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石馬為古代帝王陵墓石刻造型藝術之一,自漢代開始,諸帝王陵墓或將相王侯陵墓前一般都置有石刻,逐漸形成陵園的模式之一。根據現(xiàn)藏于陜西西安碑林博物館的大夏石馬前腿屏壁銘文“大夏真興六年歲在甲子夏五月辛酉”、“大將軍”等字推斷,為五代十國時期大夏國赫連勃勃之子赫連臻墓前遺物。根據其造型特點分析,明顯地繼承了漢霍去病墓“馬踏匈奴”的造型形式和藝術風格,并且在這個基礎上朝著縱深發(fā)展,體現(xiàn)出十六國時期鮮明的藝術風格及審美追求。
[關鍵詞]西安碑林博物館;大夏石馬;陵墓石刻
[中圖分類號]K87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2)08-0044-02
一、大夏石馬的整體造型
大夏石馬的材質為花崗巖,長210厘米,高194厘米,尾部殘缺,頭部略低,馬頸直立,和頭部形成55度夾角。前腿并直,后腿微屈,右后腿作曲蹲狀,腹部底下連接基座部分做鏤空處理。兩前肢之間為實體并做“鐘型”造型處理 ;兩后肢之間同樣為實體,表面刻有裝飾紋樣,造型質樸古拙、遒勁剛健 。
以碩大的花崗巖雕出一匹戰(zhàn)馬,矯健軒昂、莊重沉穩(wěn),整個雕塑具有大體大面、渾然雄厚的特征。從造型藝術形式本身而言,石刻馬造型藝術非常明顯地繼承了秦漢以來的表現(xiàn)手法,從大處著眼,循石造型使其神態(tài)畢肖、生動異常,充分地運用線刻、浮雕和圓雕相結合的處理手法,同時也遵循了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審美法則。大夏石馬雖然是對自漢代霍去病墓石刻以來歷代帝王陵墓石刻沿用的雕塑藝術手法的處理及其形式的繼承和發(fā)展,但是卻有著自己獨特的藝術造型形式和表現(xiàn)手法,使得石刻馬造型藝術走向程式化、符號化、圖案化,具有一定的裝飾美感,并使陵墓石刻雕塑造型成為富含文化底蘊的審美載體。
二、大夏石馬造型的整體特點
從造型藝術形式分析,大夏石刻馬造型明顯地繼承了漢代霍去病墓的馬踏匈奴的造型藝術形式,同樣采用直立式造型樣式,只是在腹部連接基座部分進行了大膽取舍,做了鏤空處理,這就使得整個雕塑更加通透和輕盈,使馬的形體顯得更加富有生命力,加上與石材本身的厚重感產生的對比,顯得整座雕像更加生動。馬身不做太大的動態(tài)處理,這種形式出現(xiàn)的原因是在中國古代的喪葬文化有著森嚴的制度,既然是陵墓,就遵循肅穆這種氛圍,不宜做過于夸張的動態(tài),一般石刻都是直立形式,顯得格外恭敬、謙遜和肅穆。
從整個造型處理手法分析,石刻充分運用線刻、浮雕結合圓雕的處理手法,整個雕塑以圓雕的形式出現(xiàn),但在表面做了大量的線刻以及淺浮雕處理,這樣的處理形式正是繼承了秦漢以來的藝術形式,既保持了雕塑的厚重感和飽滿感,又具有一定的繪畫效果和裝飾效果,正是所謂的繪塑不分家的傳統(tǒng)做法。
從整個造型分析其傳統(tǒng)的處理手法,頭部略低,馬頸直立和頭部形成55度夾角,整個造型給人以悠然自得的感覺。下頜骨概括成半圓的形狀,和基本的直線型馬頭有了一個生動對比。直立的四肢處理手法為浮雕加線刻組成圓雕的造型,前面兩腿之間的距離是39.5厘米,當中沒有做鏤空處理,而是雕刻了一個像鐘一樣的造型,外側上面打了九宮格,刻有“大夏真興六年”等字樣;內側刻有云氣紋飾。后面兩腿之間的距離有44厘米,當中也是沒有鏤空,內側面同樣以線刻的形式刻有云氣紋飾。四肢內側相對的紋飾都是一樣,而雙腿外側股部底下花紋和內側的雕刻手法完全不一樣,具有一種深挖狠鑿的特點,但在線條的流暢度上還是保持一致。腹部底下做了鏤空處理,兩腿當中不做鏤空,主要的還是起到一個支撐的作用,同時又能使整個雕塑顯得渾然一體。但是,腹部下面連接基座部分做了鏤空處理,這樣顯得整個馬的身軀比較輕盈,且具有通透性。雖然尾巴已經折斷,但從保留下來的15厘米的尾形可以推斷出尾巴豎直向下,并連接底座,目的是起到一個支撐點的作用。這樣做的原因是:石材的材質為花崗巖,花崗巖質地稍微松散,長時間的散落在野外容易風化、斷裂、殘壞等。由于這種原因,石刻盡量不做太多的鏤空處理,尊重石材本身的屬性,這樣做保持了石材原有的體積感。在表面做線刻及浮雕的象征性處理手法,不僅具有高度的藝術個性,還成功地解決了石材材質的問題。
石刻馬造型具有的象征性及裝飾性。石馬頭長79厘米,寬29.5厘米,體長170厘米,寬66厘米,腹部到地面的距離有69.5厘米,所以整體上是一個頭略大、身子長、腿粗壯的石馬。這種形體顯得更加健壯、有力,似乎作者想傳達的是一種更能夠馳騁沖殺于戰(zhàn)場的戰(zhàn)馬,或者說作者的審美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受當時社會狀況的影響,雖然具有一定的夸張成分,但是在視覺上并不讓人覺得這種比例不舒服。這種夸張的成分顯然是一種象征手法,作者用這個數(shù)據形成的比例關系來象征馬的特性,并以此來抒發(fā)自己的審美感受。這種象征性還體現(xiàn)在石馬四肢內側的線刻上,這些線刻由云氣紋組成,象征馬高貴的身份及地位,同時還象征馬身輕如燕、能急速行走的特性,所以象征性成為石馬的一大藝術特色。
裝飾性在整個雕塑造型上處處都有體現(xiàn),從頭部上分析,馬的頭部呈長方形,在正面看從額頭到鼻翼兩側都很平整,沒有任何的細節(jié)刻畫,但是額頭上面的鑿痕像線刻一樣有序、整齊,既像頭發(fā),又使表面形成一定的秩序與韻律的裝飾美感,臉部的平整性更能突出五官的特征。嘴部圓潤飽滿,重點雕刻了兩邊的嘴角,深而不過的雕鑿技術加以淺淺的裝飾性線刻,使得嘴部更加飽滿、圓潤、靈活。在刻畫眼睛上顯得大氣而又不缺乏細節(jié)的刻畫,重點加深了對兩個眼角的刻畫,這樣能使眼睛外突,在眼瞼的處理上只是加以淺淺的裝飾性線刻手法,使得中間微突,并向眼角兩邊慢慢消失,顯得更加生動、有神。馬的鬃毛的處理也有很強的裝飾性,厚5.5厘米,長63厘米,整體往右偏,平均分為了七大搓,每一搓上都刻了4~5條裝飾性線刻,非常有秩序、有韻律。從馬鬃上可以看出,這雕刻的也許是一個正處在安靜狀態(tài)的馬。從正面看,馬的脖子顯得圓潤、粗壯、有力;側面看是身體寬度的1/2,使人產生一種馬鳴石破天驚的效果。在形體上馬脖子處應該是整體、渾圓、向外擴張的特點,但是它的擴張之處全都是以平面處理的。由于轉折之處以凹槽表現(xiàn),凹槽很淺,加以高點比較圓潤,所以整個脖子的體感在視覺上比較飽滿、圓潤,具有外張的特點。石馬身體上腿的結構以浮雕和線刻的手法來表現(xiàn),可以保持石馬身體的整體感,通過深淺不一的線刻和轉折點的圓潤飽滿產生強烈的體量感。前腿上部以陰刻的手法雕刻了一個紋飾,非常簡潔,好像翅膀,但又不是翅膀,當中還有個圓圈,在馬的后腿的兩側都有同樣的圖形,只是由于風化的太嚴重,已經看不清楚了。四條腿上是以浮雕線刻的形式表現(xiàn)肌腱的,這樣處理顯得腿部更加健美,這種線刻的處理手法是在象征結構的同時加強石刻的裝飾美感。
三、石馬造型的表現(xiàn)手法
石馬的造型以圓雕為主結合線刻及浮雕來表現(xiàn),以線為主,突出輪廓影像,強調方圓結合的厚重感,在方的造型藝術上尋求圓的變化,在沉穩(wěn)中求生動和韻律。這種以線刻、浮雕以及圓雕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使得石雕本身達到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完美的統(tǒng)一,以現(xiàn)實生活中活生生的馬的形象為“藍本”,加上豐富的想象力,運用浪漫主義的表現(xiàn)手法,塑造出富有生命力的石刻馬。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這便是現(xiàn)實主義與浪漫主義達到了高度的結合的一個典范作品。
在藝術步入當代的今天,石刻馬的造型藝術對于我們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是極為重要的,我們應該更好地從中吸收“養(yǎng)分”,而且充分地學習其內在的審美意識,借鑒其藝術表現(xiàn)形式及表現(xiàn)語言,拓寬我們的知識面,豐富我們作品的表現(xiàn)形式及表現(xiàn)語言,更好地繼承和發(fā)揚我們優(yōu)秀的民族傳統(tǒng)文化。
[參考文獻]
[1]薄松年. 中國美術史[M].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宗白華. 中國美學史論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3]彭吉象. 中國藝術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4]閻文儒. 中國雕塑藝術綱要[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王子云. 中國雕塑藝術史[M].長沙:岳麓書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