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化沖突與身份認(rèn)同

        2012-12-29 00:00:00汪漢利

        關(guān)鍵詞:索爾?貝婁;《赫索格》;身份焦慮;文化認(rèn)同

        摘要:索爾?貝婁在《赫索格》中探討了美國猶太移民的身份和歸宿問題,小說主人公的家庭矛盾其實是社會文化矛盾的反映。赫索格面對宗教矛盾和文化沖突產(chǎn)生了強烈的心理焦慮,對猶太移民的身份和生命意義提出了質(zhì)疑。他試圖從性、暴力和大自然中尋求消解身份焦慮的途徑,最終在自然之美和情人之愛中獲得了內(nèi)心的寧靜,也變相地在心理上獲得了身份認(rèn)同。事實上,索爾?貝婁并未解決主人公面臨的生存困境,其筆下人物回歸自然也有逃避現(xiàn)實的嫌疑,但貝婁通過赫索格對猶太身份的焦慮和認(rèn)同,表達了不同文化應(yīng)該相互包容、相互理解的理想訴求。

        中圖分類號:I106.99

        文獻標(biāo)志碼:A文章編號:1009-4474(2012)04-0033-05

        Culture Conflicts and Social Identity

        ——Anxiety over the Social Identity of Saul Bellow Revealed in Herzog

        WANG Han-li

        (School of Liberal Arts and Humanities, Zhejiang Ocean University, Zhoushan 316000, China)

        Key words: Saul Bellow; Herzog; anxiety over social identity; cultural identity

        Abstract: Saul Bellow discusses in Herzog the destination and social identity of Jewish immigrants in American society and the family conflicts of the hero, Herzog, are actually the reflection of social and cultural ones of the society. Acute psychological anxiety greatly irritates Herzog when he is confronted with the religious and cultural conflicts, and he questions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social identity of Jewish immigrants. To alleviate the anxiety over his social identity, Herzog resort to sex, violence and the nature and finally achieves his internal peace in natural beauty and love. Similarly, he acquires his social identity. As a matter of fact, Saul Bellow fails to lead his hero out of the dilemma of existence and the return to nature is more like an evasion from the realistic world. However, he does present his appeals for tolerance and understanding of different cultures through Herzogs anxiety over his Jewish identity.

        美國作家索爾?貝婁(Saul Bellow,1915~2005)對自己的猶太身份一直懷有復(fù)雜的心理,他不愿被評論界貼上“猶太作家”的標(biāo)簽,宣稱“我從未意識到自己寫作時是猶太人,只知道自己是索爾?貝婁,我也從未努力要使自己的創(chuàng)作猶太化”〔1〕。貝婁認(rèn)為自己的作品不僅僅是反映了猶太人的問題,而且反映了現(xiàn)代社會人類生存的普遍困境。然而,貝婁作為一名猶太作家卻是不爭的事實,不管他愿不愿意,“猶太身份”都是他在美國化過程中無法回避的。貝婁是一位深受存在主義思想影響的作家,敢于直面主觀愿望與客觀現(xiàn)實之間的矛盾,多次在創(chuàng)作中探討?yīng)q太移民的身份和歸宿問題。在小說《赫索格》中,貝婁就通過主人公赫索格與妻子馬德琳從相愛到陌路、從相互指責(zé)到相互背叛的家庭矛盾,特別是赫索格對“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往哪里去”等問題的追問,揭示了西方社會當(dāng)代人無家可歸的流浪境遇,同時也表達了作家本人對猶太身份的焦慮和生命意義的質(zhì)詢。

        小說《赫索格》中,赫索格與妻子馬德琳產(chǎn)生家庭矛盾的主要原因是性格、氣質(zhì)、文化趣味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有差異。眾所周知,在傳統(tǒng)的猶太家庭里,男人們習(xí)慣于研究猶太經(jīng)書并進行精神探索,他們認(rèn)為不斷內(nèi)省可以提升人的精神層次和倫理境界。在物質(zhì)/精神的二元模式中,傳統(tǒng)猶太知識分子更看重對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而對物質(zhì)和財富看得要相對淡些。貝婁也認(rèn)為自己反抗物質(zhì)力量的方式比較固執(zhí),“我說不清為什么我不愿意讓自己成為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可賺錢、實用、審慎經(jīng)營、生意等就是吸引不了我”〔2〕。男主人公赫索格與貝婁一樣耽于抽象的思考,具有猶太人內(nèi)斂而自省的民族性格。女主人公馬德琳則是美國消費文化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女性,她并不關(guān)心丈夫赫索格的精神追求,只對如何實現(xiàn)自己的美國夢——過上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更感興趣,“馬德琳不管這些,還是從施樂安浴室用品商店買回來各式各樣的高檔用品:貝殼狀的銀制肥皂盒,高級??ㄉ葡阍?,厚厚的土耳其浴巾”〔3〕。馬德琳的揮霍無度引起了赫索格的不滿,他責(zé)備妻子一套孕婦服裝竟花去了五百美元:“你打算生個什么呀?路易十四么?”〔3〕反之,馬德琳對丈夫“做費腦筋的工作”也極為不屑:“你要的那種環(huán)境,一輩子也別想擁有。那種環(huán)境十二世紀(jì)有過。你一天到晚嚷著要的那種老家,說什么廚房的桌子上蓋著油布,還放著你的拉丁文書。”〔3〕赫索格與馬德琳在價值取向上有著嚴(yán)重的分歧,因此二者的矛盾和沖突也就在所難免。

        從本質(zhì)上看,赫索格與馬德琳的矛盾其實是宗教矛盾和文化沖突的反映。赫索格和馬德琳雖然都是猶太人,但他們分別信奉猶太教和天主教(基督教的一支)。馬德琳希望赫索格尊重她對天主教的信仰選擇,揚言如果赫索格不能尊重她的信仰,他們之間的關(guān)系就不可能有實質(zhì)性的進展。赫索格對馬德琳皈依天主教抱懷疑態(tài)度,認(rèn)為“她感興趣的是在社會上往上爬和出風(fēng)頭”,堅信“猶太人對信奉基督的淑女或君子的行為的解釋”是社會史上極其出色的章節(jié)〔3〕。盡管猶太教和基督教都是一元論宗教,都以《舊約》作為自己的文化典籍,同屬于猶太—基督教文化系統(tǒng),但在偶像崇拜、宗教習(xí)俗和文化觀念(尤其是救贖觀念)方面卻涇渭分明。赫索格對馬德琳的態(tài)度與古代猶太教民排斥其他宗教的做法并無二致。猶太經(jīng)典《塔木德》就公然宣布:“異教徒中最好的也要殺死!蛇中最好的也要砸碎其腦袋。”〔4〕馬德琳對赫索格信仰彌賽亞也有看法。馬德琳在基督教四旬節(jié)時將額頭涂上了一層灰,這是基督徒在圣灰星期三進行的宗教儀式,赫索格看見了就詢問她額頭是不是抹灰了,對此馬德琳不屑回答,因為她認(rèn)為猶太教徒赫索格根本不配知道基督徒的宗教活動,并咒罵赫索格是個法利賽人——言行不一的偽君子。

        西方文化史上,基督教世界對猶太民族的文化誤讀可謂由來已久?;酵秸J(rèn)為,猶太人作為最早與上帝締約的民族,“曾被邀請進天國,可他們拒之不理;因而其位置終被外邦人占有”〔5〕。在基督教文化語境里,猶太人一度被等同于“惡”并被視為“惡”的象征而呈現(xiàn)于社會文化結(jié)構(gòu)中〔6〕,而且猶太教的封閉性和內(nèi)斂性也招致了基督徒的誤解。盡管猶太民族長期在世界各地流浪,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然而猶太民族的內(nèi)斂性仍為其主要特點?!皬哪撤N意義上說,猶太文化的內(nèi)斂性是許多猶太人蒙受苦難的原因之一,歐洲歷史上的歷次排猶或反猶,在許多時候往往是文化意義上的。”〔6〕美國雖然一直號稱是外來者的天堂,但實際上仍是一個基督教文化占主導(dǎo)地位的國家,仍然強調(diào)基督教的文化傳統(tǒng)和清教的價值觀。即便在基督教對民眾思想影響衰微的今天,美國國內(nèi)的宗教偏見和文化矛盾也未完全消弭。

        赫索格分明感受到了基督教文化與猶太文化的沖突,他把這種文化隔膜和沖突理解為一種障礙:“我的生活中有一道障礙,從一開始我就在排除這道障礙,我一生都在排除這道障礙……”〔3〕但赫索格無論如何都無法排解這道障礙,他只能悲哀地仰天長嘆:“長期以來,猶太人見外于全世界,而現(xiàn)在反過來,全世界也被見外于猶太人。”〔3〕實際上,基督教和猶太教的文化矛盾是在漫長的歷史中形成的,是較短時間內(nèi)根本無法消解的,是猶太人“過去”或“現(xiàn)在”都必須面對的問題。如果說“格托”是囚禁猶太人的有形柵欄的話,那么文化沖突和矛盾就是導(dǎo)致赫索格痛苦的根源。赫索格面對劇烈的宗教矛盾和文化沖突,要么只能像馬德琳一樣皈依基督、認(rèn)同清教價值觀,要么堅守猶太文化傳統(tǒng)、進行反異化的抗?fàn)?,要么只能以消極方式去躲避現(xiàn)實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否則,他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自己面臨的生存困境。

        與其他民族相比,猶太人可能是因一直生活在其他民族中的緣故,“自古就有一種強烈的身份意識”〔7〕。根據(jù)耶和華與亞伯拉罕的約定,猶太男嬰出生后的第八日要施行割禮,這是猶太人確立自己身份的開始。一些猶太文化研究者認(rèn)為,割禮在猶太文化中具有兩個基本的涵義:割禮既是猶太人與上帝訂約的標(biāo)記,也是猶太人種族身份的重要標(biāo)記。因此割禮是鑲嵌在猶太民族心理上的一個身份密碼,它以獨特的方式體現(xiàn)了猶太人的身份意識和身份感。其實割禮只是猶太文化身份的一種外在生理印記,比較而言,猶太人心理上的身份意識更為明顯,他們經(jīng)常反觀自己的生存處境,思考自我身份和生存價值等問題。

        小說中,赫索格對“我是誰”、“人的本質(zhì)是什么”及“我從哪里來、要往哪里去”等問題的追問,表達了他對猶太身份和生存意義的質(zhì)疑和焦慮。首先,赫索格詰問猶太人是選民還是幸存者。猶太人通常認(rèn)為自己是上帝精心挑選的“選民”,應(yīng)當(dāng)受到上帝的特殊關(guān)愛和眷顧,然而他們在實際生活中卻不得不面對一次次的血腥屠戮。他們不僅在歐洲國家多次遭遇毀滅性的打擊,而且在美洲大陸同樣也未能避開排猶主義浪潮的沖擊。赫索格不無悲愴地自嘲:“像我這種猶太人,生來就是一個馬濟安時期的人……一個猶太人是一個賤遺種,正如蜥蜴是偉大的爬蟲類時期的賤遺種一樣?!薄?〕赫索格這番話當(dāng)然不是要追憶歷史,而是對當(dāng)代社會的民族隔閡和文化矛盾提出的詰責(zé)。他認(rèn)為所有猶太人都是幸存者:“各種關(guān)于人類進步的理論不適合我們的身份。認(rèn)識到你是個幸存者,你就會感到震驚;認(rèn)識到這就是你的命運?!薄?〕赫索格對選民和幸存者身份的質(zhì)疑,也是整個猶太民族不得不面對的生存悖論。其次,赫索格詰問猶太移民是公民還是難民。老赫索格帶領(lǐng)全家來到美國以后,滿懷信心地開始了美國化生活,然而迎接他的卻是一連串的投資失?。核徺I一塊土地來耕種,卻遭到失??;他到城里開面包店也失敗了;改做呢絨布匹生意又遭遇失敗;做批發(fā)商同樣鎩羽而歸;他在戰(zhàn)爭時期開辦的一家睡袋工廠,最終也因經(jīng)營不善而關(guān)門歇業(yè)……老赫索格的人生遭遇是猶太移民生存狀況的縮影,從名義上講,猶太人移居美國后算是改變了原來的身份,名正言順地變?yōu)榱嗣绹?,可實際上很多人的生存處境并未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他們在貧民區(qū)掙扎,過著艱難的生活,美國社會宣揚的美國夢離他們還很遙遠,猶太移民似乎注定要成為這個國家的難民與賤民。于是赫索格由父親的人生際遇聯(lián)想到人的身份問題,反問人的本質(zhì)究竟是什么:“這個生物是什么?這東西認(rèn)為自己是人??删烤故鞘裁矗窟@并不是人?!薄?〕赫索格對猶太人乃至所有人的身份的質(zhì)疑,從根本上講,是源于文化矛盾和沖突給他造成的心理焦慮。朱迪?紐曼指出,赫索格的心理危機與猶太民族歷史密切相關(guān),“猶太人對他們的歷史記憶是有遺憾的。神經(jīng)病患者無法逃避過去,因為他們背負(fù)著沉重的歷史包袱”〔8〕。也可以說,赫索格就是貝婁和整個猶太民族的代言人。

        1913年,貝婁一家移居北美時處于第三次移民潮的尾聲。這批移民主要來自羅馬尼亞、波蘭和俄國等東歐國家,多數(shù)移民由于語言不通只得做工和經(jīng)營小店鋪,過著饑寒交迫的艱難生活。這批移民大都繼承了猶太傳統(tǒng)和習(xí)慣,到美國后遭受排擠、孤立和歧視的經(jīng)歷,使他們更強烈地希望能夠保持猶太傳統(tǒng),“猶太文明不致在新大陸湮滅,使猶太人能夠有一個不同于基督教的、屬于自己的精神領(lǐng)地”〔9〕。貝婁一家的生活與第三批移民的經(jīng)歷相似,家里生活潦倒卻洋溢著濃厚的猶太氛圍,但在外面卻因身份問題而遭受歧視。貝婁后來寫道:“我小時候就意識到,有股力量告訴我,我的猶太人血統(tǒng)和周圍的環(huán)境。”〔2〕貝婁深知自己遭受屈辱的根源在于猶太身份,他對幼年遭遇的種族歧視一直耿耿于懷。在小說《奧吉?馬奇歷險記》中,貝婁回憶了這段痛苦經(jīng)歷:“我們被罵作殺害耶穌的兇手,受到追逐、被咬、挨打、吃石頭,甚至包括喬治,不管我們喜歡不喜歡,都要受到這種莫名其妙的惠顧?!薄?0〕

        然而猶太民族又是一個生命力和凝聚力極強的民族,任何外來的壓迫和打擊都不會摧垮它。猶太學(xué)者利奧?拜克指出,無論猶太教受到多么大的外來影響,“猶太教也決不會改變自己的基本特征,更不會讓自己沉淪于外來影響?!薄?1〕在利奧?拜克看來,猶太教具有極強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猶太民族不會因為外來影響而融入其他民族。同時,猶太民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沖突將長期存在。作為一名思想深邃的存在主義作家,貝婁清楚地意識到赫索格在多元文化的夾縫中無法避開文化沖突。當(dāng)然在貝婁這里,文化沖突最劇烈的場所不是社會而是家庭,而且這種文化沖突并非以暴力形式呈現(xiàn),更多時候還是人在思想文化觀念上的碰撞。如此一來,赫索格受虐狂式的變態(tài)心理就易于理解了,正如猶太學(xué)者所言:“當(dāng)猶太教不得不與新舊文明發(fā)生接觸時,其消解能力是其他宗教無法匹敵的,這使猶太教能最大限度地忠實于自身。”〔11〕猶太人會把受到自己外部世界的影響和沖突,自覺地轉(zhuǎn)化為一種內(nèi)部的自我沖突。赫索格對猶太身份的心理焦慮和對生命意義的質(zhì)詢,正是社會矛盾和文化沖突的表現(xiàn)和結(jié)果。

        小說《赫索格》中,作家貝婁對主人公赫索格的遭遇極為同情,并為消解其身份焦慮嘗試了各種辦法。首先,赫索格先后沉醉在多位女性的溫柔鄉(xiāng)里,希望在性生活上尋找到精神慰藉。赫索格在心里對情人呼喊:“親愛的雷蒙娜,嫁給我吧!做我的妻子!讓我擺脫苦惱?!薄?〕貝婁本人就接受過精神醫(yī)生的治療,一度認(rèn)為性是治療社會創(chuàng)傷的良藥,能夠幫助人緩解內(nèi)心的緊張與焦慮。作家通過赫索格的視角強調(diào)性愛的治療作用,“做愛是公民一種富有建設(shè)性的、有用的社會行為”〔3〕。赫索格在多位女人之間周旋,就懷有這種“有用”的功利目的。然而性愛只能暫時緩解赫索格的焦慮心理,其身份問題并未因為情欲滿足而得到解決。赫索格反問:“我以為我這個靈魂所要的,不外是肉體上的歡樂,現(xiàn)在我們給它這種歡樂了,可為什么還不是事事如意呢?難道這就是我渺茫人生歷程中的秘密目標(biāo)么?”〔3〕赫索格意識到性不能解決所有人生問題,“我和一個女人睡一宿,我度過了一個假日,但不一會兒,我重又倒在同樣的荊棘上,帶著痛苦中的喜悅,或是歡樂中的悲傷……”〔3〕貝婁借助赫索格的內(nèi)心獨白方式表明,生理的滿足不過是短暫的自我麻醉,無法從根本上消除赫索格的焦慮心理。

        赫索格在無計可施之際想到了暴力反抗。馬德琳與情人格斯貝奇結(jié)婚以后,后者成了赫索格女兒瓊妮的繼父。赫索格無法忍受妻子的背叛和一無所有的境遇,企圖通過暴力手段殺死情敵格斯貝奇,“我真的會殺掉他們……用一支槍或者一把刀,干掉他們”〔3〕。盡管赫索格因為婚變而遭受了巨大精神折磨,但他還是放棄了復(fù)仇的暴力手段,坦承“暴力不是猶太人的事”。赫索格棄絕暴力的原因在于他窺見格斯貝奇正給女兒瓊妮洗澡。赫索格心中仇恨的冰塊開始溶解,愛心和真情戰(zhàn)勝了血腥和暴力。實際上,自摩西帶領(lǐng)猶太人出埃及開始,猶太人盡管遭受過種種非人的壓迫和血腥的屠殺,但他們很少會想到以暴力手段抗?fàn)帯*q太人始終以超人的克制態(tài)度應(yīng)對不公的命運,他們所能做的就是出逃和流浪,在世界各地輾轉(zhuǎn)遷移以尋求適合自己生存的空間。

        小說結(jié)尾,赫索格與情人雷蒙娜在鄉(xiāng)下的路德村過起了田園生活,在情人之愛與自然之美中完成了對內(nèi)心焦慮的消解,赫索格在森林里聽鳥兒啁啾、看花落花開,與大自然和諧地融合在一起。貝婁在這方面顯然繼承了盧梭及其他浪漫主義作家的思想,主張人類應(yīng)從現(xiàn)代文明社會回歸大自然,因為他認(rèn)為芝加哥等現(xiàn)代化都市擠兌著人的生存空間,逐漸變成人類生存的異己力量,淳樸的大自然才是人類詩意棲居的家園,也只有在自然中人才不至于迷失自我。小說中的赫索格從大自然中領(lǐng)悟到了人生要義,逐漸擺脫了由于文化沖突而產(chǎn)生的精神危機。其實回歸自然是貝婁為赫索格想到的不是辦法的辦法,因為赫索格偏執(zhí)于鄉(xiāng)下一隅的二人世界,是否真的找到了人生的歸宿和意義,是否解決了身份問題,這些恐怕還需要進一步商榷。在這方面,貝婁小說《雨王漢德森》似乎比《赫索格》更有啟示意義。小說中的主人公漢德森的經(jīng)歷與赫索格恰好相反,漢德森從非洲荒野返回現(xiàn)實社會后,立志當(dāng)一名白衣天使為他人服務(wù),勇敢地承擔(dān)起了自己的社會責(zé)任和人生使命,從而通過行動來證明了自己的身份。

        有學(xué)者認(rèn)為赫索格回歸自然算是找到了精神家園和生命本真。事實上,與其說赫索格是在尋找精神家園,不如說他在尋求一種自我身份的驗證,因為對四處流浪的猶太人而言,尋找家園與要求身份認(rèn)證是統(tǒng)一的,家園在猶太人這里具有特殊的象征意義。赫索格認(rèn)為鄉(xiāng)下寓所是他這個猶太民族后裔“在盎格魯撒克遜新教徒這班高等白人控制下的美國爭得一席之地的象征”〔3〕。赫索格只有身處伯克夏的鄉(xiāng)下寓所,而不是在現(xiàn)代化的工業(yè)大都市,才能以正確方式確證自己的公民身份,鄉(xiāng)下寓所彰顯了其作為移民的生存價值,使其在心理上獲得了象征性的獨立與平等。這樣,赫索格就會認(rèn)為自己為美國社會“也貢獻了自己一份力量,有著足夠的驕傲去蔑視那班高等美國人”〔3〕。細加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赫索格回歸自然并無多少實際意義,因為他并未真正擺脫自己的身份宿命,正如莫瑟所言,“赫索格最終在路德維爾的歸宿表明他對現(xiàn)狀的認(rèn)同”〔8〕。赫索格并未改變自己的處境、身份和地位,他只是實現(xiàn)了對身份問題的暫時遺忘,從而變相地在心理上獲得了某種“認(rèn)同”。

        猶太人長期生活在其他民族的文化夾縫中,“猶太人的普遍困惑往往表現(xiàn)在自我身份的困惑上,這種對身份的自覺在文學(xué)文本中常體現(xiàn)為強烈的局外感、邊緣感乃至非我的異化感”〔12〕。在種族歧視和文化沖突面前,猶太移民既渴望堅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傳統(tǒng),又渴望真正融入美國社會,以獲得身份和文化上的認(rèn)同。貝婁不愿意猶太同胞被看為“惡”的賤民,被視為美國社會中異己的“他者”,而希望猶太人能像WASP一樣融入主流社會生活,從而擺脫邊緣化的從屬地位,真正實現(xiàn)由猶太移民到美國公民的身份轉(zhuǎn)變。從這個角度看,貝婁實際上是以文學(xué)的方式在為整個民族請命,他通過小說《赫索格》主張不同民族消除種族歧視和文化沖突,呼吁不同文化相互理解和相互包容,從而實現(xiàn)不同民族的相互尊重與和平共處。

        參考文獻:

        〔1〕Ruth Miller.Saul Bellow:A Biography of the Imagination〔M〕.New York:St.Matins Press,1991:43.

        〔2〕周南翼.貝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24,24.

        〔3〕索爾?貝婁.索爾?貝婁全集(第四卷)〔M〕.宋兆霖,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62,165,167,152,300,225,303,106,286,95,220,32,269,369,398,398.

        〔4〕亞伯拉罕?柯恩.大眾塔木德〔M〕.蓋 迅,譯.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4:77.

        〔5〕加百爾,C?B威勒.圣經(jīng)中的猶太形跡〔M〕.梁 工,等,譯.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1:213.

        〔6〕胡志東.猶太文化的內(nèi)斂性〔J〕.南京政治學(xué)院學(xué)報,2004,(4):97,95.

        〔7〕劉洪一.走向文化詩學(xué)〔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2:67.

        〔8〕Newman,Judie.Saul Bellow and History〔M〕.New York:St.Martin’s Press,1984:95,103.

        〔9〕劉 彭.當(dāng)代美國宗教〔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2001:222.

        〔10〕索爾?貝婁.索爾?貝婁全集(第一卷)〔M〕.宋兆霖,譯.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13.

        〔11〕利奧?拜克.猶太教的本質(zhì)〔M〕.傅永軍,于 健,譯.濟南:山東大學(xué)出版社,2003:11,12.

        〔12〕劉洪一.猶太性與民族:一塊硬幣的兩面——關(guān)于猶太文學(xué)本體品性的思考〔J〕.國外文學(xué),1997,(4):16.

        (責(zé)任編輯:楊 珊)

        中国国产不卡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PP| 成美女黄网站18禁免费| 亚洲a级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水蜜桃| 日韩av天堂综合网久久| 人妻少妇看a偷人无码| 18分钟处破好疼哭视频在线观看| 无码免费人妻超级碰碰碰碰| 中文字幕日本韩国精品免费观看| 成人大片免费观看视频| 熟妇激情内射com| 久久狠狠第一麻豆婷婷天天|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 国产在线观看自拍av| 老少配老妇老熟女中文普通话|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伊| 久久精品国产视频在热| 视频在线观看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鲁丝片av无码| 亚洲AV无码成人网站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亚洲在钱视频| 免费午夜爽爽爽www视频十八禁|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午夜电影| 久久久亚洲成年中文字幕| 国产av国片精品jk制服| 国产欧美日韩a片免费软件| 无码人妻专区一区二区三区| 91色区在线免费观看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小说| 色综合久久丁香婷婷| 色妞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 男女啪啪免费体验区| 91日本在线精品高清观看| 黄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网站| 精品免费在线| 日韩女同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