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師范大學 歷史與民族學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54)
[摘要]新疆是一個多宗教地區(qū), 歷史上多種宗教在這里傳播、演化,宗教與新疆社會發(fā)展關系密切。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的宗教政策有其特殊性,與其他地區(qū)的宗教政策有差異,對當今新疆的宗教政策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楊增新;新疆;宗教政策
民國初年,伊斯蘭教是新疆的主要宗教,其信徒遍布全疆。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1912~1928),鑒于新疆的特殊情況,在新疆宗教問題上采取謹慎態(tài)度。推行“撫綏”與“限制”相輔相成的策略,以“撫綏”為主,輔以牽制和鎮(zhèn)壓措施,是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的主要宗教政策。
一、楊增新對新疆宗教的“扶綏”政策
“扶綏”是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實施宗教政策的核心部分。楊增新認為,要使新疆信仰伊斯蘭教的民眾安于統(tǒng)治,關鍵在于能否“以服其心紓其力”,①具體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一) 認定對新疆伊斯蘭教只能實行“扶綏”,慎用“壓制”
楊增新認為,新疆西連中亞,信仰相同,關系密切,如果采取壓制措施,可能引起國際性的連鎖反響。他說這種“地理、人種、宗教上之連帶關系,從開放主義入手,其禍尚遲而緩;從壓制之一入手,其禍更速而烈”。②在電示葉城縣知事時宣稱:“惟望對于纏民加以扶綏,不使生心外向,急則治標之法在此,緩則治本之法亦在此?!雹蹢钤鲂抡J為,如果“欲以兵力壓制纏回(泛指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等民族),吾恐壓力愈重,其反抗力亦愈大矣”,況且“新疆漢人不過百分之一,如不取得九十九分蒙、哈、回纏之人心,而欲以一分之漢人壓制九十九之民族,我知其必敗也”,“萬一該回族(泛指維吾爾等民族)被人煽動,不獨非新疆之文武所能維持,亦斷非今日四分五裂之政府(指北洋軍閥政府)所能維持?!雹芤虼耍缢Q,“用新疆之人,以守新疆,此增新素來辦事宗旨”,
本文為2012年度新疆師范大學民族學博士點、重點學科研究生(本科生)創(chuàng)新項目《清至民國新疆宗教政策研究》項目,項目編號:XJSDMZ-Y001。
“欲求新疆久安長治,不外利用新疆各種族之人,以保新疆,實為完全之策”。⑤
(二) 強度政教分離,盡量減少以行政手段干預純宗教事務
從民國四年(1915)開始,楊增新連續(xù)頒發(fā)嚴禁“驗放阿洪”和“派充阿洪”的通令,主張“阿洪公舉”,企圖以此杜絕官吏的腐敗之風,防止地方官因“驗放阿洪”受賄而引起教爭。楊增新說:“回民、纏民本同一教,回民之阿洪隨不敢顯分門戶,而其真實內容亦未必毫無界限,故以此寺之阿洪為彼寺之阿洪,其間即不免爭執(zhí),若使由官驗放,則此寺之人,可以不惜重金賄買充彼寺阿洪,以擴充其教中之勢力,有不服其教者,即可借官力加以壓制。此中流弊極多,小則構成訟端,大則釀成軍務,前清時回族爭教之禍,歷歷可指?!雹尥瑫r,“由官驗阿洪”,難以辨別阿訇好壞,只有“百姓公舉”,才能推選出“品望素孚”之阿訇,為教民所“尊信”和“心服”。但楊增新在阿訇的任免問題上,極力主張“慎擇阿洪”,以防“教爭”和“回教之亂”。所以,讓穆斯林“自行公舉”阿訇,并不是沒有條件的,而是以不“擅傳邪教,謀為不軌”為前提,應“由民間自行延請”,不應當使用行政手段干預阿訇的任免。⑦
(三) 對上層宗教人士的積極籠絡
楊增新認識到上層宗教人士在信教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伊斯蘭教中的阿訇,他說:“蓋教民之尊信阿洪,較子弟之尊信父母,百姓之尊信長官,尤有過之?!雹唷皩τ诎⒑椋渥鹦乓沧詈V,而服從之也最誠”?!安槔p民篤信宗教,尊重阿洪,為牢不可破之習慣,其愚處在此,其好處亦在此。假使纏回不信宗教,不敬阿洪,便不免無所忌憚,非專恃法官所能維持?!雹岙敃r,哈密、吐魯番、庫車、拜城、烏什、和闐等地的維吾爾族王公貴族以及蒙古族中的王公喇嘛,都是他所要籠絡的對象。這些封建王公貴族獨攬當?shù)卣檀髾?,影響力大。民國初年,哈密王仍然在哈密實行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楊增新保留了哈密王沙木胡索特在哈密的各種特權,而且協(xié)助哈密王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并給予優(yōu)厚的物質待遇。哈密王于1915年進京覲見袁世凱時,楊增新即為他解決了川資和進京費用。伊犁、塔爾巴哈臺、阿勒泰蒙古各族的呼圖克圖進京,也給予川資、車價。⑩要求阿訇“開導”穆斯林“勿受外人愚弄”,對所謂“存不善之心,或為不軌之事”,指名呈報地方官,從嚴查辦,“以遏亂萌”。通過對各民族宗教上層人士的籠絡,換取支持,又通過他們進一步影響廣大信教民眾。
(四) 創(chuàng)建“新疆回隊”,對各族穆斯林實行分化牽制
建立新疆“回隊”是楊增新推行其“扶綏”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新疆“回隊”組建于1913年,由回、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的穆斯林組成共15個營。楊增新指出:“新疆種類龐雜,非有回隊,不足以互相牽制。”11“招練回兵,可以羈縻回民,即可以纏民,回纏悉就范圍,少數(shù)之游民,亦遽然不敢蠢動?!?2又說:“倘回纏不樂為增新用,或增新不能利用回纏,便不足于新疆?!?3楊增新充分發(fā)揮了“新疆回隊”的作用,依靠“新疆回隊”穩(wěn)定統(tǒng)治秩序和鞏固政權。民國初年(1921),新疆陸軍營長蔡樂善等人,趁袁大化“提職東歸”之機,于6月5日率領一營馬隊在迪化發(fā)動兵變。在這一關鍵時刻,楊增新立即動用了“新疆回隊”,與迪化城內相配合,很快平息這次兵變,使省城“使得相安無事”。14二、楊增新對新疆宗教活動采取的限制和防范
楊增新對新疆宗教上層進行“扶綏”、“牽制”的同時,采取各種措施限制和防范不利于統(tǒng)治的活動。
(一)只準教民在清真寺里禮拜,不準“私立道堂”和“在家聚徒念經(jīng)”
民國初年,伊斯蘭蘇菲派在南疆異?;钴S,遍設“私立道堂”,“聚徒念經(jīng)”。楊增新認為:“回纏阿洪為傳教之人,禮拜寺為念經(jīng)之地,所教之經(jīng),以謨罕默德天經(jīng)為正宗,自昔至今,由來已久,人民亦各相安,從未有私開道堂秘密傳經(jīng)之事。”15“各屬城鄉(xiāng)禮拜寺甚多,回纏人民自應入寺禮拜誦經(jīng),何得格外復立道堂?即考之回教經(jīng)典,亦無此項名目,誠恐多人群聚道堂,不無奸民溷之,引誘愚民,致生事故?!?6各地“私設道堂”,“沓來紛至,良莠不齊,日久弊生,難保不無匪徒混入其中,潛謀不軌”。17于是指令各縣知事,對于“前經(jīng)查封之道堂,是屬個人私產(chǎn),抑系斂錢公建。如系公建之產(chǎn),即由各該屬禮拜寺經(jīng)手,將該道堂地基房屋公同作價出售,所得價銀,即歸該處禮拜寺公用;如系個人私產(chǎn),或出賣或改作他用,均聽業(yè)主之便”。18直接諭令各寺阿訇“曉勸回民,遵奉天經(jīng),各安本分”。19
(二)嚴禁“另立教派”和“私立門戶”
據(jù)余振貴研究,楊增新不準阿訇、毛拉跨地區(qū)傳經(jīng)布道,更不準甘肅等阿訇來新疆傳教,以防止藉傳教之名,“暗傳新教”,“致起教爭”,造成地方“不靖”,導致穆斯林起來反抗。他還嚴禁私聘外國人到新疆充當阿訇和“教習”。為了防止“另立教派”、“私立門戶”,楊增新一方面對已經(jīng)傳入新疆的伊斯蘭教派門宦以及進疆的關內其他回族擁有的鄉(xiāng)幫性寺坊,均采取官方承認的靈活立場。另一方面規(guī)定除新疆原有的禮拜寺外,一概不準建新寺。20楊增新認為:“若使可立門戶,自人祖阿丹傳教以來到謨罕默特之世,總計圣人已有二十萬人之多,豈可即立十二萬之門戶乎?自謨罕默特逝世以至于今,各國回教之名賢不知凡幾,可豈能立教數(shù)百之門戶乎?各懷私心,各存臆見,彼此競爭,必致淆亂!清真獨一之教何復有清真獨一之可名乎?”21其實,楊增新嚴禁“另立教派”和“私立門戶”就是害怕有人“各立門戶,暗傳邪教”,圖謀不軌,“致啟教爭”,進而釀成禍端,影響社會穩(wěn)定,、政權鞏固。
(三)對泛伊斯蘭主義的防范遏制
李進新教授認為:“楊增新對泛伊斯蘭主義在新疆的傳播,保持了警惕,并采取措施嚴加防范,他把泛伊斯蘭主義稱為‘大一回教主義’,稱‘查亞歐各回教國擬組織一回教大同盟國,并集合一大回教會’,‘各回教國發(fā)生大一回教問題,別有用意,其目的不專著重新疆,其影響未嘗不及于新疆’。1918年,英國駐喀什領事在新疆散發(fā)《默加總督宣言》,其內容又鼓動‘脫離異族(統(tǒng))治,不受外人干涉,完全獨立,謹守回教信條,并欲東西各國回教同軌共轍’等煽惑之詞。因此,他密令各地官員查封這個‘宣言’,不得宣布。在防范措施上,除了嚴禁外籍人在新疆未經(jīng)允許四班學校,充當教習和非法到各地清真寺誦經(jīng)傳經(jīng),禁止他們私下與新疆穆斯林往來等以外,嚴加限制新疆穆斯林到麥加朝覲?!?2民國十三年(1924)九月,楊增新警告中國官吏,如果不“改良政治”,不放棄“昔日魚肉百姓之政策”,“大一回教主義”思潮就有可能蔓延到新疆。民國十年(1921)三月一日,楊增新在復電北京政府電示時說:“今土耳其教士來新以勸導回民消弭回教大同盟國為名,竊恐煽惑回纏為實,若準其擅入中國回民禮拜寺演說宣傳,并準新疆回纏與該教士直接往來聽講,流弊無窮。此端一開。必至將新疆十余年來之省令作為無效,以后遇有外國回教傳教之人入境煽惑,便至無法維持。所有該土耳其教士約翰沙馬赴新疆勸導回民消弭建設回教大同盟國一節(jié),增新不敢贊成。至于新疆,回纏并無建設回教大同盟國之事,即由新疆官紳直接勸導,并負完全責任,不宜使土耳其教士以勸導回纏為名,暗中勾結,致滋隱患,并請阻止該教士不必來新。” 由于楊增新防范極嚴,“十年以來均系如此辦理,故歐亞戰(zhàn)(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發(fā)生期間內,新疆回族雖與土耳其同種同教,毫無受其影響”。23
三、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的宗教政策對當今的啟示
新疆“連蒙跨藏,不特為我國西北之屏障,且為亞洲之中原,而又系歐亞交通之道也”。24新疆社會的穩(wěn)定,對全國乃至國際政治影響甚大?!靶陆诮檀髣e之有四教:曰回、曰佛、曰道、曰耶”,而四教中“惟回教之勢力甚盛,幾彌漫全疆”,且“民族與宗教乃為新疆最嚴重而最不易解決的問題。”2520世紀以來,各帝國主義無不利用民族宗教關系與地方封建勢力相勾結,企圖把新疆從中國分裂出去。新疆“ 孤懸邊陲”,財政拮據(jù),民族宗教情況復雜,邊境糾紛迭起。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未因民族宗教問題發(fā)生大的動亂,以致影響到內地的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說,他的民族宗教政策是成功的。正如張大軍所講,楊增新“恩威兼施,順應各民族的生活習慣與宗教信仰,任其自由發(fā)展,只要不違法犯禁,政府絕不干涉居民的行動。同時對各民族處以一律平等的地位,使?jié)h族人民沒有優(yōu)越感,其他民族也不會自卑,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各安生業(yè),互濟有無, 就這樣將新疆平安地渡過了十七年之久”。26因此,在制定和實施宗教政策的過程中,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把握好不同時期宗教問題的特點和規(guī)律。楊增新并沒能全面了解廣大信教群眾的真實需求,導致其宗教政策在實施中沒能取得理想效果。如民國初年(1921),楊增新雖然也依照民國刑律判處新疆的民刑案件,但他以新疆“特殊”為由,公開宣稱在新疆難以“施行普通法律”。正因為這樣,新疆各地政府官員也就順水推舟,往往把處理不了的案件統(tǒng)統(tǒng)交由阿訇辦理。因而在民刑案件的處理上,時常出現(xiàn)“阿洪從中漁利”、“徇私召亂”等弊端,27國家和社會越進步就越要求黨和政府更好、更合理地實施其政治管理職能。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缺乏全面溝通和理解,從而導致很多宗教問題。目前應利用各種措施對各宗教的基本教義及狀況進行介紹,以增加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之間的理解。信教群眾應當和其他公民一樣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guī),享受普通公民的權利并承擔公民的義務。同時要充分發(fā)揮少數(shù)民族宗教界愛國人士的積極作用,堅持“政治上團結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則。另外,良好的政治環(huán)境和堅強的法制保障至關重要,任何人以任何理由損害人民利益,踐踏法律尊嚴,都必須堅決制止。楊增新執(zhí)掌新疆時期實行的宗教政策雖然帶有明顯的實用主義色彩,其目的為穩(wěn)定新疆社會形勢進而鞏固自身地位。但是有些政策一定程度上維護了社會的安定,民族的團結,國家的統(tǒng)一,值得借鑒。
[注釋]
①④楊增新:《電楊鎮(zhèn)守使俄人煽誘華纏急宜改良政治文》,《補過齋文牘續(xù)編》卷一三。
②③楊增新:《電復葉城王知事論俄新黨聯(lián)絡回纏情形文》,《補過齋文牘三編》卷二。
⑤楊增新:《電呈陸軍學生不宜遣派來新并請痛裁軍隊以遏亂源文》,《補過齋文牘續(xù)編》甲集上。
⑥楊增新:《補過齋文牘》辛集一。
⑦楊增新稱:“阿洪為回教中教經(jīng)人,之信教自由載在約法,若無擅傳邪教,謀為不軌情事,盡可由民間自行延請,無須公家干涉?!陛d《補過齋文牘》辛集一。
⑧楊增新:《訓令各屬查禁外人充當回纏阿洪文》,《補過齋文牘》辛集三。
⑨楊增新:《補過齋文牘續(xù)編》卷一四。
⑩楊增新:《呈明和闐回部鎮(zhèn)國公懇請復牧地幫戶等舊制礙難照辦文》,《補過齋文牘續(xù)編》卷一。
11楊增新:《電呈新疆回隊用命情形文》,《補過齋文牘》甲集上。
12楊增新在《電呈新疆回隊用命情形文》中寫道:“增新兩年以來之政策,以土著牽制游民,以回纏牽制漢人,即以漢人牽制回纏,更以內地此省之人牽制內地彼省之人,使各有所瞻顧而不敢輕發(fā)。”載《補過齋文牘》甲集上。
13楊增新:《呈明新疆招用回隊理由文》,《補過齋文牘》甲集上。
14楊增新:《電呈招用回隊理由文》,《補過齋文牘》甲集上。
15楊增新:《通令各縣察禁纏回私立道堂文》,《補過齋文牘》辛集三。
16楊增新:《訓令喀什朱道尹查禁纏民艾買提等設立道堂文》,《補過齋文牘》辛集三。
17楊增新:《呈明查禁纏民阿洪私立道堂文》,《補過齋文牘續(xù)編》卷一。
18楊增新:《通令各縣調查道堂地基文》,《補過齋文牘》辛集三。
19楊增新:《諭各寺阿洪曉勸回民遵奉天經(jīng)各安本分文》,《補過齋文牘續(xù)編》卷一三。
20余振貴:《中國歷代政權與伊斯蘭教》,寧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58~360頁。
21楊增新:《指令綏來文武會呈回民楊逢春稟請另立教社文》,《補過齋文牘續(xù)編》卷一三。
22李進新:《新疆宗教演變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22頁。
23楊增新:《電呈政府請阻土耳其教士約翰沙馬爾來新文》,《補過齋文牘三遍》卷一。
24黃慕松:《我國邊政問題》,南京西北導報社1936年印,第15~16頁。
25凌純聲等:《中國今日之邊疆問題》,南京正中書局1934年版,第14頁。
26張大軍《新疆風暴七十年》第4冊, 第2682頁。
27楊增新:《通令各縣所屬鄉(xiāng)莊阿洪不準地方官派充文》,《補過齋文牘》辛集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