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在飯店,我遇到一女士,她是回孔城省親的。席間她與我談得最多的是孔城米餃。她說她在外地吃不到孔城米餃;她說每次回來都趕早,怕到家遲了,米餃店歇伙了,等于白回來一趟;她說她閨女沒法跟她一起回來,反復(fù)交待她一定要帶點生米餃回去,過過嘴癮。
這位女士話里飽含了對孔城米餃濃烈的愛,可以用“一往情深”四字來形容。從前我在外地工作,對米餃的感情與這位女士如出一轍,她的這種情感,我能體會得到。如今調(diào)回了家鄉(xiāng),米餃隨時可以吃到,對米餃的感情雖有些淡薄,但她的心情我還是能理解。
中國有米餃的地方很少,百度了一下,江西有,福建有,安徽三河有,其他地方就很少有了。出門在外,很少能吃到,所以更顯得米餃的珍貴,更何況孔城米餃的做法與吃法很獨特。先說餡,江西米餃餡是菜心,孔城米餃的餡是黑豬后腿肉剁成的,鮮。再說皮,孔城更為講究,選用優(yōu)質(zhì)糯米和大米按7∶3碾成粉捏成,不粘嘴。熟,三河米餃采用煎法,孔城米餃采用蒸法,蒸出來的米餃香軟柔和。吃法上,孔城米餃獨一無二。精致的盤子里放上十來個熱氣騰騰晶瑩剔透的米餃,賞心悅目,再淋上幾滴熟油,吃起來溫潤滑爽,唇齒留香。
孔城老街有1800多年歷史,孔城米餃據(jù)考證已有幾百年歷史。其中“萬春園”米餃在孔城享有盛譽,前幾年桐城舉辦美食文化節(jié),“萬春園”米餃還奪得了獎牌。其傳人王蓮梅目前在孔城經(jīng)營米餃,門庭若市。
孔城人都喜愛吃米餃,老年人猶甚。老人們清晨來到米餃店,點上一盤米餃,要上一壺茶水,東拉西扯地閑聊起來,國家大事家庭小事,無所不及。一壺茶喝完了,米餃也吃完了,抹抹嘴,意猶未盡地告別米餃店,相約明天再來。
在外的孔城人清明幾乎都回孔城祭祖,做再大的官,發(fā)再大的財,祖宗不能忘了??壮怯巫佣济靼?,故鄉(xiāng)是根,人不能沒有根,否則就是水頭上的浮萍,沒著落,心發(fā)虛。
他們回孔城祭祖前,一般都全家老少一起吃米餃,有的還帶到墳上,給故人“吃”,他們了解故人的這點愛好,說明他們有孝心。
記得我在外鄉(xiāng)的時候,時間長了,饞米餃了,就動身回家,父母喜出望外,詢問我怎么曉得回家。我回說,想他們了,其實內(nèi)心里的話不好說,是饞米餃了。由此看來,米餃就好比一根絲線,我們就好比風(fēng)箏,無論飛得多高,飛得多遠,心都向著家——孔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