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莫言突然“攪翻文壇”,成為第一位擷取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作家,在國內外引起了極大的轟動,特別是在國內掀起了空前的“莫言文學熱”。回首影視劇,《紅高粱》《暖》《幸福時光》和《我們的荊軻》,都是由莫言作品改編。從當初那個“寫小說只寫一章就寫不下去了”的文學青年,到今天的世界文學巨匠,莫言走過了一段漫長而艱辛的文學之路。在莫言的寫作經歷中,有許多發(fā)人深省的感悟,不僅值得文學寫作者們學習,似乎也需要職場人士深思。
吃上肥肉餡兒的水餃
許多職場新人習慣高瞻遠矚,總是把目標定得十分遠大,不屑于去關注那些相對現(xiàn)實的“微夢想”。而莫言則有自己的“小九九” ,他在剛剛寫作時沒敢企望當“作家”,“連做夢都沒有想過拿諾貝爾獎”,僅僅是為了“吃上肥肉餡兒的水餃和娶石匠的女兒”。這在現(xiàn)在看來雖然有些滑稽可憐,但就是在為著這些微小的目標奮斗的過程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文學方向,開創(chuàng)了獨特的寫作風格。而那些曾發(fā)誓要做一番大事業(yè)的人,或許早已隨著時光的流逝遺忘了夢想。所以,對職場一族來說,專注于那些切合實際的夢想,遠遠好過一開始就覬覦過高的職位。
練書法要先臨摹
許多人希望在職場中獨辟蹊徑,找到自己獨特的做事風格。但我們也應該明白,個性是從共性中離析出來的,只有在充分學習他人優(yōu)點的前提下,才能集采百長為我所用,融匯發(fā)掘出自己獨特的風格。就像練書法要臨摹,莫言剛開始寫作的時候也曾嘗試模仿,他的《紅高粱》就曾模仿過《百年孤獨》的開頭,但是這無礙于他成為大師,相反,這種文學上的模仿行為促進了他文字上的成熟,進一步幫助他找到了自己的特色。作為職場人士,多向優(yōu)秀人士取經,模仿他們的做事風格,久而久之,就會在摸索學習的道路上自成一家,形成自己的特色。模仿并不意味著要迎合他人的口味,相反,只有忠于自己的內心,堅持自己的路線,才能在追夢的路上走得更遠。莫言就深諳此道,雖然他的寫作路線最初不被看好,但他沒有盲目追逐潮流,迎合公眾的口味,而是堅持自己的創(chuàng)作理念,將自己的寫作路線貫徹到底。正因這份堅持,使得莫言的作品成為了世界文學叢林中的一枝奇葩。身在職場,雖不可能一開始就獨樹一幟,但也不能盲目迎合領導和同事們的口味,動輒就改變自己的做事原則,因為一個做事無原則的人是難成大器的,更不可能將工作做到極致。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莫言寫一部作品,往往要經歷一個相當漫長的醞釀期,但在收集好資料、做好各種準備之前,莫言絕不會貿然動筆,就算出版社給出再豐厚的版稅也絕不動心。因為他相信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只有沉下性子用心做出的東西才能成為精品。作為職場人士,應學習莫言,不覬覦小利益,不過分追求速度,要耐著性子把自己打磨成無可替代的精品,這樣才能達到應有的高度。
破釜沉舟再努一把力
莫言當兵時,因為擅長寫作,部隊為他爭取到了一個參加考大學的機會。但是此前莫言因為文革而中斷了學業(yè),文化底子相當薄弱,別說考大學,就是考高中都有相當?shù)碾y度。但是莫言知道,這是最后的機會了,錯過了此次機會,可能自己一輩子都無法參加高考了。于是,莫言開始拼命地補課,發(fā)瘋一樣地學習,終于在短期內提高了自己的成績,考入了解放軍藝術學院,成功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而職場之中,同樣有很多機會,許多人會因為各種各樣的理由錯過原本屬于自己的機會,以至于裹步不前,十分可惜,此時不妨學習一下莫言,抱著破釜沉舟的心態(tài)去努力一把,也許就能絕地逢生,化難為易,順利完成職場生涯中的華美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