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氣,人們?nèi)菀讌捠常藭r炒面、燜面、冷面就是最佳飯食。
炒面分兩種:干炒面(是用植物或者動物的油脂將小麥、糜子、青稞等面粉炒熟,這樣在食用的時候用熱的湯水一沖或攪拌就可以使用。北方人冬季喜食。朝鮮戰(zhàn)爭時期,中國人民志愿軍的戰(zhàn)士在供給不足時吃的“一把炒面一把雪”指的是這種炒面)和濕炒面(將面條和菜一起炒熟達(dá)到干而不硬、松軟可口程度的一種面食)。
我們家先生所做的濕炒面質(zhì)量最好,與飯店酒樓的炒面堪有一比。他的具體做法是:
一、備料。250g五花肉(或全瘦肉,視個人喜好而定)洗凈切成絲,用黃酒浸濕沾上適量生粉,放在碗里。新鮮冬筍(春筍或水泡筍、茭白等)約500g洗凈切成絲,豆腐干10塊,紅辣椒、青辣椒各一只切絲,大蒜拍成碎丁,小蔥切蔥花,精鹽、醬油、醋、調(diào)和油、香油等備好待用。
二、炒面。先將鍋里的調(diào)和油(要有平常炒菜2~3倍的油量)燒熱,肉絲煸炒后盛起,然后在鍋里煸炒筍絲、豆腐干絲、辣椒絲等,加入適量的精鹽、蒜瓣、醬油,放入炒好的肉絲,攪拌后再放入適量的水,蓋鍋蓋燒片刻,半熟后把買來的500g水面(自己手搟面也可以,面條要用手拉斷,成5~10cm長)平鋪在菜上,繼續(xù)蓋鍋蓋燒10min后視情況將事先備好的一碗放了適量醋(可以使面條松散不黏結(jié))和醬油的水倒入鍋中面條上,并用筷子不停攪拌翻炒,直至炒熟的面條略顯金黃為止。此時,鍋中的湯水基本收干,只要撒上一些蔥花、淋上一些香油就可起鍋分盛在各人碗里了。他炒的面,色香味俱全,干爽有油卻又不膩,我們家人都愛吃。
而我會做山西的燜面。小時候在太原,每年夏天我家人都要做豆角燜面,所以我也從小就學(xué)會做了。其實,我這燜面的做法和先生的炒面大致相似,豆角洗凈后,撕去兩端的筋,然后掰成3~5cm長的段。大蒜拍扁后稍稍切碎,大蔥(小蔥)切碎備用。將肉絲和豆角一同炒熟,加適當(dāng)鹽即可,加入蔥花和蒸熟的面條,放入鹽、蒜、醬油、醋,加適量水燜燒。
只不過我在一開始就將鍋里的水放足(要蓋過菜),面條平鋪在菜上后就讓它蓋鍋蓋一直燒,先大火燒一會然后改為小火燜燒,直到鍋里的水差不多快干了再起鍋(如果豆角或面條不熟就再加些水)。
炒面和燜面的區(qū)別就在于,一個主要在于“炒”,一個則在于“燜”。
而夏日里除了吃炒面和燜面,我們還經(jīng)常做冷面(也叫涼拌面)。
做法也很簡單:先用開水將面條煮熟,撈出后用冷開水過一下,放涼了,然后撒上適量精鹽、淋上香油,用筷子抖散面條;再把氽熟晾涼的綠豆芽、紅辣椒絲和切好的胡蘿卜絲 、青黃瓜絲、蔥花、香菜丁、苦瓜丁以及姜末、蒜泥等放在面條上面,用適量的醬油、醋、辣椒油,麻醬、花椒粉等攪拌均勻即可,最后撒上少許芝麻、白糖等,美味可口的夏日涼面就做成了。看顏色,紅(辣椒絲)、黃(胡蘿卜絲)、白(面條、豆芽)、綠(青黃瓜絲)、黑(芝麻)五色生香;嘗味道,甜酸苦辣辛五味俱全,實在是消暑去火之夏日美食。相比于有名的北京芝麻醬面、新疆涼面、韓式?jīng)雒鎭砗敛贿d色。
如果想做成葷的,可加入炒好的肉絲(豬肉、雞肉、牛肉都可);想做成什錦的涼面,就可以再放入煸炒熟了的冬菇、玉蘭片、蝦仁等各種食料;愛吃雞蛋的,還可以將雞蛋打碎后攤成薄餅、切成細(xì)絲鋪在面上,色香味都挺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