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類電視談話節(jié)目將發(fā)生在普通人身上的平凡故事、家庭矛盾、感情糾葛等作為主題,搬上熒幕,為他們提供傾訴交流、尋求幫助的平臺。但與此同時,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將個人及家庭隱私通過電視媒體傳播呈現,使其暴露于廣大電視受眾面前,這種形式與中國傳統(tǒng)常理相悖,同時會使嘉賓遭受話語暴力。
關鍵詞:情感類電視談話節(jié)目;隱私;話語暴力
從1996年開播的央視《實話實說》、1997年湖南電視臺開辦的《真情對對碰》開始,各類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在電視上大放異彩,經過十多年的發(fā)展,從以前大多關注名人、明星的個人生活、成長經歷,漸漸過渡到現如今將鏡頭也對準了廣大的普通老百姓,開始關注他們的親情及愛情故事,并邀請心理、法律的相關專家對嘉賓的問題進行分析,提供心理疏導和幫助,以解決嘉賓的情感困擾。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開辦的初衷,通過講述平常百姓自己的故事,給普通人傾訴、吐露內心世界一個平臺,對他們的問題提供幫助,從而引起電視機前廣大受眾的情感共鳴和認同,最終達到提高收視率的目的。在這看似雙贏的背后,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暴露出的種種問題卻是不容忽視的,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涉嫌暴露個人隱私,以個人隱私作為節(jié)目內容與看點以吸引受眾的方式,與中國長久以來形成的傳統(tǒng)常理是相悖的,同時由于暴露隱私而使嘉賓個人很容易遭受話語暴力。
一、隱私與話語暴力的概念界定
隱私源于“知恥心”,圣經中,亞當和夏娃由于偷吃了禁果,發(fā)現自己與對方身體上的差異,用樹葉將自己身體的部分遮住,由此便產生了羞恥心?!霸谛睦韺W領域,隱私是一種在羞恥感的驅使下旨在保護個人尊嚴、人格獨立和控制他人對自己的看法,從而為自己樹立良好社會形象的一種意識和心態(tài)”①中國有句
古話“家丑不可外揚”,就是說家庭內部不體面的事情不宜向外人宣揚,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文明國度、禮儀之邦,十分注重禮節(jié)賢孝,道德倫常,對于違背準則規(guī)范、有失體統(tǒng)的事情,常常羞于說出口,更不用說告知于外人了。當今社會,“家丑”轉變成了隱私,是涉及私人空間內的事情,僅限于少數人知道。通常,家庭事務總是在家庭內部處理解決,外人一般很少插手,在家庭矛盾中受委屈的一方多會找自己身邊的親朋好友傾訴、評理,以得到他們的同情和幫助,家庭內部處理不了的或復雜的事情至多也是尋求街坊鄰里、社區(qū)、街道出面調解,都是在有限的范圍內,且與當事人關系較為緊密的人之間傳播解決,相信所有人最不愿看到的解決辦法就是家庭成員之間對簿公堂,這樣會讓更多的人知道家里的隱私。
可以看出,家庭事務的解決,絕大多數人都是希望在不暴露個人隱私、在最少人知道的情況下進行,以免有失顏面,這種方式始終秉承了中國的傳統(tǒng)常理,捍衛(wèi)了個人的尊嚴和道德底線。而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卻反其道而行之,將普通百姓的家常里短、家庭矛盾通過交流溝通的形式呈現在廣大電視觀眾面前,將個人及家庭隱私赤裸裸地暴露在無數不相干的人面前,讓眾多旁人對嘉賓及其行為評頭論足,這無疑是將隱私公開化。關于隱私概念的界定,中國學者張新寶所持的生活安寧和秘密說認為,“隱私是指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干擾,私人信息保密不受他人非法搜集、刺探和公開。隱私包括私生活安寧和私生活秘密兩個方面?!雹谇楦蓄愓勗捁?jié)目將個人及家庭隱私公開化,涉嫌侵犯他人的隱私權,對嘉賓當事人的私生活不可避免地帶來影響和干擾。網上公布的一項關于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對社會的影響的調研顯示,在被問及“如果生活中有類似節(jié)目中的主人公的困擾會不會參加節(jié)目?”時,在234個人當中,有83人明確表示“不會,不想讓別人知道”,而只有18人選擇“會,因為有利于問題的解決”,其他人選擇了“會考慮”或“不清楚”。③一位熱心網友做了一個關于上海衛(wèi)視《幸福魔方》欄目的投票活動,問題是“你有問題時會上這節(jié)目嗎?”,在106位網友投票中,其中有77位選擇“不會”,只有8位選擇“會”。④雖然這兩項小型調研不具有代表性、廣泛性與正規(guī)性,但至少從側面表明了中國普通民眾對個人及家庭隱私所持有的態(tài)度。
說到暴力,通常會聯(lián)想到個人或群體之間由于矛盾引發(fā)的蓄意的、言語或肢體上的沖突,從而造成當事人不同程度的傷害和后果。這種暴力是外在、顯性的,“雷蒙·威廉姆斯曾區(qū)分了暴力這個詞的許多特定含義:不受約束的行為;侵害財產或尊嚴;猛烈的行為;使用身體力量;對身體的攻擊;具有以上任一個或全部的表證或征兆。”⑤還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將暴力放在社會文化互動的語境中去理解,出現了話語暴力或符號暴力,這種形式內在隱性,空間場域廣闊,其實施并不直接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由個人自我操縱和控制。本文涉及的暴力界定為社會文化互動語境下的話語暴力
二、 隱私與話語暴力的理論分析
個人及家庭隱私不宜公開,可以援引象征人類學家瑪麗·道格拉斯的理論觀點予以解釋。家庭和外界空間的不同對個人的感受是不同的,家庭的有限空間氛圍對于個人而言是熟悉的,是相對安全有序的,是個人能夠掌控的,在家庭的空間范圍內,個人能夠感覺到輕松愜意,不被外界干擾,對于發(fā)生的事情也能夠駕馭的了,也就是說,家庭環(huán)境處于一種有序的、安全的狀態(tài)。相對家庭空間而言的外界空間,對個人而言,則是陌生的,處于一種無序的狀態(tài),個人無法掌控,因此外界給個人的感受就是不安全的,危險的。當個人及家庭成員發(fā)生問題或矛盾時,面對家庭和外界兩種不同的環(huán)境,個人當然更愿意選擇在安全的、自己能夠掌控的家庭環(huán)境內將問題或矛盾解決,而將矛盾從家庭呈現到外界,是將個人置于一個陌生的、無序的環(huán)境里,會讓個人感到危險、不安全,這顯然不利于解決處理個人及家庭矛盾。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則正是將個人及家庭隱私通過電視呈現在公眾面前,置個人于陌生、危險的空間,讓嘉賓沒有安全感,可想而知,在這種安全感缺失的空間里,想要有效地解決個人及家庭問題談何容易。
具體來講,在談話節(jié)目的錄制現場這個陌生的環(huán)境里,面對主持人、專家、現場和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還有燈光和鏡頭,嘉賓置身于大庭廣眾之下,會出現緊張、坐立不安、語無倫次的情況,這源于嘉賓缺乏安全感,對狀況無法操控,而原本在家庭里能夠隨心所欲、無所顧忌的言行,由于進入了陌生的環(huán)境,會使嘉賓有所顧忌,有可能無法將問題完整清晰的進行闡述。另外,在這種缺乏安全感的公共空間,嘉賓的情緒和狀態(tài)很可能受到影響和干擾,以至于原本出現的問題和矛盾被刻意地放大、復雜化,嘉賓將自己放在弱勢、受委屈的位置,以非客觀、情緒化的方式講述發(fā)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這種講述有刻意渲染的成份,目的無外乎放大自己受委屈的程度,以博得更多觀眾的同情,而存在過錯的一方則完全身處一種道德淪喪、十惡不赦、千夫所指的境地,被廣大電視觀眾肆意評判、妄加論斷,成了道德譴責的對象,不得不承受巨大的道德壓力,成為了話語暴力的受害者,就算實際所犯的過錯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嚴重。嘉賓處于談話節(jié)目的演播現場這種無序危險的公共空間和環(huán)境下,常常無法將問題或矛盾真實客觀地呈現,還會因此遭受話語暴力和道德輿論的壓力,這肯定無益于當事人矛盾的有效解決,甚至會激化彼此之間的矛盾。
三、 具體節(jié)目案例分析
江蘇衛(wèi)視《人間》2011年4月11日的節(jié)目《真假離婚》,男嘉賓曾俊為了自己的事業(yè)、家庭生活,也為了幫助妻子曹倩的好友小吳順利買到房子,與妻子曹倩經過協(xié)商簽訂了一份假的離婚協(xié)議書,與小吳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以夫妻的名義幫助小吳買房,事成之后小吳付給曾俊10萬元報酬。就在曾俊與小吳履行他們之間的協(xié)議時,曾俊的丈母娘聽到了傳聞,便求助欄目組協(xié)助調查,發(fā)現女婿與小吳的確很曖昧地一起去看樓盤,并在家中無意中發(fā)現了女兒與女婿之間的離婚協(xié)議,女兒卻說是假的,在母親的指責和質問下,曹倩也開始懷疑丈夫假戲真做了。就事實的真相三個人在演播現場進行了交流與溝通,最后以曾俊終止與小吳的協(xié)議,挽回與家人的感情而告終。
湖南衛(wèi)視《8090》2010年11月15日的節(jié)目《不能說的秘密》,男嘉賓李德勝為了挽回與自己女友莉莉的戀情,來到節(jié)目現場尋求幫助,而令人吃驚的是,莉莉卻是一個比他大22歲的女人,在與李德勝開始以情侶的身份開始交往時,莉莉以兩年時間讓他賺夠100萬作為結婚的條件,李德勝滿口答應。而其實在兩人開始交往時,莉莉由于與李德勝之間巨大的年齡差距,只是喜歡他,卻從沒有考慮過要與他結婚,只是以那個看似不可能實現的愛情承諾作為拒絕李德勝的擋箭牌,李德勝在交往中對自己的不信任、過分干涉自由等諸多矛盾,還有考慮到雙方父母的意見,于是選擇與他分手。男女嘉賓在節(jié)目現場對彼此的戀情作了了斷,以兩人的和平分手結束。
上海衛(wèi)視《幸福魔方》2011年6月7日的節(jié)目《婆婆別逼我》,嘉賓小何的丈夫突發(fā)急性白血病去世,她的婆婆田女士卻三番五次去小何家里鬧,要求小何把房子和車子都賣掉,得到的錢分給婆婆一半,小何不想賣掉房子。小何與其婆婆田女士、自己的母親婁女士就小何與婆婆之間的矛盾進行溝通,田女士由于不滿意小何的家庭生長環(huán)境,對其始終懷有成見,敘述中對其兒子的去世包括后來因小何的身體原因無奈墮胎導致抱孫子的愿望落空,田女士將責任全部歸咎于小何身上,只為自己今后的養(yǎng)老問題考慮,并沒有設身處地得為小何著想,經過問題的展開與交流,在主持人、心理專家和幸福攻略團成員的勸說與開導下,最終田女士同意愿意重新審視自己與兒媳小何之間的關系,會給小何足夠的時間處理房產的問題。
以上只是選取了幾個省市衛(wèi)視中收視率、人氣比較高的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當中的某一期作為案例,并不全面,但基本都符合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的定位,面向普通民眾的情感困惑與矛盾。這三期節(jié)目涉及的都是親情與愛情矛盾,事件當事人都將各自的經歷和做法呈現在節(jié)目現場,在嘉賓們將事件發(fā)生的來龍去脈合盤托出的時候,其個人及家庭隱私已經毫無遮掩地呈現出來,而不管當事人的初衷和做法是否正確。其中在《真假離婚》節(jié)目中,雖然曾俊與曹倩為賺錢的做法在旁人看來既荒唐又危險,但畢竟這是他們兩個人之間、家庭內部的事,外人其實并沒有權利妄加評判,而曾俊也在演播現場表示其實并不愿意將事情放在電視節(jié)目中說。以上三個節(jié)目都涉嫌侵犯了當事人的個人隱私,而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的共同問題是,嘉賓在電視媒體這個公共空間里,面對的并不是家庭內部少數幾個人,而是面對著全國廣大的電視觀眾,個人及家庭隱私在節(jié)目中曝光,當事人有會面臨著成千上萬人的道德與情感評判的可能性,會被武斷地烙上某種形象的印記,會面臨各種道德話語的攻擊,成為話語暴力的受害者。而在節(jié)目播出之后,嘉賓的日常生活還可能為此受到各種影響和干擾,繼續(xù)遭受周圍人的指指點點和各種話語暴力,為此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些是情感類訪談節(jié)目在節(jié)目播出之后所沒有考慮到的,不知道會有多少的電視觀眾對節(jié)目中像曾俊、李德勝、田女士這樣的普通嘉賓針對他們的言行作出自己的評判,而對于他們節(jié)目結束以后,在節(jié)目現場看似得到解決的問題和矛盾是否真正化解,還是原地踏步,生活是否還是會像往常一樣平靜,我們需要打一個問號。筆者相信每個上過節(jié)目的嘉賓在下節(jié)目之后都或多或少經歷過自己的生活被干擾的情況,而這與張新寶先生關于隱私概念中“私人生活安寧不受他人干擾”是完全相悖的。
四、 結語
在中國傳統(tǒng)觀念和常理的文化背景與如今紛繁復雜的社會文化互動語境之下,對個人隱私的關注和保護已經成為熱議的話題,與此同時,社會環(huán)境與公眾輿論對個人施加的心理和精神壓力與日俱增,作為個人越來越需要真正的屬于自己的安全空間。情感類電視談話節(jié)目,原本以感受普通百姓的人情冷暖、家長里短,提供情感宣泄、化解矛盾為初衷和目的,實質上卻難掩以探究嘉賓個人及家庭隱私和滿足受眾普遍窺探欲來提高節(jié)目收視率為目的之嫌,不僅涉嫌侵犯個人隱私,觸碰道德底線,將嘉賓當事人置于自我無法自如掌控的不安全的公共場域中,讓其陷入公眾的道德評判和話語暴力之中,并且對嘉賓在重返個人空間時可能遭受到的干擾和壓力根本沒有考慮。情感類電視談話節(jié)目所暴露出的問題和弊端是很明顯的,基于普通民眾現實情況的考慮,還是應該提倡將家庭矛盾置于各自安全的空間場域內予以解決。
注釋:
?、?劉德良:《隱私與隱私權問題研究》,載《社會科學》2003年第8期。
?、?張新寶著:《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2004年版,第7頁。
?、?關于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對社會的影響的調研 http://www.sojump.com/report/630763.aspx 問卷星。
?、?http://y.pps.tv/show.php?entry_id=4054812 PPS娛樂圈。
?、?[英]奈杰爾·拉波特,喬安娜·奧弗林著:《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關鍵概念》,華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332頁。
參考文獻:
[1]夏建中.文化人類學理論學派:文化研究的歷史[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2][英]瑪麗·道格拉斯著,黃劍波,柳博赟,盧忱譯.潔凈與危險[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劉彥民.隱私權若干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06.
[4]王明霞.隱私權研究[D].安徽大學,2003.
[5]蔡琪,盛蘭.悲情敘事的影像傳播——解析我國電視情感類談話節(jié)目[J].現代傳播,2010(03).
[6]張曉輝.大眾媒介傳播范式之改變——對主動型隱私公開節(jié)目的分析[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2).
[7]許莉.淺析情感類電視談話節(jié)目的興盛原因及背后問題[J].新聞界,2009(06).
?。ㄗ髡吆喗椋簢佬偅?979.9-),男,陜西隴縣人,西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