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挖掘中職語文教材中的文學作品所承載豐富的生命文化素材,讓語文教師充當文化傳道者,樹立語文教師“為人師表”的典范,給中職生營造育人的生命感應場,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為新時代培育有知識、高素養(yǎng)、懂技能的中職生。
關(guān)鍵詞:教材營造生命意識感應場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3(a)-0000-00
著名教育專家皇甫軍偉說:“養(yǎng)魚重在養(yǎng)水,養(yǎng)樹重在養(yǎng)根,養(yǎng)人重在養(yǎng)心?!钡么_如此,水質(zhì)好了魚兒自然肥碩,優(yōu)質(zhì)的土壤自然根深葉茂樹旺,而一個人的心對了,他的世界自然也就對了。
由此想到,當代中國的中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十分迅猛,是有目共睹的??墒?,現(xiàn)實社會的功利導向性,中職學校教育趨于重技能輕人文,對學生的人格養(yǎng)成缺乏關(guān)注,導致道德敗壞的事件,漠視生命存在的現(xiàn)象經(jīng)常發(fā)生,甚至視他人的生命猶如草芥,這種種跡象表明了學校教育對中職生的生命意識教育的缺位。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格爾曾指出:“關(guān)注人的生命才是教育的本真?!睂τ谏年P(guān)注,是用生命去感動生命,是用心去體悟生命,是一項構(gòu)筑“心”的浩瀚系統(tǒng)工程。在重視技能教育的同時,我認為更應通過語文教育來營造中職生的生命感應場,讓當代的中職生擁有一個滋生、培育、養(yǎng)護生命意識的天然良港。
什么是生命意識呢?概括地說就是指中職生對自身的生命有正確的認知,對生命抱有敬畏、欣賞的意識。
那么,怎樣營造、構(gòu)建中職生的生命意識的感應場呢?筆者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四點體會。
第一,從中職語文教材中挖掘關(guān)于生命的資源,為生命感應場注入養(yǎng)料。
泱泱中華,蒼茫宇宙,從先秦諸子到唐詩宋詞元曲,從《詩經(jīng)》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從古文化到當代世界文明……浩如煙海的文化寶藏,人類文明和燦爛文化的載體,它們?nèi)缤粭l綿亙千古的生命長河,脈脈相承。這些生命源流為何能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人類的靈魂?就是因為古今中外文人墨客在他們的作品的字里行間傾注了自己畢生的心血,每一部作品的背后都站著一個大寫的“人”字,傳達出對生命的感悟。這樣的生命素材文本,在中職語文教材中是隨處可見的,等待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去開采,去利用。
例如,中職語文教材古代作品《涉江》中屈原堅守自我,決不易節(jié)從俗的傲岸骨氣;《岳陽樓記》范仲淹心憂天下的博大胸懷;戲劇家莎士比亞的作品《威尼斯商人》中對正義的崇尚、友情的注重……徜徉在中職語文教材中,到處都能發(fā)現(xiàn)那些輝耀寰宇的人物形象,屈原、司馬遷、范仲淹、文天祥、魯迅……這是中華民族文化之精髓,他們以獨特的魅力,穿越時空,撞擊著人們的心靈,給人以感動和頓悟。語文教師應濃縮、提煉文學作品中的文本資源,化作可飲可感可品的醇香的生命養(yǎng)料,為學生營造一個濃濃的生命感應場,給學生生命之樹成長的土壤注入優(yōu)質(zhì)的肥料,為學生將來能長成參天大樹奠定堅實的精神營養(yǎng)。
第二,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從生命感應場中獲取能量,內(nèi)化心悟。
生命教育是一個終身教育過程,生命意識更應強調(diào)學生深入體會,內(nèi)化心悟。中職語文教師應引導學生深入語文課本中去領(lǐng)略朱自清的父子情深,老舍那讓人憐愛的貓,壺井然的蒲公英的堅韌頑強生命;在屈原、文天祥和史可法等人身上去感悟“有重于社稷”的“匹夫”之責;在孫臏、左丘明、貝多芬等人的偉大壯舉中欣賞生命的可敬可畏。我們借助這些語文教材中不同尋常意義的文學作品教學,撐起一片生命感應場,體現(xiàn)了生命教育的別樣功能,培養(yǎng)了學生對人世間活生生的事物的生命關(guān)懷,品悟生命真諦,傳遞文化精髓,引導我們當代中職學生到生命感應場中耳濡目染,讓學生在感應場中獲取能量,從而喚醒他們對生命的敬畏,點燃他們心中奮發(fā)有為的火種。
第三,中職語文教師應以自身高尚的德行營造一個育人無痕的生命感應場。
我國的職業(yè)教育在人們眼中被視為差生教育,那么,作為承載生命文化的化身的語文教師,更要有一顆生命之心,以高度的熱情、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去善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種選擇。有這樣的一句話:“教師這份職業(yè)是一片云牽手另一片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顆心呼喚另一顆心的職業(yè)”。作為載文傳道一身重任的語文,更應讓語文那豐厚的內(nèi)涵融化到教師生命的血液中,讓學生在“潤物細無聲”的靈魂與靈魂的觸碰,在“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的生命與生命的牽手,用教師的言行舉止、人格操守熏染學生,就如同那春雨般潤物無聲,育人于無痕之中……當一個語文老師飽含深情地欣賞學生的作文,傾聽學生的心聲時,怎能不感動學生也使他擁有一顆愛人之心呢?親其師而重其道,語文課自然也會散發(fā)出悠遠的清香來。
面對新時期的中職生,教師不僅要通過自己的“學高為師”來“傳道、授業(yè)、解惑”,引導學生漫步知識殿堂,更應通過自己的“身正乃范”來影響、感召學生的靈魂,用教師那高尚的德行營造一個可滋護、培育生命意識的育人之場所。
第四,中職語文教師應掌握手中的評價工具,為學生撐起生命意識的感應場。
比爾·蓋茨曾說過:“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也沒有什么東西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而評價工具的科學合理安排,在培護中職生對生命敬畏、欣賞意識中起導引與督促的樞紐作用。
對學生進行評價在如今學校教學中太過注重選拔的功能,卻忽略了激勵與促進生命個體發(fā)展的功能。因而在評價時往往只看結(jié)果,不關(guān)注學生的個體體驗過程,造成了只有少數(shù)學習優(yōu)秀的學生能得到積極評價,自信心得到激發(fā),能夠正確地認知生命,養(yǎng)成珍惜、欣賞生命意識的習慣。大部分學生卻成了隱性的失敗者,難以感應到積極的生命感應場,不利于個體生命的完善成長。
因此,我在教學語文的每個單元結(jié)束后,組織學生對整個單元的學習進行一次學后反思與自我評價。讓學生寫一寫 :(1)學習本單元之后,你認為哪些內(nèi)容最感興趣?最大的收獲是什么?(2)你最想對老師說的一句話是什么?有什么好的建議?學生寫完上交,我及時在每個學生的自評后寫上幾句欣賞性的、期待性的、鼓勵性的話。因為,學生在進行學后反思與自我評價的過程中對自身進行了隱性的評價,所以,教師通過評價這個工具為學生營造一個喚醒生命意識的感應場,讓學生能更全面地認識自我、完善自己,從而珍惜、敬畏、欣賞自身及身邊的一切有形無形的生命。
總之,在現(xiàn)代文明高速發(fā)展的大背景下,中職學生在社會的各個領(lǐng)域里發(fā)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語文教師應認真挖掘中職語文教材中可加以利用開發(fā)的有效資源,營造一個具有豐富的養(yǎng)料的生命感應場,為學生撐起一個可滋育生命的場所,將學生的生命意識無限可能的喚醒,語文教師更應擔負起教育學生“為人”的重任,教育學生成為新時代中有知識、高素養(yǎng)、懂技能的中職生,那么,我們祖國將來的一代會煥發(fā)無限的生機。
參考文獻
[1]《關(guān)于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范廷貴《考試周刊》2007年第35期
[2]《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問題及發(fā)展前景》宋兵波《思想理論教育》2006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