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解物理習題為切入點,分析解題時常見的問題,探索了解決的方法。
關鍵詞: 物理習題 常見問題 解決方法
解題是整個學習物理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而一些學生對做題的目的不甚明確,匆匆解題,就題論題。只重視解題數(shù)量和結果,不注重解題的質量;只重視題目的解前分析,忽視了解題后的再思考。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對物理知識的鞏固,阻礙了學生能力的發(fā)展,使學習效率大大降低,學習物理變成了繁重的包袱。正確認識習題解答中存在的問題,并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矯正,將大大增強學習效果,使學習物理變得輕松而有趣。為此,要求學生解題前明確解題目的、解題中規(guī)范步驟、注重邏輯推理、多角度對題目進行分析,同時加強解題后的再思考,挖掘題目內涵??梢酝ㄟ^變換已做習題的已知量,擴展習題內容。教學實踐證明,這一做法可使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從而達到減輕學生負擔,增強學生解題能力,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解題時常見的問題
1.目的性不明確,解題程序混亂。
當前學生對于解答習題的目的認識模糊,解題程序比較混亂。在學習過程中不明確為什么需要解題,解這道題的目的是什么;有些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不留心解題的過程,不去弄懂為什么這樣解的道理,而是想盡辦法能快點解出答案來,這些學生沒有在應有的解題程序上分析所解的習題,好像解題只是為了得到答案,做習題只是為了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有些學生表現(xiàn)為一看到習題,就思維行為混亂,做做試試,當?shù)谝环N嘗試被證實是錯誤的時候,馬上就做第二種嘗試,如果又錯了,接著做第三種、第四種嘗試,就這樣一直到放棄所有的嘗試,或者是偶然地碰到一種正確的解法為止。
2.對物理習題“做得多、想得少”。
做物理習題有些學生只是模仿在課堂上學過的例題來解答習題,所以一遇到類型不熟的習題時,就埋怨這樣的題沒解過、沒學過,好像非得把所有的題都學過、預先把所有類型的題目都逐個解過不可。這種現(xiàn)象說明有些學生學得過于死板,在活化知識方面缺乏功夫。究其原因,就是平時做題時想得太少,思考得不夠,往往結果得出來后就認為任務完成了,這樣習題盡管做得多,卻思考得少,總結得少。
3.對物理習題“粗做多、精做少”。
在物理習題的解答中,有一些學生貪快圖多,不注意分析物理過程,不注意解題過程,做多少算多少,結果做出來的東西只有自己能勉強看懂;有些同學的解題只是一大堆的公式,既沒有物理情景的分析,又沒有必要的文字說明,過程之間的聯(lián)系不作交代,只是粗線條式地解題。
4.做題目套公式多、分析得少。
在物理習題的解答過程中,部分同學的解題是在一大堆公式中碰來碰去,運氣好的恰巧碰到了一個合適的公式,解題能順利下去;運氣不好時,公式套來套去就是無法套到合適的,結果解題過程只能被迫停下來,用這種碰運氣、套公式的解題方法永遠也不可能學好物理。有些同學在解題的過程中沒有養(yǎng)成畫圖的習慣,整張物理試卷中沒有一幅受力分析圖,也沒有一幅情景分析圖,就是整篇的數(shù)學公式。
5.不注意解題后的反饋、不喜歡動手運算。
有些同學解題只是為了完成老師的作業(yè),作業(yè)發(fā)下來后,有的根本不看就放進抽屜里;還有些同學只是看一下有沒有錯誤,沒有錯誤就萬事大吉;若有錯誤也只是粗略地看一下,根本不去深究為什么會錯,錯在哪里,因而以后遇到了同樣的或相似的題目還是要錯,解題的目的根本無法達到;有很多同學平時作業(yè)不喜歡動手運算,即使很簡單的運算也要借助于計算器,到考試時遇到稍難一點的計算,就感到煩,從而錯誤百出,丟掉了許多不應該丟的分數(shù)。
二、解決方法
1.明確目的、規(guī)范解題步驟。
每個同學都應明確,做習題是為了掌握知識、鞏固知識、形成技能而采用的一種有效的訓練方法,是學習過程的延續(xù),是提高能力的手段。為了提高自己思維的有序化程度,解題必須做到規(guī)范,用統(tǒng)一的通用物理符號,做到先分析物理過程,再列出必要的方程,最后聯(lián)立方程求解,千萬不可什么都設X,用數(shù)學代替物理,把物理數(shù)學化,也不列一個等式,就直接代入數(shù)據(jù)解一下,從而造成解題步驟混亂,干擾思維深入,造成錯誤的結果。
2.注重一題多解、多思考多討論。
解一道題應充分發(fā)揮題目本身內涵的教育功能,不應把得出答案看成是解題的完成,恰恰相反,答案出來以后是總結回顧、提高自己整體把握能力的極好時機,不應錯過。所以答案出來以后,我們要回過頭來重新思考一下,看看是怎樣解出來的,有什么經(jīng)驗和教訓可以吸取,克服解題的盲目性,提高解題效率。粗做十道題,不如精做一道典型題,精做一道典型題可以獲得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精做物理習題可以對一些題進行一題多解,對習題“擴充”、“變型”或在某些條件下變更一下,進行一題多用和一題多議。在實際解題過程中可以這樣做:(1)先用最熟悉的方法,分析、解答出正確答案;(2)考慮有沒有其他方法;(3)從同一條件出發(fā),可不可以有不同的情景,得出不同的結論;(4)如果條件改變,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例:質量為M的小車在水平面上以速度V做無摩擦的直線運動,在小車頂?shù)那熬壏派弦毁|量為m,且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若物與車的摩擦系數(shù)為μ,為了使物不至從車上滑下去,問車頂至少多長?
分析:因為物體m不至于從車頂滑下的條件是物體剛好滑到邊緣時與車具有共同速度V,物體與車組成的系統(tǒng)在水平方向上受到外力為零。
由動量守恒定律MV=(M+m)V
解得:V=MV/(M+m)(a)
以下幾種解法中均以(a)式代入
解法1:運用動力學和運動學公式求解
因為物體m的加速度a=μg,車M的加速度a=-μmg/M
所以物對地的位移S=V/2 a=V/2μg(1)
車對地的位移S=(V-V)/2 a=(V-V)M/2μmg(2)
車長至少為:L=S-S(3)
由(1)、(2)、(3)、(a)式解得:
L=MV/2μg(M+m)
解法2:用平均速度求解
物體m剛滑到車后邊緣時,物、車作用時間為:
t=V/a=V/μg (1)
所以S=(0+V)t/2 (2)
S=(V+V)t/2 (3)
車長至少為:L=S-S (4)
由(1)、(2)、(3)、(4)、(a)式解得:
L=MV/2μg(M+m)
解法3:運用動能定理求解
將動能定理運用于m:fS=(mV/2)-0 (1)
將動能定理運用于M:-f′S=(MV/2)-(MV/2) (2)
而f=f′=μmg (3)
車長至少為:L=S-S (4)
由(1)、(2)、(3)、(4)、(a)式解得:
L=MV/2μg(M+m)
解法4:用功能關系求解
對于物、車組成的系統(tǒng),摩擦力的功等于系統(tǒng)機械能的變化:
fL=(MV/2)-[(M+m)V/2] (1)
又:f=μmg (2)
由(1)、(2)、(a)式解得:
L=MV/2μg(M+m)
解法5:用圖像法求解(略)
解法1、解法2和解法5運用了動力學和運動學,以及圖像法解題;解法3、解法4運用了功和能的知識。解題途徑不同,所確定的研究對象不同,所列的方程也不同。一題多解,殊途同歸,異曲同工,可引導學生開闊思路,提高解題能力,同時還可以迎合學生的求異思維,激發(fā)學習興趣,較大面積地復習鞏固已學過的物理基礎知識。
3.注重分析推理的嚴密性。
分析、推理、解答要步步為營,要以最基本的知識、規(guī)律作為推理的依據(jù),千萬不能想當然。一般情況下可從以下兩種方法入手進行分析。
?。?)從初始條件出發(fā)進行分析。如解法1,根據(jù)題目所給的已知條件,根據(jù)力和運動的關系,分析出兩物體的運動狀況,然后根據(jù)動力學規(guī)律列方程求解。
(2)抓住臨界狀態(tài)進行分析。所謂臨界狀態(tài)是指在一種運動形式轉變?yōu)榱硪环N運動形式的過程中,存在的一種特殊狀態(tài),它既是前一種運動形式的結束,又是后一種運動的開始。因此抓住臨界狀態(tài)進行分析,容易抓住物理本質,便于物理過程的展開,使解題達到相應的深度。以上例題中臨界狀態(tài)是:物體不至于從車頂滑下的條件是物體剛好滑到邊緣時與車具有共同速度V。
4.充分利用圖像的解題功能。
當遇到物理問題時,若能提供一定量的物理圖形,使之與大腦中儲存的知識一致或相近時,就能使新舊知識處于“共振”狀態(tài),激活知識,思維被最大限度地激發(fā),起到提高思維敏捷性的作用。分析物理問題時穿插一些物理情景、受力分析圖,在充分激發(fā)舊知識的基礎上,有利于活躍思維,提高思維的有序化程度,合理、協(xié)調地利用圖像和圖景,可以促進各種知識之間的相互遷移,從而靈活地分析物理問題,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廣闊性;熟練掌握典型的物理情景及其模型,有利于思維的多向發(fā)散和聚合,升華為簡潔、直觀地思考問題,產生不同一般的思維解決方式,提高思維的獨立性。
5.重視解題后的反饋信息,做好錯題記錄。
習題的作用一方面是為了鞏固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是為了檢查自己所學的知識有沒有漏洞,因而習題中的錯誤就是知識和技能有漏洞的反映,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把錯的習題、錯的解法、錯誤的思維方法,以及正確的思維方法記下來,以便復習鞏固,做到錯過一次,不會再錯,提高認知的準確度和解題的正確率。
學生在解答物理習題時只要能熟練掌握以上方法,解題的能力和水平就會得到提高,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