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博物館,甘肅 蘭州730050)
[摘要]“甘肅古生物化石展”是目前甘肅省博物館三大基本陳列之一,曾榮獲2007年度全國“十大” 陳列精品。本文通過回顧該陳列的前后歷史進行,重點對推出陳列的目的與意義,起初選題、內容,陳列特色、特點,以及產(chǎn)生的社會效益等多方面進行詳細介紹,使受眾通過這些背景資料的了解,加深對該陳列的理解。
[關鍵詞]甘肅古生物化石展;甘肅省博物館;文物陳列
甘肅省博物館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綜合性地志博物館,館藏自然標本、歷史文物、近現(xiàn)代文物8萬余件。其中古生物化石標本、新石器時代彩陶、漢代簡牘和佛教藝術品等是館藏主要特色。2000年,甘肅省博物館開始展覽大樓改造。2003年,著手籌備新館的基本陳列。從甘肅地方特色與館藏文物、標本特點出發(fā),精心遴選陳列主題,策劃設計新館的基本陳列。經(jīng)過反復調研、論證,并且根據(jù)甘肅的經(jīng)濟條件,在新館落成之際推出“甘肅彩陶展”、“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和“甘肅古生物化石展”三個基本陳列。2006年12月26日,甘肅省博物館新館建成,三個基本陳列正式向社會開放。“甘肅古生物化石展”陳列展出至今已五年,現(xiàn)將展覽做一回顧。
一、陳列選題的產(chǎn)生過程
甘肅省位于蒙新高原、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匯區(qū),獨特的地理位置、多變的氣候區(qū)劃,揭示出其地質歷史時期的多變、復雜環(huán)境,古生物化石就是這些地質環(huán)境變化的見證。甘肅在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化石極其豐富,埋藏量大,種類繁多,尤其在新生代第三紀這一時期臨夏盆地發(fā)現(xiàn)的脊椎動物化石的種類和數(shù)量,與內蒙古通古爾和山西保德并列中國之最。數(shù)十年來,在全省范圍內發(fā)現(xiàn)了豐富的、門類龐雜的化石,這些標本在全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曾先后出土了亞洲最大的恐龍——馬門溪龍,當今世界保存最完整的黃河劍齒象(即黃河古象),完整的古鱷魚化石,還有許多現(xiàn)已滅絕了的遠古珍稀罕見的古動物,如魚類、鏟齒象、劍齒虎、巨犀、古長頸鹿、大唇犀、庫班豬、巨鬣狗等。它們對普及科學知識,認識甘肅史前生物與環(huán)境、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甘肅省博物館舉辦的這個展覽就是讓觀眾走進神奇的化石世界,了解其中妙趣橫生的知識和故事。
首先,甘肅境內生命現(xiàn)象的存在發(fā)展歷史已經(jīng)有20億年之久。在這漫長的歲月里,山河變遷、氣候環(huán)境變化使得生命在生存發(fā)展中經(jīng)歷了物競天擇的演化,形成了今天自然界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樣性,古生物化石就是這種變化的見證。甘肅獨特的地理位置、多變的氣候,形成其地質歷史時期的滄海巨變和形態(tài)各異的生物。因此,古生物化石埋藏非常豐富。有多個全國乃至世界之最,如舉世聞名的黃河古象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劍齒象;臨夏地區(qū)發(fā)現(xiàn)的三趾馬化石動物群是歐亞大陸晚新生代哺乳動物化石最豐富的地點;巨齒蘭州龍為世界上最大牙齒的植食性恐龍;玉門甘肅鳥是我國發(fā)現(xiàn)最早的中生代鳥類化石;1922年,法國傳教士桑志華等在慶陽地區(qū)采集了大量脊椎動物化石,這是我國第一個可稱之為動物化石群的地點……
其次,甘肅省博物館是綜合性地志博物館,其前身“甘肅科學教育館”即是一座以研究自然科學為主的、為科普服務的科教館。經(jīng)過幾代人的辛勤努力,收藏有各類古生物化石標本達數(shù)千件,一級化石標本就有400余件,大型動物化石復原骨架10余件,豐富的館藏為陳列展覽提供了扎實的基礎。
甘肅的史前時代自然環(huán)境經(jīng)歷了從古海洋到古大陸,從原始的巨木森林再到稀樹草原的演化過程,并非是今天的滿目黃土、荒漠戈壁?!案拭C古生物化石”展覽對史前自然環(huán)境進行復原,將標本與景觀相結合,為的是讓觀眾了解甘肅遠古時期的地質地貌和自然景觀,喚起人們對家園自然生態(tài)及環(huán)保主題的認識。
二、陳列主題及內容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分地球演化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黃河古象廳四部分,展覽面積1900平方米,展出標本660余件,其中大中型古動物化石骨架6具。通過這些標本的展出,同時輔以寒武紀海底世界幻象、恐龍拼圖游戲、和恐龍賽跑、機械恐龍等寓教于樂的互動項目,展示了甘肅出土的遠古珍稀罕見的古生物化石標本,全面介紹了從20億年前甘肅境內出現(xiàn)生命現(xiàn)象到武山人頭骨發(fā)現(xiàn)的漫長生物進化歷程,帶領觀眾去探索遠古生物進化的奧秘。
其中,海洋廳直觀地將古生代海底植物世界進行再現(xiàn)。依靠化石提供的關于生命體的資料進行復原。如將三葉蟲、奇蝦等生物以真實的生活場景復原,使人猶如進入史前的海底世界??铸垙d塑造了馬門溪龍、翼龍、劍龍的復原形象,將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與之相適應的古植物環(huán)境再現(xiàn)給觀眾,營造出龍與龍之間的呼應關系,使人置身于一個巨大的古生物世界動物群中。黃河古象廳復原了黃河古象及其生活環(huán)境,復原古人類獵獲猛犸象的場面。真實地再現(xiàn)了古生物時代甘肅地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及早期人類的生存環(huán)境。
根據(jù)設計的主題思想,陳列展覽分為兩個大區(qū),五個展廳。一個展區(qū)是舉辦的陳列展覽,包括四個展廳:地球廳、海洋動物廳、恐龍廳(一廳和二廳)、黃河古象廳;另一個展區(qū)是觀眾參與的互動區(qū),即活動廳。這樣的設置,一方面嚴格遵照地質歷史時期生命演變的歷程布置陳列展覽;另一方面把互動項目集中在一個展廳,內容和形式設計都有別于主展廳,完全是為了方便觀眾的參與,特別是針對青少年特點設置了互動項目。如機械恐龍、恐龍下蛋、恐龍拼圖、與恐龍賽跑、與恐龍比體重、與恐龍合影等。由于該廳是觀眾活動區(qū)域,因此除了安放活動項目外,再沒有過多占用空間,便于觀眾參與和疏散,避免擁擠。
三、陳列風格及特色
博物館作為一座尋求科學知識、探索未知世界的殿堂,應當將弘揚科學知識擺在第一位?!案拭C古生物化石”展覽采用主題單元陳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甘肅省博物館館藏優(yōu)勢突出展覽主題。一個陳列能不能被觀眾接受,為大眾喜聞樂見,關鍵是要看它的藝術形象是否鮮明,形式是否生動活潑,是否具有藝術感染力,并且能夠啟發(fā)觀眾的思維與聯(lián)想?!案拭C古生物化石展”是一個科普性質的陳列,主要追求一種活潑、多變的風格,講究不同內容、空間的轉換與變化。在色彩運用上,首選了綠色作為銜接元素,再輔以不同單元的藍、黃、赭石等色彩相配。在造型上,把展柜融于場景,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幾乎看不到真正意義上的展柜,印象更深的是碩大的骨架、嶙峋的摩崖、神秘的半景畫。通過陳列展示保存在巖層中各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古生物標本,如古生代的三葉蟲、中生代的恐龍化石、新生代的鏟齒象、劍齒虎等,概括地揭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上生物漫長的演化史,旨在幫助大家了解過去,啟悟現(xiàn)在,探索未來。加之充實的輔助展品和展示手段,在統(tǒng)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保持統(tǒng)一,力求啟發(fā)觀眾,給觀眾一種科學的啟迪。在整個陳列中通過聲、光、電等現(xiàn)代高科技手段以及新穎的藝術形式,使觀眾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全方位地感受展覽的主題——生命歷程。這根主線貫穿整個陳列,同時突出甘肅古生物化石的地域特色,重點表現(xiàn)新生代時期即黃河古象廳的展覽內容,其次是恐龍廳,通過把種類繁多的化石標本采用各種展示手法,介紹它們的特征和特點,以及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地位,進而達到宣傳科學、普及科學知識的目的。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覽與過去博物館舉辦的陳列都不同,美、新、奇是這個展覽的成功標志。一個好的科普展覽要有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視性。不僅有時尚的內容涉及和形式設計,還有科學和藝術完美的結合;既有寓教于樂的陳列形式,又能讓觀眾在觀賞和娛樂中潛移默化地了解科學知識?!陡拭C古生物化石》展覽正具備了這些條件,因而它是甘肅省博物館一個非常出色的、系統(tǒng)了解古生物化石知識的展覽?!案拭C古生物化石展”陳列的目標觀眾群是中小學生,針對他們好奇心強、愛動手的特點,我們較多地使用多媒體技術。在每個廳的開始部分,我們都安裝有多媒體觸摸屏,介紹這一部分的重要內容和相關知識。
四、陳列效應
“甘肅古生物化石展”是甘肅省內舉辦的最大規(guī)模的專題展覽,而且是甘肅省博物館建館50年來首次以古生物化石為題材的大型基本陳列。這是國內除了專業(yè)博物館以外最大的古生物化石陳列。2007年5月,“甘肅古生物化石展”與“甘肅絲綢之路文明展”、“甘肅彩陶展”三個基本陳列,獲得由國家文物局頒發(fā)的第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甘肅古生物化石”陳列展覽,是所有獲獎項目中惟一一個以自然科學為題材的陳列展覽。
“甘肅古生物化石”陳列面向社會開放后,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每天都有大量觀眾前來參觀。還有來自美國、日本、韓國的游客。人們對博物館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興奮之情溢于言表。展覽內容豐富,觀賞性強,充分展現(xiàn)了甘肅省的自然科學和歷史文化。開館后,參觀觀眾絡繹不絕。免費開放后,觀眾參觀量由過去的每天五六百人迅速增加至二三千人,在旅游旺季,最多達到近6000人。通過參觀大家對展覽給予了高度評價,展覽不但具有鮮明的本土地域特色,同時還充分運用了新穎的陳列展示技術,從而增強了展覽的可視性和感染力?!案拭C古生物化石展”為弘揚甘肅歷史文化、普及科普知識、發(fā)揮博物館的教育職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