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區(qū)里,2歲2個月的仔仔是一個五口之家的心肝寶貝,仔仔媽媽是全職媽媽,承擔主要的家務,孩子多數(shù)時間都跟著退休多年的奶奶。仔仔的奶奶是一位非常精明能干的老人,對孩子的管束非常嚴格,在小區(qū)里最為“著名”的一點就是不許孩子吃零食,更不許吃別人給的任何東西。
奶奶的觀點很明確——你看我的仔仔長得多好,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會吃!我們從來不給孩子吃零食,孩子只吃正餐加水果。請大家千萬別給我們仔仔吃零食,孩子一旦養(yǎng)成吃零食的壞習慣就麻煩了……所以,我常常可以看見,小區(qū)里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著小點心,而仔仔眼巴巴地看著。有別的孩子家長實在不忍心,分給仔仔一點小零食,仔仔望著奶奶不敢伸手,甚至會很快低頭移開視線,嘟嘟囔囔:“小孩子要養(yǎng)成習慣……”
妞妞的爸爸對仔仔奶奶的教育方式非常不以為然,常常說:“這樣教育出來的還是男孩子嗎?”妞妞媽雖然理解仔仔奶的苦心,但是內心里是同意妞爸的意見的。雖然只是小零食,但是對于孩子們而言,跟小朋友們一起分享是一種無法替代的快樂!
我們常說也常聽說:“孩子在家里看都不看的小吃,到了外面,看到別的小朋友手里拿著,就都搶著吃!”相信在這樣的“爭搶”與“分享”里,孩子們收獲的絕不僅僅是那點吃食。昨天,1歲半的妞妞又因為跟小朋友分享食物受到外婆的表揚:“妞妞把一袋小餅干逐個分給小朋友,最后剩下一片才自己吃了!”我們在小區(qū)里散步,妞妞時常開開心心地跟小區(qū)的“熟人”打招呼,大大方方地接受別人贈送的小吃,也從不吝惜分享手中的美食。
妞妞的性格外向開朗,仔仔則天生內向安靜。如果遭到呵斥,妞妞會委屈地哭、發(fā)脾氣,偶爾會聲嘶力竭地抗議;仔仔則會沉默、再沉默,連哭都是小聲的。妞妞爸爸實在看不下去,每每提起,總對仔仔嚴厲的奶奶怨言多多,提到仔仔更是連名字都改成“那個可憐的小孩”。妞妞外婆向來不愿干涉別人的生活,但當有一次仔仔又望著所有小朋友吃東西的時候,她婉言勸奶奶:“仔仔性格本就內向,如果管束太多,將來在幼兒園里難免吃虧?!贝蟾胚@句話正好說到仔仔奶奶心里了,于是她當時破例允許孩子“吃一口”。
“我們家不給孩子吃零食。所以,請不要給我的孩子零食?!毙^(qū)里另一個寶寶的爸爸曾經(jīng)這樣笑著對我說,他甚至說:“我還是把孩子帶開吧,怕她看見小妞妞吃零食也要吃?!苯又蛶е⒆幼唛_了。我至今記得他離開時“啪”地拍掉孩子含在嘴里的手指。那時,我家1歲2個月的妞妞正含著一顆奶糖努力練習上下小坡,專注地蹣跚間,糖從嘴里掉了下來,妞妞甚至沒有意識到,繼續(xù)練習著。
妞妞并不熱衷于吃零食,她更熱衷于“獲得、贈予、好奇、嘗試”的過程。1歲半的妞妞曾在晚上拉著我的手指往廚房走,邊走邊惟妙惟肖地模仿《傻春》的臺詞:“媽,吃飯了!”;1歲4個月的妞妞曾經(jīng)努力打開櫥柜門說:“磨牙!”;妞妞曾經(jīng)為了一顆許諾的糖,就跟著國美電器的導購阿姨走了,因為阿姨說“跟我走吧,阿姨有糖吃,還有個小哥哥”;妞妞曾經(jīng)盯著警察阿姨手里剛剛打開的外賣盒飯,阿姨逗她“小朋友,嘗嘗吧?”時,妞妞毫不猶豫上前吃了人家一口白米飯……
在這些過程中,妞妞學會與人接觸,也學習與人為善,這是好事。當然,等她再大些時,我們也會控制她進食零食的數(shù)量和質量,并提醒她:不能隨便要別人的東西……
責任編輯/劉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