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21日,北京城遭遇61年以來最大暴雨。暴雨災害發(fā)生后,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緊急制定了“7·21”特大自然災害造成職工傷亡后工傷保險工作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在搶險中殉職的派出所所長李方洪、韓村河鎮(zhèn)副鎮(zhèn)長高大輝、密云縣大城子鎮(zhèn)鎮(zhèn)長李建民等皆在因工傷亡之列,計算后的一次性待遇為46萬余元。此外,大家比較關心的問題還有:丁志健遇難是否算工傷?職工因暴雨未正常出勤如何處理?
丁志健遇難是否算工傷?
丁志健,男,《阿阿熊》雜志編輯部主任,生于1978年,常州新北區(qū)羅溪鎮(zhèn)人,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yè)。
7月21日,北京特大暴雨不期而至。然而,《阿阿熊》雜志編輯部主任丁志健早已約好的公事,怎么可能因為一場大雨而取消。在他出門前,妻子邱艷還抱怨了一句,“怎么周末了還要談事情,何況還要下雨?!狈蚱迋z約好了,辦完事早點回家。
午后,北京城區(qū)便有地區(qū)開始落雨,至15時左右,暴雨正式光臨北京。豆大的雨點,由疏落迅速轉為密集,傾盆而下。晚19時,北京市防汛辦發(fā)布汛情橙色預警。此時,丁志健剛談完事,開著那輛今年4月才新買的黑色現(xiàn)代途勝踏上了回家的路,但途中被廣渠門橋下的積水困住了,暴雨致橋下積水4米。
由于打不開車門,也打不通報警電話,丁志健被救時已經奄奄一息,最后經過一個多小時的搶救無效身亡。
《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規(guī)定:“職工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定為工傷:(一)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傷害的;(二)工作時間前后在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有關的預備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傷害的;(三)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四)患職業(yè)病的;(五)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六)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七)法律、行政法規(guī)規(guī)定應當認定為工傷的其他情形?!?br/> 丁志健如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6項的規(guī)定,即“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軌道交通、客運輪渡、火車事故傷害的”情形認定為工傷,其前提條件之一是受到交通事故傷害。按照《道路交通安全法》規(guī)定,交通事故是指車輛在道路上因過錯或者意外造成的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件。在車中溺水身亡算不算交通事故?對于這個問題,目前尚存爭議。
一種意見認為,交通事故不僅是由于特定的人員違反交通管理法規(guī)造成的,也可以是由于地震、臺風、山洪、雷擊等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造成。《道路交通安全法》正式實行后,國務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同時廢止。原《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規(guī)定,交通事故是指車輛駕駛人員、行人、乘車人以及其他在道路上進行與交通有關活動的人員,因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和其他道路交通管理法規(guī)、規(guī)章的行為,過失造成人身傷亡或者財產損失的事故。比較而言,《道路交通安全法》定義的交通事故的外延,比《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更加寬泛。
另一種意見認為,《道路交通安全法》定義的交通事故,前提條件還是因車輛在行駛過程中造成的人身財產方面的傷害事故,而丁志健不幸遇難是由于車輛在雨中行駛、積水淹沒車輛而溺水身亡,并不是由于車輛行駛本身造成的直接傷亡。退一步說,即使從寬理解法條,將此情形界定為交通事故,接下來也面臨操作上的一些問題。比如,交警部門必須先依法勘查事故現(xiàn)場后出具交通事故認定書,且必須認定為丁志健對此事故負或者同等責任、或者次要責任甚至無責任。但是,顯然,此次事故中無法將“大雨洪水”認定為事故的主要責任者,丁志健的事故責任認定還是主要的可能性居多。因此,7月21日,北京道路上被水淹的車輛有很多,交警部門是否都會認定為“非本人主要責任的交通事故”?如果不能認定,那么這些受害人就難以認定為工傷。
當然,如果丁志健不被認定為工傷,恐怕不僅是他的家屬,很多人都不能接受,畢竟他是由于處理公事而不幸遇難。
其實,對于丁志健能否認定為工傷的問題,我們不妨換一個視角來看。《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5項規(guī)定,職工“因工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或者發(fā)生事故下落不明的”,應當認定為工傷。
這里的“因工外出期間”,是指職工不在本單位的工作范圍內,由于工作需要被領導指派到本單位以外或者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自己到本單位以外從事與本職工作有關的工作。這里的“外出”包括兩層含義:一是指到本單位以外,但是還在本地范圍內。二是指不僅離開了本單位,并且到外地去了。
第一種情況可以包括領導指派的情形,也可以包括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自己到本單位以外的情形。第二種情況則必須是領導指派的情形。這里的“由于工作原因受到傷害”,是指在外出時間段內與本人所從事的工作任務有直接聯(lián)系,或開會學習,或接洽業(yè)務,或完成一項具體工作?!皞Α卑ㄊ鹿蕚?、暴力傷害和其他形式的傷害。
丁志健是雜志的編輯部主任,他在休息天外出約談公事是很正常的履行職責的行為,他的不幸屬于因公外出期間由于工作原因遭受意外事故死亡。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14條第5項規(guī)定認定為工傷,不僅符合情理,而且有法可依。
職工因暴雨未正常出勤如何處理?
經歷了7·21暴雨,北京氣象臺7月25日再次掛起暴雨預警?!拔乙簧衔缍荚诹粢馓鞖鈩酉?,到了掛藍色預警時,公司正式發(fā)通知提前下班?!北本├侍┖闶⑿畔⒓夹g有限公司人事部的一名工作人員表示,預警發(fā)布前,公司已有提前下班的意向。據稱,7月21日大雨時,曾有同事被積水困住,而員工平時18時下班,易遇上交通擁擠,出于安全考慮,老總決定讓員工提前回家。
但是也有職工在網上抱怨:“7月21號當天我正好上夜班,在路上被大水困住了,無法按時趕到單位上班,單位說當天情況特殊,你不來上班也可以,不算曠工,但是工資要扣除。又不是我不想上班,是因暴雨路途受阻造成我無法上班,怎么可以扣我工資呢?”
根據《民法通則》規(guī)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損害的,不承擔民事責任。什么是不可抗力呢?就是不能預見、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觀情況。引起不可抗力的原因有兩種:一是自然原因,如洪水、地震、干旱、暴風雪等人類無法控制的大自然力量所引起的災害事故;二是社會原因,如戰(zhàn)爭、罷工、政府禁止令等引起的。
對于確因不可抗力而遲到的職工,一般不能作遲到處理。但是對于7月21日午后的上班族來說,暴雨襲擊是否屬于造成無法按時上班的不可抗力,應當根據具體情況作出合理判斷。
7月20日,氣象部門正式發(fā)布預測:“此次降雨可能出現(xiàn)在周六夜間到周日白天,雨量或達到大到暴雨,建議市民盡量減少出行,相關部門需防范局地強降雨誘發(fā)的山洪、滑坡、泥石流及城鄉(xiāng)積澇等災害。”
7月21日,9時30分,暴雨藍色預警發(fā)布。14時,暴雨黃色預警發(fā)布。14時20分,雷電黃色預警發(fā)布。15時30分,第二次暴雨黃色預警發(fā)布。直到當晚18時30分,北京市氣象臺才發(fā)布了自2005年建立天氣預警制度以來的首個暴雨橙色預警,并預計持續(xù)降雨將超過20小時。
緊接著,晚19時,北京市防汛辦發(fā)布汛情橙色預警,要求全市各防汛指揮部啟動汛情二級響應,而此時全市已經造成較大面積的道路積水。
這種情況當然是普通職工所不能預見的,但是否屬于“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那就因人而異了。有的職工出門較早,按原計劃坐公交車或乘出租車上班,結果突遇暴雨襲擊被堵在途中,因此遲到顯然情有可原;而有的職工住所離單位很近,明明可以步行上班,或者完全可以選擇軌道交通上班,卻仍然遲到了很長時間或者不來上班,這就另當別論了。
災害天氣當日,用人單位可以變換工作時間,如安排當日先休息,后安排在休息日工作;也可以變換工作地點,如安排在家辦公;也可以安排在雙休日加班的職工休息。對此,職工無正當理由應當服從。當然用人單位也可與勞動者協(xié)商安排年休假等。
對于趕到單位上班的職工,用人單位也有義務保護職工的安全,可以變換工作內容,如安排開會、培訓、做些預備性工作等。但是未征得勞動者同意,用人單位單方宣布放“無薪假”并不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