下,我們需要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的地位,改變教師過于“集權”、“越俎代庖”的教學方式,建立師生互信,形成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積極引導的新型師生關系。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存在教師“滿堂灌”或者“一言堂”的刻板教學方式。教師牢牢地掌握著教學“霸權”,學生在這種模式下往往只能被動接受,談不上去研習、探究問題的真諦。
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自信心,營造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氛圍,建立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信、平等、合作的關系,這樣學生才能自由發(fā)揮,才敢想、敢說、敢于質疑、敢于表達。教師的鼓勵、關心,乃至是一個眼神、一個動作都在無形中產生了一種感染學生的力量,使師生之間更具信任、親和力。教師只有尊重學生,把自己擺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尊重差異、完善個性,讓學生暢所欲言,使課堂成為思想碰撞交流的場所。教師要不斷地告訴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比不說話更為重要,話語參與要比思考參與更能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也會在教師的引導下,投入情感,積極參與。摒棄傳統(tǒng)的“對立”轉入互信,這樣才能更好地營造新型師生關系,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二、體現(xiàn)“雙主”地位,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
教育是人施之于人的活動,是教師和學生雙邊活動的過程,其核心關系是教與學的關系,從教學兩個方面看:教師教,學生學,教與學相輔相成,沒有任何一方的參與就不成為教學。因此,教師與學生都是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在課堂教學中,“雙主”調和,師生互動,才能達到教學相長。所以,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不能動搖,課堂上應是“雙主體”,在語文教學中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同時又不忘教師的主導作用,有機地將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間的相互作用融為一體,才能在教學改革中取得一定成績。
教師的主導作用不能動搖,并不是說教師的主導作用是萬能的,教師必須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來正確理解和發(fā)揮其主導地位,教師對學生的引導、啟發(fā)、講解、點撥等無論作用有多大,都需要通過學生的獨立思考、選擇與運用,才能內化為他們的智慧和才能。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教師必須站在學生中間,指導學生的教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通過認識和實踐掌握知識提高技能,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提高。
三、分層要求,激勵信心
學生是存在差異性的,他們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各不相同。因而設計問題,布置作業(yè)時都要照顧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充分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意識和進取精神。特別對于后進生在學習上的障礙,教師要千方百計地積極引導,幫助他們渡過難關。課堂上常常有這樣的情形發(fā)生,后進生的發(fā)言或因吞吞吐吐或因不夠貼切,引起同學的哄笑,使他們的自尊心受到沉重的打擊,此刻激勵評價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決不能采取責難排斥的態(tài)度,要看到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人格,因材施教,因材施“勵”。善用顯微鏡和望遠鏡,用顯微鏡看學生的閃光點,用望遠鏡看學生的潛力,即用發(fā)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后進生。啟發(fā)引導他們從克服困難開始,不斷地邁向成功。當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學習中的障礙時,教師要及時給予鼓勵。在課堂上,老師應該根據(jù)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叫學生進行回答,并對他們提出不同的要求。在布置作業(yè)時實行“作業(yè)超市化”,也就是針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結合學生實際,分層布置作業(yè),讓學生自由選擇,自主探究。
四、緊跟時代,技術創(chuàng)新
多媒體技術的更新在教學中也要轉化成具體的成果。多媒體技術將朗誦、課文錄音、電影片段、資料展示等輔助教學功能放大了無數(shù)倍,大大節(jié)省了教學時長,充實了教學內容,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探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學會利用它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學生朗讀、表演制作相關的資料,一方面提高他們的參與的積極性,另一方面提高他們感知文本、理解題旨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自己動手制作課件提升深入研習文本、質疑難點的能力。多媒體技術可以把枯燥無味的書本知識更直觀形象地顯示出來,讓學生在聲情并茂的直觀展示中身臨其境,極大地激發(fā)學習興趣。
五、實行多向互動,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主體性教學是一種多向互動的教學。即教師的行為與學生的行為是交互的,主體性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既包括教師與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又包括教師與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同樣,學生之間的互動既包括學生個體之間的互動,又包括學生個體和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還包括學生群體之間的互動。教師是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靈活的組織方式會給教學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當學生對一個問題認識模糊時,當闡明一個問題需多角度、多層次進行時,把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自由討論,暢所欲言,深入探討,彼此交流,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結論。通過課堂內互動,讓不同思維在合作中碰撞,讓他們不斷“發(fā)現(xiàn)”,這樣既掌握了知識,學會了創(chuàng)新,又學會了做人。同時,發(fā)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突出了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教師要真誠地認識到自己是為學生服務的,既然教師是為學生服務的,那就必須把學生當做學習的主人,課堂的主人,就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睂W生主體性的充分發(fā)揮是我們師者“傳道授業(yè)”的前提。在探究性學習的課堂上,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導向作用的完美結合,必將使我們的課堂高效而有富有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