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根據(jù)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就目前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的設計與編寫提出一些想法和見解。具體闡述了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編寫的要求和原則,論證了其在編寫過程中應遵循的交際性、科學性、文化性、特征性和趣味性原則及在教學中應遵循的普遍性與特殊性原則。分析認為,在教材設計上,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的編寫應采用主副課文結合、詞匯語法相融的思路,使學生能迅速將課文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更快、更準確地掌握漢語知識。這有助于推動漢語的流通與中華文化的傳播。
[關鍵詞]對外漢語教學;中級精讀教程;《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教材編寫;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84-04
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整體提升,中外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進一步升溫,越來越多的外國學生選擇來到中國學習漢語。同時,對外漢語教學的課型分類也更加詳細、科學,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就是在全面培養(yǎng)留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這一目標下逐步劃分和建立起來的。其中,精讀課擔負著培養(yǎng)留學生綜合漢語能力的重任,精讀教學的好壞,對整個對外漢語教學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教師能否教好、留學生能否學好精讀課又與精讀教材內容的選取是否合理、編寫是否科學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本文試圖在分析整理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發(fā)展軌跡的基礎上,以陳灼等編寫的《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下文簡稱《橋梁》)為對象,解讀其編寫原則和設計思路,并根據(jù)個人在對外漢語教學實踐中獲取的信息,就精讀教材的若干問題進行詳細論述。
一、20世紀50年代以來對外漢語教材的發(fā)展歷史
我國的對外漢語教材編寫始于1950年東歐留學生來華。最初的教材是為了滿足教學亟需而編寫的散篇教材,采用對話體式,語法現(xiàn)象用英語和俄語加注。第一部印制成書的教材是鄧懿編寫、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的《漢語教科書》。
20世紀70年代,出版的教材都固步在《漢語教科書》確定的語法框架內,而且由于時代的特殊性,選擇的課文普遍帶有濃厚的政治色彩。這一時期的代表性教材有《基礎漢語》和《漢語課本》。
總體來說,在上述時期,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還并未形成系統(tǒng),無論教材編寫還是教學本身,都處于一種摸索和實驗狀態(tài),與之相適應的是教材種類少、形式單一、內容過于政治化、過于追求語法現(xiàn)象的解釋,而忽略了對外國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留學生只是掌握了聽、說、讀、寫某一方面的技能,綜合的語言和言語能力并沒有得到足夠的提升。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世界想要了解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的勢頭越來越猛烈。來華留學的外國學生不僅人數(shù)眾多,而且呈現(xiàn)出國別多元的特征。這一時期是我國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教材種類開始多樣化,代表性教材有劉詢等編寫的《實用漢語課本》、魯健驥等編寫的《初級漢語課本》。
進入90年代,對外漢語教材的編寫與出版空前繁榮,甚至平均每月都有十幾種教材面世。教材的編寫特征表現(xiàn)為逐漸跳出了以結構為綱的思路,重視語用,強調交際,在單一語言教學中加入了相關的專業(yè)知識和中華文化的介紹。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教材是陳灼等編寫的《橋梁》。
目前,世界范圍內的“漢語熱”促使越來越多的孔子學院、孔子課堂的誕生和建設,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正迎來一個高峰。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工作的中外人士日益增多,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研究不斷深入,這些研究又有力地推動了對外漢語教材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案叻迤凇眱瘸霭娴慕滩闹饕恤斀◇K主編的《初級漢語課本》、李曉琪主編的《博雅漢語》、李祿興主編的《發(fā)展?jié)h語》(初級、中級、高級)。
從最初對外漢語教材的單一,到現(xiàn)在大力關注教材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在近60年的摸索和建設中,我國的對外漢語教材開發(fā)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并逐步形成了關注教學語法和交際能力的特色。下文將主要依據(jù)《橋梁》這部代表性教材來分析研究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的編寫與總體設計,并關注在此過程中的局限及改進。
二、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編寫原則、設計思路及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對外漢語教學發(fā)展得如火如荼,具體到教材方面,一是留學生的層次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復雜,這就對教材的創(chuàng)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對外漢語的學科和教學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推行了漢語水平考試,這些都為教材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不斷完善中,新型的、適應留學生學習需要的教材開始慢慢出現(xiàn)。
《橋梁》是為漢語專業(yè)二年級的外國學生編寫的,是中級漢語的主干精讀課所使用的教材,也可供學完了現(xiàn)代漢語基本語法并已掌握2500個左右詞匯的其他專業(yè)留學生學習使用。該書的編寫不再拘泥于以往的教材編寫框架,而在很大程度上關注了實用性,選材令人耳目一新,受到了眾多外國學生和對外漢語教師的好評。因此,本文選擇以其為參考對象,來解讀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的編寫原則及總體設計思路。
(一)編寫原則
作為一本教材的總綱領,編寫原則應該是科學、嚴謹、能夠體現(xiàn)教材特色的。就編寫原則,眾多專家學者已經做了深入研究,例如李泉將不同類型的教材普遍適用的原則劃分為目標原則、特色原則、時代原則、語體原則、文化原則、趣味原則、實用原則等十項原則。而就中級精讀教材來說,編寫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交際性原則
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編寫的主要目標是全面培養(yǎng)留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即幫助學生更好地進行交際。一本能讓留學生想學、會學的精讀教材,在編寫時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充分考慮其實際需求,只有這樣,才能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興趣。反之,陳舊的話題、過于書面的語言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課堂時間進行講解,并不能帶給學生實用的交際價值。而這種耗費時間、精力的解釋往往收效甚微。
要讓教材具有實用交際價值,首先,語料選取就應當在真實存在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以往的教材大多是以文學作品為媒介來進行語言教學,其中一些作品甚至已經遠離現(xiàn)代生活。這類割裂了選文與現(xiàn)實生活之間聯(lián)系的教材,即使詞匯、語法部分編寫到位,也會導致外國學生學會了書面知識而不會運用于實際生活的情況。隨之,留學生便會有“為什么要學”的疑問,從而減弱甚至失去學習漢語的興趣。其次,選文、生詞及例句都應該關注到語言風格上的交際性。過多的書面語會影響留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交際用語,但并不是口語越多就越好,時間、地域的差異,都會影響留學生對口語的理解。因此,教材選文中的語言最好介于書面語和口語之間。作為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中級精讀教材,與以往教材相比較,《橋梁》選文上有了很大的變化。它綜合了功能、文化項目,圍繞職業(yè)、教育、經濟、家庭、道德、文化、法律、交通、健康、環(huán)境10個題材進行編寫,語言生動,貼近生活。例如,《橋梁》上冊中《我的第二故鄉(xiāng)》,內容上寫一個“老外”在上海的生活、愛情及工作,是一篇能引起留學生興趣的文章。語言上,“盡孝道”、“妻管嚴”、“丈母娘疼女婿”、“掏腰包”等生活化的詞匯,則能讓留學生在現(xiàn)實交際中充分使用并理解。
外國學生學習漢語,并不在乎課文是否為名家名作,而關注的是教材能否幫助他們有效地學好漢語、用好漢語。有關調查顯示,無論是在本國學習漢語還是來到中國學習漢語的外國學生,雖然有純粹是對中國的文化藝術乃至宗教、哲學感興趣的,但準備日后從事國際貿易類商務活動的人還是占據(jù)很大的比重。后者對于課本的交際實用性要求更高,希望可以通過短期學習而迅速掌握可以在現(xiàn)實交際中使用的漢語。
當然,現(xiàn)行教材中還是存在一些課文是講述中國歷史現(xiàn)象的。在當前新事物、新詞匯、新用法不斷涌現(xiàn)的情況下,這些反映歷史現(xiàn)象的文章與當今現(xiàn)實不可能相符。還有一些文章中書面語使用過多,這對留學生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很不利。例如,《橋梁》上冊中的《公文包丟失以后》,就是一篇令外國學生感到無所適從的課文,究其原因是文章里的書面語和法律術語出現(xiàn)過多。再如,下冊中的《孔乙己》是一篇典型的中國式文章,且年代久遠,要真正學懂課文,就必須能解讀出文章語句深層的含義,而對外國學生來說,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類似這樣的課文,教師往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把字面下隱藏的深層含義挖出來,解釋給學生,學生則要百般努力地去體會和領悟,而大多數(shù)時候,這種教學收效甚微。
2.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必須要落實到教材編寫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從外部來看,中級處于初級和高級的銜接階段,教材的編寫既要保證留學生所學內容與之前的不脫節(jié)、不重復,又要保證為以后的學習打牢基礎。從內部來講,選文及生詞、語法要科學合理,要能適應留學生的學習目的和交際需要。選文安排難易有別,循序漸進;要控制非常用詞嚴重超綱的情況;注釋要簡潔明確;練習要有針對性和系統(tǒng)性。只有內外都循序漸進,保證科學性原則,教材才能切合留學生的實際水平,進而更好地為教師教、學生學服務。
《橋梁》上、下兩冊,從選文內容、選文長短及文中生詞的難易安排等方面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的原則。上冊中的課文,內容大多傾向于日常生活中的交際或小故事,如《話說“面的” 》、《熱愛綠色》、《買彩票》等;選文長度逐課增加;每課生詞量控制在43~82個。下冊中的選文內容相對較廣泛,包括科普性質的《地球的主人》、《我無怨無悔》等,文化性質的《中國人的姓與名》、《重讀西藏》等,名家作品《孔乙己》、《雷雨》等;每課的生詞數(shù)量控制在47~104個。
相較于之前,盡管目前的中級精讀教材有了非常明顯的改進,但根據(jù)平時作者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筆者認為,目前中級精讀教材的編寫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最主要的是每課的內容分量過重。每課安排的項目和數(shù)量大致如下:正課文一篇,字數(shù)1500~2000字不等;正課文生詞約43~104個;詞語搭配與擴展約7~11個;語法例釋,約7~9項;副課文三篇,包括閱讀課文、會話課文、聽力課文,每篇字數(shù)大約在1000字左右;副課文生詞約5~8個;此外,還有練習。這些種類繁多的項目中,包含詞類的活用、近義詞辨析、語境及語體色彩分析。這么多的內容,教師必須在六個課時內完成,或者三周教完兩課,結果便是課堂上教師拼命趕進度,學生拼命做筆記,兩者都處于疲于應付的境地。因此,新型中級精讀教材應該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把課堂主體交回給教師和留學生,減輕學生負擔,同時也為教師教學提供更多的自由空間。
3.文化性原則
文化推動著語言的發(fā)展,語言又是文化的載體,因此,完全脫離文化的語言教學是不存在的,不涉及文化的對外漢語教材更是不合理的。我們可以嘗試用以下兩種方式來解讀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編寫的文化原則:首先,文化相對于外國學生而言,包括國別的不同,漢語水平的不同,母語背景、文化背景、思維方式、學習目的的不同。在編寫教材時,要充分考慮到留學生的個體差異,以便漢語學習能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自身需要。其次,文化相對于漢語本身而言,意義非凡。注重文化內涵是選取語料時應格外關注的問題,語料中不僅要包含與留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還要包含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因素,如天文地理、風土人情、科技、哲學等。使外國學生在掌握了基礎的語言技能之后,進一步了解學習中國特有的、常用的語用文化。舉例來說,《橋梁》上冊中的《話說“面的”》一文采用大篇幅的對話形式,在口語化的輕松氛圍中讓留學生了解了中國早期的出租行業(yè)?!对谀沁b遠的地方》通過記西部歌王王洛賓的故事,使學生對西部民歌有了一定的認識。如果教師在課堂中適當加入多媒體手段,介紹給留學生更多的民歌種類,那么這一課的教學一定會有非常顯著的效果。下冊中《中國人的姓與名》一文對中國人傳統(tǒng)的姓氏來源、取名方式作了介紹,并對比了一些城鄉(xiāng)姓名,這類課文對留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還能滿足他們對中國姓氏文化的好奇心。《陜北姑娘》、《重讀西藏》則是在濃厚的地域色彩中,帶領外國學生了解中國的風土人情。
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日漸受到重視,編寫者有意識地增大了教材中文化知識的容量。而這又產生出了一系列新的問題:一本好的教材應該反映中華文化的哪些方面;編寫哪些背景知識,才能反映中華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特色,才有助于語言學習。這些問題,值得我們更加深入地思考。
4.特征性原則
特色是一部教材的價值所在,如果從體例到風格,再到選文內容都跟以往的教材差不多,那么這種重復將不利于對外漢語教材編寫的開發(fā),更不利于外國學生的漢語學習。目前普遍使用的教材有的編寫合理,能較好地培養(yǎng)留學生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如《橋梁》;有的注重重點詞語和語言點的講解,如《發(fā)展?jié)h語》;有的以文化為綱,如《博雅漢語》??傊?,只有突出一部教材的特色,才能保持它的生命力。
5.趣味性原則
教材的趣味性是激發(fā)留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的有效原則。語言學教材若只是生硬死板地追求詞匯、語法,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必然會減弱。因此,把握趣味性原則也是中級精讀教材編寫中的重點之一。趣味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內容生動活潑、貼近生活,語言詼諧幽默、豐富自然。同時,也要避免選用一些毫無意義的笑話和粗俗的詞語來刻意營造趣味。畢竟,教材的生動性、口語化不是語言的陋俗化。
《橋梁》一書很好地體現(xiàn)了趣味性原則,特別是每課練習中的交際訓練,不僅內容生動活潑,而且呈現(xiàn)的方式新穎獨特。例如,討論、借助詞語任意表達、語言游戲、猜漢字、看圖說話等,這種輕松自然的學習方式改變了教師主導的情況,讓留學生更多地參與課堂,進而輕松主動地接受語言及文化知識。
(二)設計思路
漢語的學習,入門相對比較容易,但隨著詞匯增多、句式變難、語境更復雜,加之民族習慣、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影響,我們常常會聽到留學生抱怨?jié)h語越學越難。怎樣有效地幫助留學生克服進入中級階段所遇到的困難,一直是教材編寫者試圖解決的問題?!稑蛄骸吩诳傮w設計上頗有新意,考慮到中級精讀教材是初級和高級之間的過渡,對留學生進行下一步深造有著關鍵性影響。
第一,結構安排?!稑蛄骸贩稚稀⑾聝蓛?,每冊15課,采用一篇主課文和三篇副課文配套學習的結構。每課由主課文、主課文生詞、詞語搭配與擴展、語法例釋、副課文、練習共六部分構成。要求六個課時上完一課,若課文較長,可以三周完成兩課的教學工作。
第二,采用主課文與副課文配套學習的方法。每一篇主課文后有閱讀、會話、聽力副課文各一篇,以此圍繞教材所限定的功能及文化項目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課文內容緊緊結合留學生生活,新鮮有趣,題材廣泛:社會生活方面,如《住宅電話——現(xiàn)代生活的寵物》;婚姻愛情方面,如《干得好不如嫁得好》;人際交往方面,如《醉人的春夜》;民族風情方面,如《重讀西藏》;自然科學方面,如《地球的主人》;環(huán)境保護方面,如《熱愛綠色》等。選文的語言規(guī)范、生動、實用,例如,“為了了解中國,了解上海,我已經騎壞了一輛自行車。上海的主要街道,我已了如指掌。我敢說,我是‘老外’中最熟悉上海道路的人?!薄爸袊贻p小夫妻之間,流行‘妻管嚴’,我看我也得了這種‘病’。”(《我的第二故鄉(xiāng)》)類似這樣的句子,會讓外國學生在哈哈一笑之后,輕松主動地學習并運用。
《橋梁》上、下兩冊選文的長度也是經過精心編排的,編寫者尤其關注逐漸增加課文的長度和難度:上冊課文長度約為1500~1700字,下冊約為1800~2000字。副課文的選取考慮到了和主課文的聯(lián)系,是對主課文的補充,供學生課外閱讀。盡量重復出現(xiàn)主課文后的生詞,以便留學生復習記憶,避免非常用、超綱詞的過多出現(xiàn)。
第三,詞匯及語法以《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的丙級詞匯和語法為主,并根據(jù)選文內容,使用一定比例的丁級詞,甚至是大綱以外的詞和語法現(xiàn)象。這樣的處理方式靈活、合理,從基本要求出發(fā),但又不拘泥于此,使教材不會因詞匯和語法的局限而失去原本的風格。
第四,教材中每課“詞語搭配與擴展”這一項目的設計,正是考慮到剛剛結束初級階段的留學生,雖然掌握了漢語的基本句型,但對句式內部隱藏的語義關系并不十分清楚;對于詞語的不同義項具有的不同語法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搭配,還不能完全區(qū)分清楚。因此,編寫時設計這樣的項目,是針對中級學習者的不足,很有實用價值。
第五,練習是檢測留學生是否達到預期學習目標的手段。課后的練習設計突出體現(xiàn)了重復使用已學內容,以此掌握語言技能,提高交際能力的目標。編寫者獨具匠心地將練習類型設計為以下三類:理解記憶性的、半記憶半交際性的、純交際性的?!稑蛄骸芬粫毩暳孔?、涉及面廣、方式多樣,練習各部分互相關聯(lián)、融會貫通,避免了只涉及某一種項目的情況。特別是最后一部分“看一看,說一說,寫一寫”既有文字描述,又有插畫,以趣味性的設計激發(fā)留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
對外漢語教學事業(yè)在我國的發(fā)展歷史還不久,但發(fā)展形勢卻日益突起,到目前,有非常多的學校已經或正在從事對外漢語教材的研究與開發(fā)。教材編寫的水平,對激發(fā)留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推動對外漢語教學的發(fā)展有著巨大的影響力。本文研究了對外漢語精讀教材,特別是中級精讀教材的發(fā)展歷史,以《橋梁》為對象探究了中級精讀教材的編寫思路及總體設計。不可否認的是,在這部極具代表性的教材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例如選文的時代性不夠突出,仍有早期中國社會文化生活的介紹,這顯然不符合當前的現(xiàn)實;有些課內詞匯量過多,教師不得不在詞匯講解的環(huán)節(jié)耗費大量時間,而收效并不明顯;多媒體教學的優(yōu)勢沒有得到開發(fā)利用等。但總體來講,《橋梁》這部教材還是因為其新穎獨特的編寫方式得到了眾多對外漢語教師和留學生的認可,相信它會成為一座真正的“橋梁”,在基礎漢語和高級漢語之間,起到非常好的過渡與溝通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灼.橋梁——實用漢語中級教程[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9.
[2]李泉.對外漢語教學理論思考[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
[3]李泉.對外漢語教材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李泉.第二語言教材編寫的通用原則[A].第三屆全國語言文字應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香港:香港科技聯(lián)合出版社,2004.
[5]楊金華.關于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的思考[J].漢語學習,1999,(4).
[6]沙平.論第二語言教學的文化導入[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9,(1).
[7]韓明.對外漢語中級精讀教材編寫芻議[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