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早在五六十萬年以前,平?jīng)龅貐^(qū)已有人類繁衍生息,考古發(fā)現(xiàn)的新、舊石器時代先民遺跡遍布城鄉(xiāng)。平?jīng)鍪峭ㄍ饔?、北控五原的咽喉之地,也是絲綢之路東段的重鎮(zhèn)和“旱碼頭”,千百年來,文化在這里交流融合,駝隊(duì)、將士、學(xué)者、僧侶等絡(luò)繹而過。平?jīng)鲆彩潜冶貭幹?,留下?shù)座軍事或帶有軍事性質(zhì)的古城遺址。涇陽古城就是漢代在平?jīng)鲈O(shè)置的最早帶有政治軍事性質(zhì)的一座古城,本文對此進(jìn)行了詳盡考證。
[關(guān)鍵詞]西漢;安定郡;涇陽縣
[中圖分類號]K878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24-0051-02
平?jīng)龅靥幐拭C省東部六盤山以南、隴山東西兩側(cè),自古是區(qū)域性政治、經(jīng)濟(jì)、文化中心。這里自秦漢至宋歷經(jīng)漢匈、唐蕃、宋夏戰(zhàn)火的洗禮,一直是中國古代中原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的邊界。涇陽就是平?jīng)鲚^早的地名?!短藉居钣洝肪?6記載:“涇陽縣,北二百里,舊十八鄉(xiāng),今六鄉(xiāng),本漢舊縣,《史記》:‘秦昭王弟封涇陽君?!薄妒酚洝で乇炯o(jì)》載:“秦昭王六年(前301),涇陽君質(zhì)于齊?!雹倏梢灾老惹貢r期是以地名封君,說明當(dāng)時已經(jīng)有涇陽,可見涇陽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
《漢書·地理志》中這樣記載涇陽縣:“涇陽,幵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東南至陽陵(今陜西咸陽市東北)入渭,過郡三,行千六十里,雍州川?!雹谀敲?,幵頭山是哪座山?《元和郡縣圖志》記載:“一名崆峒山,在縣西一百里,即黃帝謁廣成子學(xué)道之處。《史記》曰:‘皇帝東至于海,西至崆峒,登笄頭,是也?!雹邸端?jīng)注》也有記載:“笄頭山,大隴山之異名也,或謂之雞頭山?!雹芩抉R遷《太史公自敘》說:“黃帝至崆峒,登雞頭山?!雹荨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jì)》記載: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⑥司馬遷也說:“余嘗西登崆峒?!薄段簳さ匦沃尽氛f:“涇陽有薄落山,涇水出焉?!雹摺痘茨献印氛f:“笄頭山,一名薄落山?!碧瞥庞印锻ǖ洹酚涊d:原州高平縣“有笄頭山,語訛亦曰汧屯山,涇水所出,一名崆峒山”。⑧綜合研究古籍可知,幵頭山應(yīng)泛指今六盤山,涇水所出,即在涇河河谷。歷史上的崆峒山是六盤山的支脈,曾經(jīng)有幵頭山、笄頭山、雞頭山、牽屯山等名稱。因此,可以知道《史記》、《漢書·地理志》所提到?jīng)芩鹘?jīng)的涇陽縣在六盤山東,今崆峒山附近。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出安定涇陽開頭山,東南入渭?!雹峥梢缘弥瑳荜柨h有崆峒山,且涇水流經(jīng)。山之南、水之北謂之陽。顧名思義,涇陽在涇水的北岸。
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是否上述之涇陽?按《通典》、《太平寰宇記》、《通鑒注》、《讀史方輿記要》知涇陽本秦縣,秦昭王封弟涇陽,而胡志謂《漢書·地理志》凡漢縣改秦名者,班固皆自以為注明。而《漢書·地理志》這樣記載:“池陽(今陜西涇陽縣),惠帝四年(前191)置?!雹獠⑽醋⒚鞴是貨荜枺酝茢嗲卣淹醯芊鉀荜柧秊榻耜兾鳑荜柨h無據(jù)。而《漢書·地理志》記載:“幵頭山在西,禹貢涇水所出?!?1平?jīng)鍪嗅轻忌骄嘟耜兾鳑荜柷Ю镏h(yuǎn),可以推知秦涇陽所封即漢安定郡之涇陽,而今之涇陽是秦地名池陽。
那么,漢涇陽故城位于何處?《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原州(今寧夏固原)平?jīng)隹h(今平?jīng)鍪嗅轻紖^(qū))“本漢涇陽縣地,故城在今縣西四十里”。12唐代1里合今天540米左右,蓋推斷涇陽縣古城在今平?jīng)鍪谐菂^(qū)西43.2里的涇河北岸。那么,平?jīng)鑫鞅笔欠裼泄食沁z址呢?考古發(fā)現(xiàn)證實(shí)了這個觀點(diǎn),文物工作者在位于平?jīng)鍪嗅轻紖^(qū)安國鎮(zhèn)油坊莊村的涇河北岸100米的二級臺地上發(fā)現(xiàn)一座漢代古城遺址,曾在城址內(nèi)找到大量漢代繩紋瓦片和陶片以及銅箭鏃等遺物。在斷層中夾有長30厘米、寬25厘米的筒瓦。此故城距今平?jīng)鍪袇^(qū)40里左右。
筆者在這一帶踏查尋訪,涇陽古城遺址在安國鎮(zhèn)油坊莊東側(cè)殘塬。所見古城遺址已經(jīng)被破壞殆盡,周圍已被開墾為農(nóng)田(見圖2)。涇陽古城遺址呈不規(guī)則椎體形狀,上小下大。殘遺底部周長17.25米,殘高6米。殘遺古城由沙和土分層夯筑而成,夯層厚約12厘米。
“就周圍地形而言,城址必須選擇在地形險(xiǎn)要的地區(qū)之中,能夠充分防御,以利于城市的安全。因?yàn)橹袊缙诔鞘卸嘁蛘沃行亩d起,城址選擇對能否防御尤為重視。”13涇陽故城遺址位于涇河北岸100米的臺地上,這一帶自古為屏障三秦、控馭五原之重鎮(zhèn),是中原通往西域和古絲綢之路北線東端的交通和軍事要沖,不僅是西北地區(qū)的公路樞紐,而且是歐亞大陸橋第二通道的重要中轉(zhuǎn)站。連接關(guān)中平原和黃土高原的要道回中道經(jīng)過于此?!蹲x史方輿紀(jì)要》卷57《陜西六》稱平?jīng)觥吧酱U(xiǎn)阻,控扼邊陲,屹為要會”。14古城的西邊是“一夫當(dāng)關(guān),萬夫莫開”的三關(guān)口,北去百余里是著名的蕭關(guān)。“城市是一個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jì)和文化的中心,城址選擇必須考慮水陸交通條件,即交通方便。城市不是一個孤立的點(diǎn),而是涉及到一個廣大的面,交通方便就必然成為城市興起、發(fā)展的支柱和杠桿?!?5中國早期的城市大都是政治統(tǒng)治的中心,選擇城址也必須以交通方便為原則?,F(xiàn)在寶中鐵路和312線從此地穿過,其軍事和交通方面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發(fā)源于六盤山南、流向從西至東的頡河(平?jīng)鰶芎颖敝Я鳎┰谶@里形成了一條肥沃的帶狀河谷綠洲,從而為置縣提供了必要的農(nóng)業(yè)基礎(chǔ)。
在古城遺址西2公里處,1958年由山洪沖刷致裸露而被發(fā)現(xiàn)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墓葬遺址和廟坪居住處遺址,屬寺洼文化遺存,內(nèi)有伸肢仰臥骨架一具,遺物有紅陶罐、陶鬲、陶壺等陶器20余種,另有銅鼎、銅鈴、銅戈和石刀、石斧及蚌泡、貝飾等遺物。196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hù)單位。
《元和郡縣圖志》記載:“平?jīng)隹h,本漢涇陽縣地,今縣西四十里涇陽故城是也?!?6前面已經(jīng)論述涇陽即今平?jīng)鍪形?0里安國油坊莊涇陽故城。唐元和四年(809),置行渭州于今平?jīng)龅兀經(jīng)隹h從安國鎮(zhèn)東移至今平?jīng)??!陡拭C通志·古跡》記載:“涇陽故城在府西四十里。”17說的就是崆峒區(qū)安國鎮(zhèn)油坊莊遺址。
按上,《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涇陽縣,秦置,屬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平?jīng)鍪形鞅彼氖鸢矅?zhèn)油坊莊。”18其說法正確。
東漢中葉涇陽發(fā)生戰(zhàn)爭?!逗鬂h書》卷43《隗囂傳》:“赤眉去長安,欲西上隴,囂遣將軍楊廣迎擊,破之,又追敗之于烏氏、涇陽間?!?9隗囂部將楊廣戰(zhàn)敗赤眉,應(yīng)在今平?jīng)鲆粠А_@時未遇羌亂,涇陽縣尚存?!逗鬂h書·段颎傳》這樣記載,建寧元年(168)夏,段颎第二次攻羌,“追之(羌人)三日三夜,士皆重繭,既到?jīng)荜?,余寇四千落,悉散入漢陽山谷間”。20追羌至靈武谷,“颎遂與相連綴,且斗且引,及于靈武谷,颎乃被甲先登,士卒無敢后者,羌遂大敗,棄兵而走”。建寧元年(168),破羌后各郡才遷回原治。這時涇陽縣已經(jīng)內(nèi)遷省并,不再存在,這里記載的破羌之地,只保留了地名而已。安國油坊莊故城遺址,十六國后趙時為隴東郡治,北魏屬隴東郡,《魏書·地形志》記涇陽縣:“前漢屬安定,后漢、晉罷,屬后復(fù),有薄落山,涇水出焉?!?1可知,北魏涇陽與西漢時一致,在同一個地方。北周廢,地置朝那縣。
[注 釋]
①⑥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2007年版,第38頁、第44頁。
②⑩11班固:《漢書·地理志》卷28下,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1455頁、第1615頁。
③1216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59頁。
④《水經(jīng)注校正》,中華書局2007年版。
⑤王漢民:《太史公自序注譯》,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⑦21魏收:《魏書·地形志》卷160下,中華書局2003年版,第2619頁。
⑧杜佑:《通典》卷173,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
⑨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521頁。
1315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山東教育出版1998年版,第22頁、第25頁。
14顧祖禹:《讀史方輿紀(jì)要》卷5,中華書局1983年版。
17史為樂:《甘肅通志·古跡》,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
18史為樂主編:《中國歷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5年版。
1920范曄:《后漢書》,中華書局196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