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海子作為全力沖擊文學與生命極限的詩人,其人、其詩都備受學界關(guān)注。本文從傳記批評角度闡述海子詩歌獨樹一幟的藝術(shù)特色,結(jié)合海子所處的時代背景、生活和求學經(jīng)歷,分析其性格特征對他的詩歌所造成的影響,即純真的童話氣息、對土地的深情回歸、彰顯自我的精神、面向未來的神性美等藝術(shù)特色的形成。海子以人生鑄就的詩歌對后來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無盡啟迪。
關(guān)鍵詞: 海子 性格 詩歌 藝術(shù)特色
一、海子生平
海子出生在安徽高河查灣,他是從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村走出來的孩子,在那里他度過了他上大學之前的15年。15歲的年紀,他就考上了世人夢寐以求的神圣學府北大。北大創(chuàng)辦于1898年,初為京師大學堂,后來則成為多種政治思潮和社會理想在中國的最早傳播地,在國內(nèi)享有極高的聲譽和重要的地位,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
海子的詩歌寫作,是在上世紀80年代重視啟蒙文學精神的社會大背景下成長起來的,當時負有盛名的幾位詩人對其詩歌藝術(shù)特色的形成也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其中可大致區(qū)分為兩個方面:江河,楊練等人氣勢恢宏、立足于傳統(tǒng)神話傳說的史詩性寫作,讓海子的詩充盈著“神性”,讓他與“史詩”結(jié)下永恒的情緣;而顧城則是影響海子詩歌藝術(shù)特色的另一位詩人。顧城詩歌透明、純潔的童話風格,對海子的寫作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使得海子的詩歌也經(jīng)常洋溢著充滿童心的、頑皮的自由嬉戲精神。
二、海子性格
海子在農(nóng)村長大,農(nóng)民的艱難、幸福、痛苦,他都過早敏感地體會到了,農(nóng)耕文明的一切在不知不覺中早已沉淀到了他的血液里,但當時中國社會急劇加速的“城市化”進程使傳統(tǒng)的鄉(xiāng)土文明不能堅持自己古老而質(zhì)樸的文化樣貌,無法與現(xiàn)實達到妥協(xié),海子因此而深感痛苦,并曾在《太陽·土地篇》中發(fā)出了沉重的控訴:“土地死了/用欲望能代替嗎?”理想的土地文明與現(xiàn)實的強烈反差深深影響著他,使他變得敏感而富于創(chuàng)造性的同時,也使他急躁并易于受到傷害。因此,他的詩歌常常詭秘奇絕、天馬行空,彌漫著濃重的悲劇氛圍。
海子的父親把童年時代的海子講述為:“海子自小個性強,孤僻,但人很斯文,從不和村里的孩子混在一起打打鬧鬧地瘋。但他是孩子王(這對海子來說是一個重要的詞),村上的小孩子們都整天圍著他轉(zhuǎn),因為他讀小學時就開始講小說,會講三國、西游和好多長篇小說?!盵1]海子從小就顯示了他與別的孩子的不同,形成愛看書的習慣,幼時的海子在人們的心中已籠罩著神童的光環(huán),已經(jīng)被孩子們尊重,而海子也陶醉在了那種被眾人熱捧的“王”的狀態(tài)。這一切也使得海子的詩歌中有著對“王”的執(zhí)著信念。
在愛情方面,海子始終保持著飽滿的熱情。面對感情,他幾乎是傾其所有,但他的幾次戀愛都以失敗終結(jié)。海子曾在詩中多次寫到這樣的詩句:“我把這遠方的遠歸還草原”(《九月》),以及“天空還給天空”(《太陽.弒》)等,海子覺得自己曾死死地抓住了他們,但最終他們還是會脫手而出?;蛟S他也意識到那些事物在自己手中并不美麗,就像愛情。愛情的失敗深深地影響著海子的性格,使他細膩多感,同時也為其詩歌跳躍、詭秘、充滿激情的藝術(shù)風格奠定了思想基礎(chǔ)。
三、海子詩歌
(一)童話的天使
20世紀80年代掀起了一場抨擊朦朧詩的狂潮,朦朧詩在文壇漸行漸遠,當時的文人在極力尋找其他的出口,海子也成了這尋找出口大軍中的一位探索者,而此時顧城詩歌透明通透的童話風格對海子的探索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在詩歌中顧城贊頌著野花、星星、蜜蜂、蒲公英,而海子更多地是以孩子的視角,用兒童的眼睛看待成人的世界,海子就像童話中的天使一樣,在詩歌海洋中筑建著精神的伊甸園。
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中,海子這樣寫道:“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薄懊魈臁边@個詞給了人們以無盡憧憬和希望,仿佛“今天”的一切困難都終會解決,“明天”又會是一個全新的開始。海子總是懷揣著希望,在童話之中構(gòu)建起一個個幸福的完美世界。“秋天紅色的膝蓋/跪在土地上/小花死在回家的路上/淚水打濕/鴿子的后腦子”(《秋天》)則QoYK/kSlC8JZYHv1ILNxdw==折射出海子孩童般的惻隱之心。”[2]
有著一顆孩子般純真的心,對希望和完美的執(zhí)著,使海子的詩歌就像一個童話的天使一樣,為我們帶來了清新,帶來了溫暖。
(二)土地的兒子
海子生于貧窮的鄉(xiāng)村,據(jù)燎原在《查灣:落日中的山岡》一文中描述:“海子作為幾兄弟中的老大,上小學的時候,每次放學回家,他總是讓幾個弟弟先吃飯,自己只吃些殘羹冷菜。讀初中時,每個農(nóng)忙時的星期六,海子就從學校步行回家,替家里干活,以此為家里掙幾個公分。在周末假期結(jié)束時,他就從菜地里拔幾棵白菜,炒熟裝入瓶中,再背一瓶子腌的蘿卜和四五斤米趕往學校。”[3]鄉(xiāng)村充滿著海子的回憶,也充滿著他深沉的愛。
對土地的深情回歸不僅因為他出生于農(nóng)村,更因為受到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等西方先哲思想的熏染。荷爾德林倡導:愛詩、愛生命、愛風景、愛土地、愛太陽、愛人類。而海德格爾則圍繞著“存在的真理”這一問題對藝術(shù)和詩歌的本質(zhì)做出深沉的思考,他曾說,屹立于此的神殿這一作品開啟了一個精神性的世界,同時又將這一世界安置于土地之上,而土地的形象也由此開始,作為家鄉(xiāng)的根基在文學中大量出現(xiàn),簡單地說,即“作品讓土地作為土地村存在”。[4]
四、結(jié)語
海子在世時曾長期不被世人理解,有人在懷疑著他的性格,有人在質(zhì)疑著他詩歌的意境。但他并不作任何申辯,只是埋頭創(chuàng)作,以光輝燦爛的詩作證實自己。1986年,海子獲得北京大學第一屆藝術(shù)節(jié)五四文學大獎賽特別獎,緊接著,第二年又獲得第三屆《十月》文學獎榮譽獎。海子的作品被收入近二十種詩歌選集,《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亞洲銅》等詩篇更是被人們廣為傳頌。他以他的努力贏得了人們的敬仰和尊重。海子的一生,可以說是一直在路上的一生。在詩人短暫的生命歷程中,他始終保持著高潔和孤傲的詩歌精神。他以短短的年輕生命投入到驚世駭俗的創(chuàng)作之中,給后人留下了永恒的光輝,也對后世的詩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無盡啟迪。
參考文獻:
[1]燎原.海子評傳[M].北京:文藝出版社,2011:22.
[2]金肽頻.海子紀念文集[M].合肥:合肥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09:235.
[3]燎原.撲向太陽之豹:海子評傳[M].??冢耗虾3霭婀?,2001:24.
[4]崔衛(wèi)平.不死的海子[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19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