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戰(zhàn)國末期社會大變革的形勢下,荀子不僅繼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還在融合諸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教育思想的新觀點,實現了理論創(chuàng)新。在當前時代背景下,探究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粹內容,對我們道德教育思想的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荀子;道德教育;時代價值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72-03
在中國道德教育思想史的研究中,先秦諸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一筆寶貴的遺產,而荀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又是其中頗具特色的一部分。在戰(zhàn)國末期社會大變革的形勢下,荀子不僅繼承了孔子、孟子的思想,還在融合諸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道德教育思想的新觀點,實現了理論創(chuàng)新。荀子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他身后2000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正如譚嗣同所說:“二千年來之學,荀學也。”①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對于當前我國道德教育思想建設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仁義至上,以禮為綱
作為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提出一系列道德教育內容,其中有屬于道德情操方面的,如“仁”,旨在喚醒人們內心深處的道德意識;還有屬于道德行為方面的,如“禮”,旨在給人們的行為提供一個準則??鬃拥牡赖陆逃齼热?,可以說是圍繞“仁”和“禮”擴展開來的。更具體地說,他視“仁”是“禮”的本質內容,“禮”是“仁”的表現形式。為此,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反映“仁”的道德范疇。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并以此為基礎,提出了“仁義”觀。在他看來,“仁”是人們心中應當有的道德情操,是人之為人應當歸宿的“安宅”,而“義”則是人們應當行走的正確道路。
荀子繼承儒家傳統(tǒng),在孔子“仁”、“禮”和孟子“仁”、“義”的基礎上,著重發(fā)揮了“禮”這一道德范疇,把“禮”放在更主要的位置。據郭沫若考證,在《荀子》32篇中,沒有涉及“禮”的僅為兩篇②。荀子生活于戰(zhàn)國末年,他從新興地主階級的立場出發(fā),希望借助“禮”打破奴隸舊秩序,重新規(guī)范封建新秩序。荀子明確提出“隆禮”的主張,把“禮”看成是道德生活的最高準則,視禮為修身和治國的根本。荀子確立了以“禮”為綱的道德教育內容,同時并不排斥其他諸方面的道德教育內容,諸如“信”、“義”、“忠”、“孝”、“仁”、“誠”、“慈”、“惠”等,認為這些內容對人的道德教育同樣不可缺少。要追尋仁義的根本,只有把握禮,才能得其正確門徑,而知禮尤為諸德之綱領。這也是荀子繼承儒家道德教育傳統(tǒng)的充分見證。
(二)兼容各家,注重實用
戰(zhàn)國末期,隨著這一國家統(tǒng)一局面的漸趨實現,思想文化領域的“百家爭鳴”也接近尾聲。先秦諸子雖異說紛呈,但卻有著共同的學術源頭,且都著眼和服務于現實,彼此間在學術內容、思維方式、審美價值等方面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著相通之處,這就為他們在對立斗爭中互相借鑒、彼此滲透并適時走向融合奠定了基礎。荀子在《致士》中說:“隆一而治,二而亂,自古及今,未有二隆爭重而能長久者。”如何對思想文化進行融合,從而為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建立提供理論論證,便成為思想家們亟待思考和回答的問題。為此,荀子適應這一社會大變革的客觀形勢需要,在與百家爭鳴的過程中,在解諸子之蔽的基礎上,批判地吸取其長處,援諸子之學入儒,從而綜合百家之學,提出了一套建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封建國家的理論和策略,初步完成了這一偉大歷史任務。
荀子對諸子百家的融合,目的在于揚其所“見”,棄其所“蔽”,建立適應時代潮流的思想體系。首先,荀子吸取百家之學的原則,是看其是否有功用。即是否與改造社會、促進統(tǒng)一的目的相適應以及是否有利于充實自己的學說。其次,荀子認為,吸取也是一種改造。荀子對于諸家之學的吸取并非照搬照抄,而是作了一番改造,經過自己的消化,融會貫通到自己的思想體系之中。荀子自覺適應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通過對百家學說的批判、吸取與改造,成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為儒學適應時代環(huán)境,進而尋求新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三)關乎人性,與時俱進
戰(zhàn)國末期,秦國逐步吞并了其他諸侯強國,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即將建立。荀子敏銳地感覺到了這種趨勢,開始致力于如何將道德教育落實到現實中來,即服務于穩(wěn)定社會秩序、實現國家統(tǒng)一和鞏固封建政權的現實需要。荀子以現實主義精神為指導,強化儒學適應歷史發(fā)展的能力,從強調人性惡到論證禮義的合理性,完成了儒家道德教育思想從“內圣”到“外王”的過渡,從而體現出了創(chuàng)新性特征。
1.提出了道德教育起源于人的社會性需要的觀點
荀子堅持“性惡論”,他認為人的本能中不存在道德,如果放縱本能,而不加節(jié)制,各種罪惡將隨之而生。認為“善”是人們后天接受“禮義道德”教育的結果。另外,荀子還認為,人類社會生活的特點是“能群”,合群在于定分。在荀子看來,“分”只有作為這樣一種等級,與倫理關系之“定分”才意味著一種息爭合群之道。
2.提出了道德教育內容的新觀點
荀子在“隆禮”的前提下,結合孔子、孟子關于“仁”、“義”、“禮”的思想,提出了一個以“禮”為核心的“仁”、“義”、“禮”三者統(tǒng)一的道德規(guī)范體系,成為荀子“禮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荀子所說的“仁”,也指“愛人”;所謂“義”,是使君臣上下各安其分有所節(jié)制,而“仁”和“義”都必須以“禮”為最高準則。這是荀子對先秦儒家所提出的宗法等級道德規(guī)范體系的總結,是對孔子“仁”、“禮”說和孟子“仁”、“義”論的突破性發(fā)展。③
關于道德教育內容,荀子認為,首先要分清善和惡、榮和辱的界限。
“正理平治”即禮義法度,“偏險悖亂”,指破壞社會秩序。在荀子看來合于禮義法度、遵守社會秩序的行為和品德,則謂“善”;而破壞、背離社會統(tǒng)治秩序的行為,則謂“惡”。荀子把維護還是損害國家的制度作為區(qū)分善惡的標準,把善惡同治國安邦的大事聯系在一起,而不僅僅局限于人們日常生活的范圍,反映了他對道德在社會治亂中作用的高度重視。荀子認為,人之善惡,不在長相,而在內心。荀子對善惡的評價,是以區(qū)分善惡的標準為尺度的,而不是以內心為標準的。
何為榮,何為辱,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思想家,有著不同的觀點,正如恩格斯所說:“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獲得自己的倫理觀念?!雹?荀子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代表,提出了自己的榮辱觀。荀子明確指出:“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榮者常通,辱者常窮;通者常制人,窮者常制于人:是榮辱之大分也?!彼J為,榮與辱的根本區(qū)別是安與危,利與害的恒常規(guī)律是以仁義為先。以利益為后的人將得到榮耀,以利益為先而以仁義為后的人將得到恥辱。得到榮耀的人永遠都會通達,得到恥辱的人永遠都會窮困。通達的人永遠制服別人,窮困的人永遠被別人制服,這就是榮與辱的根本區(qū)別。
荀子認為,禮是最高層次的道德,也是根本的客觀規(guī)律,因此是“公義”。而個人和不同群體的物質欲望則是“私欲”。要教育人們樹立“公義”,“以公義勝私欲”,即以地主階級國家的整體利益為最高原則,個人或局部的利益必須服從國家的整體利益。注重德操的培養(yǎng)和訓練,是荀子道德教育的特點。荀子認為,德操是一種盡全盡粹、盡善盡美的道德境界,具有德操的人才是成人。成人具有堅強意志和堅定信念,能應付一切事變,萬無一失,無不成就。德操不是人所固有的,而是后天努力學習、思考、修養(yǎng),經過長期艱苦磨煉的結果。培養(yǎng)德操是“以心知道”、“心合于道”的過程,即學習客觀外在的“道”,并使之內化為個體道德情操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內求所能獲得的。荀子所說的“道”,包括“天道”、“人道”,指的都是客觀規(guī)律性的東西。
二、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現代價值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師,是當時各學派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禮法”思想因其階級性帶有陳腐與消極的內容,但在目前,認真研究荀子思想中所包含的具有生命力的精粹內容,并加以改造升華,對于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道德教育必須以樹立榮辱觀為起點
認真研究荀子的榮辱觀,摒棄其消極因素,挖掘其合理、積極內核,對于我們今天深入地樹立和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荀子榮辱觀有利于正確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
《荀子·不茍》中強調:“惟仁義之為守,惟義之為行?!避髯涌粗氐氖悄欠N道義上的“榮”,而不是勢力上的“榮”,這種重“義”輕“勢”的思想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榮辱的自我評價標準:那種表面上風光的“榮”有時固然值得追求,但決不能“唯利無義”,不擇手段地追求,否則必然墮落為令人鄙夷的勢利小人;榮辱有大小之分,不能只顧眼前利益和一己私利,只有追求道義上的光榮,并將自己的光榮和國家的、民族的利益緊密相連,那才是最大的光榮。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我們今天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等不良思想,有利于我們傳承以奉獻精神和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傊?,荀子的榮辱觀有利于我們正確樹立“兩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荀子榮辱觀要求我們要言行一致
荀子的實踐觀和知行觀啟示我們,確立和踐行榮辱觀不僅要“坐而言”還要“起而行”,一定要把培養(yǎng)個人的榮辱觀與日常修身處世結合起來。首先,要激發(fā)人們的知恥之心,“人不知羞恥,乃不知成人”,引導人們反省內求、自我評價,使人們在內心深處自覺產生正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渴望,進而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其次,行高于知,要通過反復實踐鞏固已有的正確的榮辱意識和榮辱觀念,最終化為一種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因此,我們要自覺“明榮辱之事、做當榮之事、拒為辱之行”,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成為個人自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標準。
3.荀子榮辱觀告誡干部必修官德課
荀子在《荀子·正論》中主張“仁人在上”,“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爸仄沸?,修官德”乃是從政者的生存修身之本,為官者只有具有良好的“官德”和“品行”,才能摒棄私心雜念,踏踏實實為民服務,從而達到治國安邦的目的。從政者要成為清官廉吏,必須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積極加強自身修養(yǎng),注重官德的養(yǎng)成,把握正確的道德取向。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干部更應注重加強官德的修養(yǎng),具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格,始終把人民是否滿意作為自己工作成績的檢驗標尺。因此,領導干部要“常修為政之德,常思貪欲之害,常懷律己之心”,把官德作為必修課,不折不扣地踐行榮辱觀。
(二)道德教育必須以樹立義利觀為核心內容
茍子認為,欲望是人的生理需求,本無善、惡之分,只是因為順著這種本性發(fā)展下去,就會破壞社會整體的利益,所以它就變成了惡。因此,他提出“明分”,并確立“先義后利的”基本原則,用來處理社會整體利益與個人或集團利益之間的矛盾。從社會整體利益來講,荀子既反對孟子“言不及刑”的思想,也反對墨子“寡欲”和道家“去欲”思想,認為只要人們按照“先義后利”的原則行事,也就能得到應得的利益,也就是說,取財獲利必須經過正當的途徑,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要求,反對“不義之財”、“取利無迫”。這其中包含的“取利有義”思想、“利民”思想、“見利思義”思想等,無論是作為一種人格理論,還是一種經濟政策和立法的指導原則,都有其積極的正面價值。
如何在發(fā)展中做到個人利益與社會整體利益的和諧,這就要求我們在經濟活動中必須對雙重效應作此合理的調適。而指導這一調適的根本點在于社會成員對“義”和“利”關系的道德認識上。合法有道地求“利”才叫“利”,利益的合理分配叫“義”。這就要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法律規(guī)范要維護利益主體的“利”;同時又要求利益主體不僅要遵守法紀,還要在道德認識上樹立正確的“義利觀”,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三)道德教育必須走德法并舉之路
荀子認為,統(tǒng)治者只有隆禮重法,方能治理好國家。在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認識并正確處理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的相互關系,既重視加強法制建設,又不放松思想道德建設,發(fā)揮倫理精神和道德規(guī)范對社會秩序的調整和保障作用;發(fā)揮二者對社會個人的內在約束作用;發(fā)揮道德教育的引導、教育、評價等功能對法制建設的影響和補充作用。只有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發(fā)揮它們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價值的功能,促進社會健康、和諧、有序發(fā)展。
道德調整的廣泛性、非強制性以及對人的內在約束性,決定了道德必然會發(fā)揮其獨特的作用,因此,有必要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要求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以此來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修養(yǎng),從而建立一個法律他律體系和道德自律體系相協調的和諧社會。當然,我們今天強調的德治,是對包括荀子在內的我國傳統(tǒng)德治思想的繼承與超越。在這樣的德治基礎上,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在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進程中,我們必然需要加大氣力完善各項規(guī)章制度,盡力做到“有法可依”,加大執(zhí)法力度,做到“有法必依”。把依法治國與之相結合,可謂是全新的意義的“隆禮重法”。
[注 釋]
①陶師承:《荀子研究》,大東書局1926年版。
②郭沫若:《十批判書·荀子的批判》,東方出版社1996年版。
③閻乃勝:《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的時代特征》,山東師范大學,2007年版。
④《馬克思恩格斯選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