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粿是石獅的特產(chǎn)之一。它采用當?shù)靥赜械摹按蠖住?,加上白砂糖、蜜冬瓜條、金橘等輔料,經(jīng)過制粉、溶糖、混合、入盒、上蒸籠等步驟制成。成品呈扁圓形,加入上等白砂糖的則形似滿月,潔白如清輝;加入赤砂糖的則狀似古銅錢,味道更濃厚,入口軟潤而不黏牙,爽口清甜粿,氣味芳香。
秉承古法制作甜粿,首先要將糯米洗凈浸泡10小時,中間換水一次,然后將浸好的糯米磨細,磨成米漿,再將磨好的米漿甩去水分,成半干的漿塊狀。接著,在半干的漿塊加入白砂糖充分揉拌,使砂糖完全溶化,待漿團產(chǎn)生良好的糯性,再加入少量香料。在接下來的裝模工序中,把已充分攪拌好的米漿濃液倒入事先抹好花生油的平底模具中,再用湯勺在米漿中放入餡料。最后,將圓形平底鋁模放在蒸籠蒸熟,冷卻后刷上一層花生油,脫模,裝盒即成。
甜粿以吃法靈活獲得青睞,朋友相聚,切片切塊佐以清茶一杯或啤酒一瓶,快活賽神仙。還有另一種吃法,打上兩三個雞蛋,攪拌均勻,將切成片的甜粿放進里面,再用筷子夾到平底鍋里煎,金黃一盤端上桌,入口酥脆,香甜粿即化。
閩南地區(qū)歷來人多地少,“豐年不足三月糧”,加上經(jīng)常發(fā)生自然災害,所以漂洋過海謀生,成為閩南人的傳統(tǒng)。在一批批閩南人乘“紅頭船”出外謀生的時代,出洋的人隨身所帶“三件寶”:幾件舊衣服、一罐淡水(或冬瓜)、幾塊甜粿。那時出洋的人乘坐的“紅頭船”,是木質(zhì)帆船,只能利用風帆,順著洋流和風勢行駛。有時遇到天氣不好,在海上漂流,安全無保障,多久才到目的地,也是未知數(shù)。所以帶上甜粿,會增加些許安全感。
對于在海外拼搏奮斗的人來說,之所以對甜粿情有獨鐘,除了其令人齒頰留香的口感外,甜粿的寓意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甜粿稞遇熱就會變得很柔軟,卻又不乏韌性,浸過雞蛋卻又不失原味,仿佛在提醒著背井離鄉(xiāng)的游子們,既要懂得像甜粿般在逆境中堅強不屈,同時也要在異地他鄉(xiāng)不忘本,飲水思源。因此,華僑們每每回鄉(xiāng),總不忘帶上一些甜粿,以此慰藉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
關于“甜粿”,在民間有這樣一個傳說:相傳,約在咸豐五年,義興甜粿的創(chuàng)始人王公侯在年底時得了一筆意外之財。閩南地區(qū)逢年過節(jié)都有做年糕的習俗,王公侯于是親自下廚制作年糕,遍請鄉(xiāng)鄰。由于在傳統(tǒng)制作工藝上有所創(chuàng)新,他所做出來的年糕風味獨特,大受鄉(xiāng)鄰喜愛。此后,王公侯應鄉(xiāng)鄰之請,年年做年糕,來求年糕的鄉(xiāng)鄰絡繹不絕。于是,王公侯開立作坊,以此為生計。最初的年糕是咸的,后來改成甜粿的,于是稱之為“甜粿”,經(jīng)過王公侯的不斷改進,其生產(chǎn)的甜粿名聲大振。王公侯為人豪爽,仗義疏財,經(jīng)常周濟身邊的窮苦人家,他所開設的甜粿作坊也因此以“義興”為名號。
除了色香味俱全外,甜粿之所以風靡閩南地區(qū),深受當?shù)厝讼矏?,還因為它有著獨特的食療功效。據(jù)《本草綱目》中所載:“糯米味甘,性溫,食之有益氣止泄,補中益氣,主消渴,暖脾胃之效”,既是美食,又是藥膳,難怪吃過的人都對其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