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說是在前些年,村里有男人要娶媳婦,在炫耀自己家境時,不說有多少財產(chǎn),而是說自己家鍋里“一天三刺啦”。所謂“刺啦”就是油鍋炒菜發(fā)出的聲音,而“一天三刺啦”也就意味著一天三頓都在炒菜,其殷實的家境也就可想而知了。
當然,這聽起來有點像笑話,因為即使是現(xiàn)在看,一天三頓都炒菜也是很奢侈的,況且從養(yǎng)生角度上講也是不科學的,因為早晚的飯菜,最好還是以清淡為主。
小時候,我們家的家境可沒達到“一天三刺啦”的地步,我家只有醬豆子,因為它是在我記憶里早晚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配角。
各地的習俗不同,在我們那里腌制醬豆子一般是在初冬開始。煮熟黃豆后就開始燜,也可以說是“捂”,其實就是發(fā)酵。等發(fā)酵得差不多了,才開始下醬豆子。撒上鹽、桂皮、花椒等各種作料后,母親還總是會再切些白菜和白蘿卜,這多少就沖淡了醬味,說母親腌了堆大雜燴咸菜也不為過。把切好的蔬菜和發(fā)酵好的黃豆放一塊兒,等全部和好,就可以直接倒甕里腌了。其實發(fā)酵好了黃豆,就已經(jīng)成功了大半,最后的腌制也不過是被各種佐料水浸潤的過程。
有了醬豆子,就再也不用擔心早晚的下饃小菜了。
母親在每天早晚做飯的時候,都會從甕里舀半碗醬豆子,餾在篦子上,等掀鍋要吃飯時,再滴幾滴香油提提味。我記得自己小時候并不太喜歡醬豆子,但確實是再沒有別的小菜可吃,再加上那時候胃口很好,吃什么都覺得很香。那時的我,根本不知道什么挑食、偏食和厭食。
后來雖然生活越來越好,但這么些年,母親卻從未停止過腌醬豆子。
現(xiàn)在每年春節(jié)前后,全家人都會齊聚在一起,母親準備的頓頓飯菜都很豐盛。但在早晚吃飯的時候,還總是會有小半碗灰頭土臉的醬豆子被很不合時宜地擺上餐桌,在春節(jié)喜慶氛圍的籠罩下,我們姐妹總是有些哭笑不得。
“又不是沒吃的,還餾它干啥,這大過年的?!?/p>
“哎呀,真不知道享受生活?!?/p>
“娘,你這是要憶苦思甜???”
我們姐妹總是你一句我一句地嗔怪母親,她卻從來不辯解,笑瞇瞇依舊吃得很香。
母親不會享受生活嗎?直到今天我才忽然明白,或許正是因為母親年年都在腌制醬豆子,所以才更能深刻地體會到現(xiàn)在生活的幸福,哪怕是在春節(jié)前后最流油的日子,她也不會忘記提醒自己。倒是我們這些忙著囤積煩惱的年輕人,在日日不斷的抱怨聲里,常常忽略了生活里曾有過的溫馨與滿足。
責任編輯/劉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