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小學與中學的過渡階段的七年級新生剛剛從小學的升學考試中解放出來,一方面受應試的影響還沒有擺脫背范文、套用舊題材、說假話、編作文以吸引閱卷教師眼球的舊有思維,中學語文教師具有解放學生思想,改變原有作文教學無物無序進行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十二三歲的少男少女剛剛從考試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對中學生活存好奇和向往之情,在寫作空間的挖掘上具有寫作思維重塑的可能性。
如何打破學生寫作的僵化、題材的老化、語言的套話、素材的俗化的局面,指引他們結合初中的生活,投入到新鮮而富有活力的中學時代中來,對他們進行寫作興趣的引導、作文素材的積累、語言運用的嫻熟、真話作文的重塑與訓練,將是一件富有挑戰(zhàn)性與建設性的工作,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借助教材,突出課堂作文訓練的針對性。
起始年級應重視基礎,從課本出發(fā),充分發(fā)揮教材作用,結合教師課堂的傳授與同主題文章的閱讀開展系列主題寫作教學,關注課堂教學的預設與訓練的針對性。
教材以主題為單元,打破了舊教材按體裁組織內容的僵化格局,從追尋生命意義、堅定理想信念、感受自然風光、探索科學奧秘、領悟溫馨親情、激發(fā)想象思維六個單元模塊入手,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一個嶄新的學習天地。在這里,語文的含義豐富了,語文的外延擴大了,語文與其他學科的聯系更加緊密了。雖然“她”依然沒有提供寫作的系統(tǒng)指導與評價的統(tǒng)一標準,只是從一個單元教學主題出發(fā),進行主題式寫作,只有六篇作文訓練的量,遠遠達不到對學生讀寫文字訓練的量化標準,但是大量的貼近學生生活的閱讀文本的摘選密切并豐富了學生的生活,開闊了學生的視野。
2.切實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讓學生從敢說、能說開始入門。
說是寫的基礎,學生只有敢于說話、說得流利、準確、有條理,才有可能比較好地寫作,因為說口隨心走,筆隨口走,因此鍛煉學生的語言能力就成為作文訓練的基礎功課之一。如課堂上的口頭小作文、課文朗讀、班級及學習小組間的辯論會等,教師要及給學生以善意的提醒,告訴他們注意把每一次發(fā)言都當成一次語言表達的訓練,尤其是在發(fā)言前先理清思路,刪繁就簡,比較清楚地說明自己的觀點、描述出自己想說的事物或情景。
3.指導學生多讀優(yōu)秀作品,從仿寫逐步過渡到獨立創(chuàng)作。
作文如習字,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練習過程中,如果我們不能給學生提供一些高水平的“范文”,學生是很難體會到優(yōu)秀作文的優(yōu)點和魅力的。在農村中學中,這些“范文”來自于語文教材、同學的優(yōu)秀作品和教師的“下水文”等。要在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做讀書筆記,找出有特色的詞、句,領會涵義,并摘錄下來,并盡可能多地運用到寫作當中,學生在研讀這些作品的過程中可以了解一篇優(yōu)秀作文應該具備的基本要素。
4.劃出作文中有關描寫、議論、抒情的語句。
在引導學生掌握記敘表達方式的基礎上,讓七年級學生掌握并恰當運用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是提高七年級學生記敘文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但學生往往在綜合表達方式的運用上做得不夠好。為此,我在課堂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能準確地分辨課文中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其次在寫作文時要漸漸學會運用它們,并在作文中把這些表達方式各自標示出來,這樣可使七年級學生從不會運用多種綜合表達方式到有意識地、自覺地運用。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他們明白了寫作文如果只用記敘文這種單一的表達方式,作文就會像寒風中光禿禿的大樹,缺少生命力和美感;有了描寫、議論、抒情等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作文才能像夏日的大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
5.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體驗生活,用心思考,培養(yǎng)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中學生的作文,要求學生自己寫出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而這種感受和體驗都來源于生活,而觀察是學生體驗、了解生活的重要方式。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睂τ趯懽鱽碚f,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為了獲取材料,必須學會觀察,無論是寫景還是寫物,都離不開觀察,只有通過仔細的觀察,才能寫出景物的個性來。偉大的革命先驅者魯迅先生在談到寫作的時候曾經說過這樣的話:“要創(chuàng)作,第一須觀察”,“對任何事物必須觀察透徹,方好下筆?!狈▏骷腋前菰谥笇膶W生莫泊桑寫作時強調指出:“對你所要表現的東西,要長時間注意去觀察它,以便能發(fā)現別人沒有見過和沒有寫過的特點。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發(fā)現的東西,因為人們用眼觀看事物的時候,只習慣于回憶起前人對這事物的想法。最細微的事物里也會有一點點未被認識的東西。讓我們去發(fā)掘它?!彼哉f,觀察是寫作前的必要準備,是攝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對于寫作來說非常重要。學生通過感覺器官的活動,對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對象從各種角度、各個側面進行仔細的觀察與積累,捕捉生活的每一個精彩瞬間,形成有關事物的感性認識,把生活中的美妙感受細細地寫下來,這就為進一步的語言表達做好了必要的準備。從這點來說,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對七年級學生來說十分重要。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生理情況,結合本校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學段特點,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指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生活,體驗自身經歷的事情,并及時地記錄下來,占有豐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使得學生在寫作中有“米”下鍋,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6.作文形式要多樣,以寫讀書筆記為主。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把讀書筆記作為學作文的主要內容。在7—9年級作文中,讀書筆記占61%。這類作文分為兩類,一類是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化的分析和評價,另一類是對課文中的格言或諺語開展議論。無獨有偶,日本語文教育界也強調作文和閱讀的聯結。要求學生以教材為基礎,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表述活動。例如:(1)讀后的感想和意見(評價、鑒賞);(2)讀后的聯想和想象;(3)續(xù)寫,把課文中的故事接續(xù)下去;(4)擴寫,就一個情節(jié)、一個場面展開想象;(5)仿寫;(6)以主人公或作者為對象寫信;(7)對課文說明、評論的事情質疑。此外,還有直接反映課文內容的練習,如摘要、寫提要、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