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清一朝,鹽商大多是豪富。以揚州鹽商為例,在乾隆三十七年(1772),揚州鹽銷售量為153萬引(每引約250千克),每引鹽在海濱的售價是0.64兩,運到揚州后,加上運費、鹽稅,售價為1.82兩左右,從揚州運到東南六省(蘇、皖、贛、鄂、湘、浙),零售價為10兩左右,價錢翻了10倍多。揚州鹽商每年至少賺1500萬兩,上交鹽稅600萬兩,占全國鹽稅的60%左右。1772年,中國的經(jīng)濟總量占全世界的32%,揚州鹽商提供的鹽稅則占了全世界經(jīng)濟總量的8%!
出于與官府交際及商務(wù)應(yīng)酬的需要,加之炫富和及時行樂的心態(tài),鹽商府上的酒桌常常是高朋滿座。鹽商也成為清代最講究飲食的一類人。當時最精于烹飪美味佳肴的要數(shù)鹽商家廚。差不多每個鹽商家里都有一位手藝高超的家廚。而不少鹽商由于耳濡目染,也成為美食行家?;疬吪H?、豬血泡、清燉秋魚三種美食,據(jù)說都是鹽商的創(chuàng)造。而從這三種美味的創(chuàng)制過程中,我們也能得悉,鹽商固然有其富足光鮮、奢華無度的一面,但他們當初白手起家的創(chuàng)業(yè)生涯中,也充滿了艱辛和不易。
火邊牛肉薄如紙,色如金,抹著紅辣椒醬,糯香四溢,入口即化,此菜據(jù)說是徽州大鹽商李二發(fā)明的。李家經(jīng)銷的鹽是四川的井鹽,徽州距四川千里迢迢,李家購進井鹽,一路上要用牛車來運載,所選拉車的大牯牛必須是身強體壯的。因為路途遙遠,途中經(jīng)常會有牯牛累死的事件發(fā)生。牯牛死后,牛肉自然便落入運鹽伙計們的腹中。累死的牯牛常年奔波,肉質(zhì)上佳,牛肉自然好吃。李二有一次領(lǐng)著伙計運鹽而回,途經(jīng)四川黑石山之時,突遇暴風(fēng)雪。鹽隊的幾十人被困山里,饑餓難耐,只好殺牛充饑。黑石山中找不到柴草,李二只好用干牛糞燒烤牛肉,卻發(fā)現(xiàn)用干牛糞烘烤的牛肉無比美味,火邊牛肉由此誕生。
豬血泡菜其實是一盤指甲大小的豬血塊,這些豬血塊被略微翻炒了一下,便裝盤上桌。這豬血泡和普通的豬血大不相同,不僅細膩滋潤,而且還脆口彈牙,豬血原有的腥氣,也被一種淡淡的糯米香味所代替了。此菜據(jù)說是徽州虎跳坳土鹽場牛場主發(fā)明的。虎跳坳土質(zhì)呈黑褐色,可熬制土鹽,土鹽雖然品質(zhì)不高,可是價格低廉,也是徽州鹽商經(jīng)營生意的一部分?;⑻犒}場地處深山,距離最近的村鎮(zhèn)也有100多里山路,牛場主傾盡家財,建立了鹽場。不久恰逢新年,為了讓鹽工們過年吃上豬肉,他便拿出僅有的5兩銀子,派人到山下趕三頭豬來。那三頭肥豬走了一整天,又累又餓,正巧此日鹽場的廚師在給鹽工們熬煮糯米粥驅(qū)寒。肥豬被趕到鹽場后,沖到廚房前。廚房前石臺上放著幾桶糯米粥,三頭肥豬可不管這些粥是給誰喝的,它們雖然被碗里的熱粥燙得“嗷嗷”叫,可是饑餓難耐,最后還是大口大口地猛喝。當晚宰殺這批肥豬時候,鹽工們就在肥豬的口腔和內(nèi)臟上,發(fā)現(xiàn)了那些被燙起來的豬血泡。除夕之夜,三頭豬被幾百名鹽工吃得干干凈凈,給牛場主剩下的只是廚師尚未來得及丟棄的豬血泡。于是牛場主親自動手,悄悄地烹飪這些豬血泡當菜下酒,就這樣,豬血泡菜就誕生了。
秋魚是一種手指長的小魚,重腮無鱗,其肉鮮嫩,其味鮮美??墒谴唆~有一大缺點,那就是出溪即死,秋魚死后,味道大變,肉質(zhì)柴硬,便不值得一吃了。清燉秋魚的方法非常特別,那就是把廚具設(shè)在溪水邊,廚師捕捉到秋魚之后,立刻動手收拾,洗剝干凈的秋魚被放入一個特制的炭鍋內(nèi),這種炭鍋底下著火,上面湯鍋密封,送魚的伙計懷抱炭爐,騎馬將魚送到餐桌上,從溪流邊到餐桌路上的這段時間,炭鍋中的秋魚恰好被蒸熟,魚熟味香,正好品嘗。
清燉秋魚據(jù)說是大鹽商何老大的夫人發(fā)明的。何老大在十多年前開始販鹽的時候,是個十足的窮光蛋,他辛辛苦苦地從外地馱鹽回來,卻因為進價過高,沒有賣掉。適逢端午,家里粒米不存??墒嵌宋缈偟眠^啊,何老大夫婦抬著一個輕便的小鍋灶,悄悄來到河邊。秋魚剛剛下鍋,鄰居便來找他們,說家里來了一個買鹽的客商,何老大顧不上吃魚,急忙跑回家,他剛把自己背回來的鹽賣給那個客商,他老婆就端著那個底下著火的小鍋灶回來了,那鍋里的秋魚香氣撲鼻,燉得也是恰到好處。由此,又一道名菜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