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簡牘保護研究中心,甘肅 蘭州 730000)
[摘要]20世紀出土的簡牘文獻中有關(guān)戊己校尉材料的公布,使我們對西漢在車師的屯田活動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利用相關(guān)簡文對戊己校尉的設立及其屬吏秩次作了考證。認為,戊己校尉的設置時間為元帝初元元年,戊校尉與己校尉早在元帝時已經(jīng)分設。戊己校尉的秩次為比二千石,戊己校尉的屬吏,部以及丞、史、司馬為六百石,候、司馬丞為比六百石,令史、書佐為二百石。
[關(guān)鍵詞]西域;戊己校尉;屯田;秩次
戊己校尉是西漢設在車師地區(qū)的屯田機構(gòu),它對維護西域穩(wěn)定、促進中西交流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由于史料記載簡略,學術(shù)界對戊己校尉的一些問題存在不同看法。20世紀,西北漢簡中有關(guān)戊己校尉材料的出土,引起了學術(shù)界的高度重視,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對戊己校尉的設立狀況及其屬吏秩次作了考論,以期對相關(guān)問題有更加明晰的認識。
一、戊己校尉的設立時間
戊己校尉設立的時間,史書記載頗有歧異?!稘h書·西域傳》車師條說:“是歲,元康四年也,其后置戊己校尉屯田,居車師故地。”《漢書·西域傳》總序說:“至元帝時,復置戊己校尉,屯田車師王庭?!薄稘h書·百官公卿表》說:“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前48)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本汀稘h書》的這些記載來看,令人生疑的是元帝初元元年所置的戊己校尉是“初置”還是“復置”,而《后漢書·西域傳》則說:“武帝時,西域內(nèi)屬,有三十六國。漢為置使者、校尉領(lǐng)護之。宣帝改曰都護。元帝又置戊己二校尉,屯田于車師前王庭。”“又置”也難以解釋。
從漢王朝奪取車師的經(jīng)過來看,宣帝地節(jié)三年(前67),侍郎鄭吉、校尉司馬熹攻下車師后,使吏卒300人別田車師。后匈奴屢爭車師,鄭吉又派渠犁田士1500人屯田車師。元康二年(前64),鄭吉請再增加田卒,但朝臣以為道遠煩費,因此屯田者從車師撤回渠犁。神爵二年(前60),匈奴日逐王先賢撣降漢,匈奴僮仆都尉罷,車師復為漢所有,此時屯田活動當已開始。元帝初元元年(前48),匈奴東蒲類王茲力支將人眾1700人降都護鄭吉,鄭吉分車師后王之西的烏訾貪離地以處之。因此,戊己校尉的“復置”,應是指屯田校尉的復置,而定名為戊己校尉,應該是史籍所載的元帝初元元年(前48)。劉光華先生在《漢代西北屯田研究》中說:“若就屯田而言,當為‘復置’,若就戊己校尉之設而言,當為‘置’,非‘復置’也?!雹龠@一論述較為中肯。
二、戊校與己校的分設
關(guān)于戊校與己較的分設問題,《漢書·元帝紀》顏師古注已有說明:
戊己校尉者,鎮(zhèn)安西域,無常治處,亦猶甲乙等各有方位,而戊與己四季寄王,故以名官也。時有戊校尉,又有己校尉。一說,戊己位在中央,今所置校尉處三十六國之中,故曰戊己也。②
清代著名學者徐松在《漢書西域傳補注》中對這一問題作了考證:
《百官公卿表》:“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薄逗髸饔騻餍颉罚骸霸壑梦?、己二校尉?!睋?jù)《傳序》言校尉有二人,據(jù)《表》言校尉似只一人。偏檢前書,如徐普、刁護、郭欽皆稱戊己,無言戊校尉、己校尉者,獨《烏孫傳》有己校。吳氏仁杰謂特兵有戊校、己校之分,尉則兼戊己為稱。吳氏又言,兩都設官之職不同,先漢有戊校、己校兵,而尉之官稱則兼戊己。后漢有戊己校尉、戊校尉、己校尉,各以校兵為名,顏于表下注云有戊校尉、己校尉,亦誤。③
由此可見,徐松和吳仁杰均認為西漢雖然有戊校、己校的稱謂,但沒有戊校尉、己校尉的官職,因此不存在戊、己校尉分設之說。東漢有戊校尉、己校尉的名稱,是因為東漢與西漢的制度不同。
20世紀30年代,黃文弼所獲羅布淖爾漢簡,其中有左右部的記載,黃文弼考釋,指出了戊己校尉分為戊校、己校兩部的事實。④候燦先生又據(jù)史籍及羅布淖爾漢簡,認為從地節(jié)二年(前68)到元康二年(前64)的五年間,是戊己校尉設立的基礎期或設立前期。從元康四年(前62)到元帝建昭三年(前36)為第二期,戊己校尉初置又“復置”。從成帝建始三年(前30)至河平四年(前25)為第三期,戊校與己校分別設置。從成帝陽朔四年(前21)至王莽天鳳三年(16)為第四期,戊校與己校合一。⑤這種分法的主要依據(jù)是:其一,《漢書·西域傳》烏孫條記載:“漢徙己校屯姑墨”,這是廉褒任都護期間的事,廉褒任都護應在建始三年至五年(前30~前28)。其二,1930年,黃文弼所獲羅布淖爾木簡中有“河平四年十一月庚戌辛酉,別守居盧訾倉車師戊?!钡挠涊d。這說明隨著出土材料的增加,人們對戊己校尉的認識也在不斷深入。
20世紀90年代出土的懸泉漢簡中一些有關(guān)戊校尉、己校尉的簡牘,充分證明西漢時戊校尉與己校尉并存的事實,以下面一簡最為典型。
簡1:永光五年五月甲辰朔己巳,將田車師己校尉長樂兼行戊校尉事,右部司馬丞行……(A)
掾,史意。(B)(《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一五六,Ⅱ0215②:21)⑥
此簡充分證明,戊校尉、己校尉是并存而設的,徐松、吳仁杰觀點有誤。并且,戊己校尉分設的時間也要早于成帝建始三年(前30),因為元帝永光五年(前39)的簡文中就已經(jīng)有了戊校尉、己校尉之稱。綜合來看,倒是顏師古“時有戊校尉,又有己校尉”的說法比校正確。
三、戊己校尉的秩次
根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載,學界對戊己校尉的秩次有比六百石和比二千石的不同看法。如徐松⑦、安作璋⑧、張維華⑨等認為是比六百石,薛宗正先生認為“西漢初置之戊己校尉原本秩六百石,至東漢已升至二千石”。⑩黃文弼11、余太山12)等先生認為是比二千石,筆者贊同比二千石的說法。下面結(jié)合《漢書·百官公卿表》對校尉一職的敘述談談自己的認識。
自司隸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護加官,宣帝地節(jié)二年初置,以騎都尉、諫大夫使護西域三十六國,有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丞一人,司馬、候、千人各二人。戊己校尉,元帝初元元年置,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秩比六百石。13
依筆者意,上文最后所說的秩比六百石應是指“候五人”,而非戊己校尉。因為在居延漢簡等簡文中,清晰地反映了候的秩次為比六百石,因此戊己校尉的秩次不可能也是比六百石。就校尉一職來看,“自司隸校尉至虎賁校尉,秩皆二千石”,西域都護、西域副校尉,秩比二千石。依此而論,則戊己校尉也應是比二千石。
再從《漢書·百官公卿表》的記述順序來看,其敘述的先后是以秩級的高低為序,在校尉職前,作者先列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太師、太傅、太保及諸將軍,后列有“自太常至執(zhí)金吾,秩皆中二千石,丞皆千石”。下為“自太子太傅至右扶風,秩皆二千石,丞六百石”。在校尉職之后,列有“奉車都尉掌御乘輿車,駙馬都尉掌駙馬,皆武帝初置,秩比二千石”。那么,依此先后順序,戊己校尉的也應是比二千石,而非比六百石。
四、戊己校尉屬吏秩次
依《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戊己校尉的屬吏有“丞、司馬各一人,候五人”。但是相關(guān)史料和出土簡牘文獻反映出戊己校尉的屬吏還有部、司馬、史、司馬丞、令史等屬吏的存在。王素先生《高昌戊己校尉的組織——高昌戊己校尉研究系列之二》對戊己校尉的吏員做了細致考證,取得了重要成果。14筆者結(jié)合相關(guān)文獻,對戊己校尉屬吏的秩次做以考論,以求教于學界。
部。部是漢代軍事編制單位之一?!逗鬂h書·百官志一》將軍條說:“其領(lǐng)軍皆有部曲。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軍司馬一人,比千石。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曲下有屯,屯長一人,比二百石。其不置校尉部,但軍司馬一人。又有軍假司馬、假候,皆為副貳。其別營領(lǐng)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門有門侯。其余將軍,置以征伐,無員職,亦有部曲、司馬、軍候以領(lǐng)兵?!?5此處所指部有二說,其一為“大將軍營五部,部校尉一人,比二千石”,其二為“其別營領(lǐng)屬為別部司馬,其兵多少各隨時宜”,這樣“部”就有部校尉和部司馬之說。
1978年的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155號漢墓出土木簡中有一些關(guān)于部的簡文,如 “右部后曲”、“右部前曲”、“鼓音左部前曲左”、“左右部后曲步而”等,16從這些簡文來看,上孫家寨漢簡中的部可分為左、右部,部下有曲,符合《后漢書·百官志一》的記載。
關(guān)于戊己校尉存在部的問題,羅布淖爾簡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黃文弼將所獲簡文中的“左部”及“左右部”解釋為戊、己二校尉:“據(jù)此,是戊己原為兩部,戊部據(jù)車師前部,在烏壘之左,己部據(jù)龜茲城南,在烏壘之右。設此論不誤,則簡文之左、右二部,亦即《后漢書》之戊己二校也。言其名位,稱戊己,論其守地,稱左右。”17在懸泉漢簡中,有關(guān)戊己校尉分部的簡文則更多,典型者如以下二簡:
簡2:戊校右部后曲士皆后□(《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一八一,Ⅱ0216②:547)
簡3:己校左部中曲候令史黃賞,以私財買馬一匹,騩駁(駁),牡。(《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一八二,Ⅱ0215①:16)
結(jié)合上文簡1來看,部應是戊己校尉的下屬機構(gòu)之一?!抖鼗蛻胰獫h簡釋粹》作者據(jù)此推論“戊校、己校皆有左、右部”。18)因此懸泉漢簡所反映的戊己校尉的部的情況與上孫家寨漢簡一樣,也是僅分為左、右部,與《后漢志》大將軍營五部之說不同。關(guān)于部的秩級,參考居延漢簡的情況,應該是六百石。19
丞?!稘h書·百官公卿表》說戊己校尉有丞一人。比二千石之丞,一般為六百石。居延漢簡中的都尉丞為六百石,則戊己校尉之丞,亦為六百石。
司馬?!稘h書·百官公卿表》說戊己校尉有司馬一人。司馬為主兵之職,依《漢書》之戊己校尉“丞、司馬各一人”的敘述來看,司馬的秩次應與丞相同,也應是六百石。
史。戊己校尉有史一職,見于《漢書·西域傳》:“時戊己校尉刀護病,遣史陳良屯桓且谷備匈奴寇。史終帶取糧食。”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說:“劉昭《百官志》戊己校尉有丞無史,據(jù)此傳是有史二人。案漢制,護烏桓校尉有擁節(jié)長史二人,護羌校尉有擁節(jié)長史一人。此戊己校尉不言長史者,護烏桓、護羌二校尉秩皆比二千石,其屬得置六百石之長史。西域官唯都護與副校尉為比二千石,戊己校尉以六百石之屬職,同于長史,故后書即稱戊己校尉為長史,則此二史者或戊己之副,非其屬官也?!?0徐松的推論是基于戊己校尉為六百石的基礎之上,而我們認為戊己校尉為比二千石,則此史應同于護烏桓校尉、護羌校尉之史,同為六百石,也是戊己校尉的重要屬吏。懸泉漢簡中有戊己校尉史的記載。
簡4:出麥四斗,以食戊校莫府史張卿所乘廣至馬一匹,再食,食二斗,都吏石卿監(jiān)。(《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一八〇,Ⅱ0216②:359)
此莫(幕)府史可能就同于前面所說的史。陳良、終帶本為幕府史,因為戊己校尉刀護有病,所以派史陳良屯桓且谷以備匈奴,史終帶取糧食以做準備。史平時在幕府,在特殊情況下也可帶兵作戰(zhàn)。
候,亦稱曲候,《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說,戊己校尉“候五人,秩比六百石”。《漢書·西域傳》也有戊己校尉“右曲候任商領(lǐng)諸壘”的記載。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劉昭《百官志》大將軍營五部,部下有曲,曲有軍候一人,比六百石。其余將軍亦有部曲,右曲候,右部之曲候?!?1懸泉漢簡也有關(guān)于曲候的記載。
簡5:建始五年……□田車師左部中曲候令史禮調(diào)罷將……候行丞……□□為駕詣北軍,為駕一封軺傳,有請。當……□史。(A)
敦煌太守府史。(B)(《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一六九,Ⅱ0214②:137)
《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作者考釋說:“部曲為漢代軍隊之編制。檢之西北漢簡,曲有前曲、后曲、左曲、右曲、中曲之分,曲有軍候,正合戊、己校尉‘候五人’之說。”22居延漢簡有候一職,亦稱鄣候,秩比六百石,則戊己校尉之候也為比六百石。
司馬丞?!稘h書·西域傳》有戊己校尉“司馬丞韓玄領(lǐng)諸壁”的記載。徐松《漢書西域傳補注》:“戊己校尉屬有丞一人,司馬一人,候五人。此言司馬丞,或丞兼司馬也?!?3懸泉漢簡也有戊己校尉司馬丞的記載:
簡6:車師戊校司馬丞。(《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一七六,Ⅰ0109S:73)
除了戊己校尉有司馬丞之外,懸泉漢簡還有常羅侯軍司馬丞的記載。
簡7:出雞十只(雙)一枚,以過長羅侯軍長史二人、軍候丞八人、司馬丞二人、凡十二人。其九人再食,三人一食。(《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二一三,Ⅰ0112③:68)
此簡中司馬丞與軍候丞并列,可見徐松兼職之說不可取。由于司馬之職有高低之別,筆者認為,戊己校尉之司馬為六百石,則司馬丞為比六百石,因此《漢書·西域傳》將司馬丞韓宣事與右曲候任商并列敘述。
令史。又叫候令史,軍候之令史。《后漢志·百官一》太尉條:“令史及御屬二十三人。本注曰:《漢舊注》公令史百石,自中興以后,注不說石數(shù)。御屬主為公御。閣下令史主閣下威儀事。記室令史主上章表報書記。門令史主府門。其余令史,各典曹文書?!?4《后漢志·百官三》尚書條:“一曹有六人,主作文書起草。令史十八人,二百石?!?5《后漢志·百官三》:“蘭臺令史,六百石。本注曰:掌奏及印工文書?!?6綜上來看,漢代令史的秩級隨所屬之吏有高有低,有一百石、二百石、六百石等不同記載。在居延漢簡中,又有候官令史、司馬令史、庫令史、屬令史、斗食令史、卒曹令史、主官令史、置令史、驛令史等不同稱謂,其秩級也不統(tǒng)一。懸泉漢簡有關(guān)戊己校尉令史的簡文,除了前述簡3“己校左部中曲候令史黃裳”、簡5“田車師左部中曲候令史禮調(diào)”的記載外,還有下簡:
簡8:車師己校候令史敞、相、宗、禹、福、置詣田所,為駕一封軺傳,駕六乘傳百八十八。(《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一八六,Ⅱ0215③:11)
筆者認為,上面所載戊己校尉之候令史應與居延漢簡中的候令史同秩,為二百石之吏。
書佐。西北漢簡中常見的文書吏,在文書簽署中常與令史常并稱,秩級相同,也應為二百石之吏。
簡9:車師己校尉書佐褒
為駕一封軺傳駕□□(Ⅱ90DXT0216②:405)27
此簡中的書佐也乘一封軺傳,與上二簡中的令史規(guī)格相同。
以上為目前所知有關(guān)戊己校尉屬吏的秩次考證。筆者認為,戊己校尉秩比二千石,其下屬之部以及丞、史、司馬秩六百石,候、司馬丞比六百石,令史、書佐二百石。當然,戊己校尉的屬吏當遠不止以上所述,而有些文獻記載與上述考證也還有不太契合之處,筆者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以及新材料的不斷出土,上面的看法將會得到進一步的修正。
[注釋]
[1]劉光華:《漢代西北屯田研究》,蘭州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頁。
[2][13] 班固:《漢書》,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95頁、第738頁。
[3][7][20][21][23]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第1607頁、第 1642頁、第1642頁、第1642頁、1642頁。
[4][11][17]黃文弼:《黃文弼歷史考古論集》,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第379頁、 第381頁、第379頁、
[5]侯燦:《漢晉時期的西域戊己校尉》,《西北史地》,1983年第3期。
[6][18][22]胡平生、張德芳:《敦煌懸泉漢簡釋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頁、第127頁。
[8]安作璋:《兩漢與西域關(guān)系史》,齊魯書社1979年版,第45頁。
[9]張維華:《漢史論集》,齊魯書社1980年版,第253頁。
[10]薛宗正:《絲綢之路北庭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0頁。
[12]余太山:《兩漢魏晉南北朝與西域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258~270頁。
[14]王素:《高昌戊己校尉的設置——高昌戊己校尉系列研究之一》,《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
[15][24][25][26]司馬彪:《后漢書志》,中華書局1965年版,第3564頁、第3559頁、第3597頁、第3600頁。
[16]李均明、何雙全:《散見簡牘合輯》,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
[19]陳夢家:《漢簡綴述》,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145頁。
[27]張德芳:《懸泉漢簡中的“傳信簡”考述》,《出土文獻研究》第七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