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水陸畫也稱“水陸幀子”,是佛教寺院舉行水陸法會時供奉的宗教人物畫。甘肅省民樂縣博物館所藏116幅水陸畫皆為明清遺物,質地有絹、布本兩種,用金銀粉、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顏料繪就,顏色至今鮮亮如故。畫面工筆重彩,色彩絢麗,堪稱珍品。它們與敦煌壁畫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被稱之為“可移動的敦煌壁畫”,是河西地區(qū)獨具魅力的文化遺產,對研究中國宗教文化、民俗信仰、服飾裝潢、繪畫藝術等都具有重要價值。
[關鍵詞]水陸畫;水陸法會;民樂縣博物館
一、民樂水陸畫的由來
解放前,甘肅省民樂縣洪水堡彌陀寺保存水陸畫116軸。1953年拆除寺院時移交民樂縣文化館保存,1989年入藏新成立的民樂縣博物館,現為鎮(zhèn)館之寶。
民樂地處河西走廊中段,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顆璀璨明珠,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夏商周三代為戎、羌駐地,春秋戰(zhàn)國為烏孫、月氏牧地,秦漢之際被匈奴占據,漢武帝元狩年間版圖歸漢,唐宋時期,先后被吐蕃、回鶻、黨項人占有,再后來,蒙古、回、藏等少數民族也在這兒繁衍生息,這里是一個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地方,也是一個多元文化匯集、多種宗教信仰混雜發(fā)展的地方??h境內保存下來的古建筑較多,有童子寺石窟、上天樂石窟、圣天寺、洋尕峽石刻(石佛爺)、圓通寺塔等佛教系列的文物古跡,有六壩北極宮、洪水玉皇閣、列四壩聚風樓等道教系列的文物古跡,也有四家魁星樓、永固文昌閣基、五壩倉頡樓基等儒教系列的文物古跡。佛教系列的圓通寺塔佛龕中既保存著佛教系列的佛、菩薩、金剛、弟子等造像,也保存著道教系列的玉皇大帝、真武祖師等造像。這里的人們對儒、釋、道三教似乎都有信仰,但都信得不深??梢哉f是“見廟就燒香,逢神就磕頭”,“平日不上香,臨時抱佛腳”,“無事不登三寶殿”,他們讓釋迦牟尼、玉皇大帝、孔圣人三教長老共享一爐香火,共同擔負普渡眾生的神圣使命。正是在這種特殊的環(huán)境、特殊的人群、特殊的土壤中產生了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藝術瑰寶——民樂水陸畫。
二、水陸畫的內容
水陸畫也稱“水陸幀子”、“黃箓幀子”,是佛教寺院舉行水陸法會時供奉的宗教人物畫。畫面內容豐富多彩,根據神靈身份、品級不同,可分為上、中、下三堂。上堂水陸畫為諸佛、諸菩薩、三清四御、天尊天神等,他們的地位最高,懸掛在大雄寶殿和寺廟的主殿。中堂水陸畫為天王、明王、天龍八部護法神、列曜星君、二十八宿、四海龍王、十殿閻羅、城隍土地等,他們的地位稍低,懸掛在大雄寶殿門前和外廊。下堂水陸畫為忠臣烈士、陣亡將士、王子王孫、賓妃彩女、往古烈女等一切亡過入六道輪回的鬼魂等,懸掛在外廊和配殿。上堂和中堂水陸畫像是超度者,下堂的水陸畫像是被超度者,經過一系列的法事活動,祈求上堂的佛神和中堂的護法神,超度下堂的亡魂孤鬼早日出離地獄,轉世人間。畫像人物多以群體出現,并有一定的故事情節(jié)。畫面多以五彩祥云作背景,底部有信士弟子署名牌(各地信士們三五搭伙捐糧出資請畫工繪畫,之后將姓名留在畫上),目的是宣揚佛教,供奉法界諸神菩薩,以求行善積德,超度眾生。一幅完整的水陸畫,幾乎是一幅天堂、人間、地府三界人神組成的現實和虛幻世界相結合的社會全像圖。
三、水陸法會
水陸法會是中國佛教歷時最長、規(guī)模最大、儀式最隆重的一種法事活動,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盛會”,略稱“水陸法會”或“水陸道場”,民間稱為“悲濟會”、“七齋會”,是一種設齋供奉佛神以超度亡靈,拔救幽冥,普濟水陸一切鬼神的大法會。
水陸法會起源于印度《拔救面然餓鬼出離地獄陀羅尼經》中的故事。佛祖的弟子阿難夜夢面然餓鬼向他乞食,若不施舍,三日之后自己也會像他一樣墜入地獄,阿難乞求佛祖救助,佛祖給他傳授了修設水陸道場的方法和拔救面然餓鬼的咒語。據民樂縣博物館所藏清康熙三十五年繪制的《水陸緣起文》載 :“梁天監(jiān)二年正月十五日夜,(帝)夢一神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惱,何不作水陸大齋而救拔之?’帝問沙門,咸無知者,唯志公勸帝曰:‘廣尋經典,必粗有緣?!?帝)乃取藏經置法云殿,躬自披覽,創(chuàng)造儀文,三年乃成。帝建道場……天監(jiān)四年二月十五日,于金山寺依儀文修設,帝親臨地席。詔祐律師宣文?!笨梢娭袊乃懛〞悄铣何涞郏ㄊ捬埽┨毂O(jiān)四年(505)始創(chuàng)的。北周至隋代因戰(zhàn)亂水陸儀文失傳一百六十余年,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間(670~673),京西法海寺禪師在夢中得到異人指點,醒后從大覺寺一位吳僧義濟處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陸儀文,水陸法會得以再度盛行天下,宋代形成規(guī)模,元、明兩代盛行,清代晚期逐漸衰落,演變?yōu)橐环N寺廟文化活動。
最初,水陸法會是由朝廷出資主辦的。歷代皇帝登基時,都要舉辦規(guī)模宏大的水陸法會,追薦超度戰(zhàn)爭中犧牲的忠臣烈士、陣亡士兵、死難民眾,借以安撫民心,祈求天下太平。在朝廷的倡導之下,皇親國戚,文士商賈,地方官吏、一般民眾也都修設水陸道場,請佛敬神,追薦先祖,超度亡靈,祈福求安。現在的人們已經不知道過去舉辦水陸法會的情景了,但人們在農歷正月初一、二月十五、七月十五、九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清明節(jié)上墳,給祖先上香燒紙,供獻祭品,所行的道場都還是水陸法會內容的遺跡。
舉行水陸法會活動形式隆重,規(guī)模宏大,時間多則49天,少則三天三夜,一般以七晝夜為期,參加法會的僧人少則幾十人,多則上千人。法會的活動有豎幡、燃燈、請佛、供神、誦經、禮贊、懺悔、祝咒、發(fā)愿、齋僧、施財、放生、放焰口等,這些法事活動都是按照《水陸儀軌》的程序進行的。
舉辦水陸法會,一定要有水陸畫像,在佛殿上懸掛某一位佛神的畫像,相當于請來了某一位佛神。懸掛某一位人物的畫像就意味著招來了某一亡靈鬼魂。通過供奉、禮贊、誦經、散食等一系列法事活動,祈求上堂的佛神和中堂的諸神超度下堂的亡靈孤鬼早日出離地獄,轉世人間。沒有水陸畫就不能舉行水陸道場。水陸畫平時不懸掛,也不單獨懸掛,只有舉行水陸法會時才懸掛。會后收藏起來,以備下次開法會時用。
水陸法會一般分為內壇和外壇,法事以內壇活動為主,外壇是念經的主要會場,在法會中舉行所有法事活動。內外壇法事一般為七日(內壇亦有五日者,則自第三日起),法會儀軌(程序)大致如下:
(一)法會第一天儀軌
灑凈結界
三更以清水遍灑道場,使其斷絕塵俗之凈土。
遣使奉請
四更請上、中、下三堂之佛神鬼眾赴會。
建幡
五更遣使于大雄寶殿左前方設立“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功德寶幡”。
護幡使者
(二)法會第二天儀軌
請上、中堂
四更懸掛諸佛神、菩薩畫像圖軸,誦唱奉請表文。
奉浴
五更置浴盆香水,備上、中堂諸佛神沐浴,誦沐浴真言。
(三)法會第三天儀軌
供上、中堂
四更在上、中堂諸佛神前,供奉香花、燈燭、鮮果和佳肴,誦獻供表文。
請赦
五更施主向上、中堂諸佛神祈福,疏文如下:“仰冀慈悲,特垂鑒念。弟子某人,伏愿所修齋事,本自誠心。上奉三尊,下度六道。惟冀舉家眷序,終日歡和。飲食起居,吉祥安樂。增輝祖業(yè),垂裕孫謀。既壽而康,曰富且貴?;馂慕^警,寇黨迷蹤。隨心有求,無事不遂。某等無任,歸依懇禱之至。”
(四)法會第四天儀軌
請下堂
三更懸掛忠臣烈士、陣亡將士、王子王孫、往古烈女及地獄眾生、孤魂怨魄等,誦唱奉請表文。
奉浴
四更置浴盆香水,誦沐浴真言。
說戒
五更法師為六道說十戒。
(五)法會第五天儀軌
供下堂: 五更依位獻供,誦白獻供表文。
(六)法會第六天儀軌
四更主法親祝下堂(超度亡靈)。
(七)法會第七天儀軌
五更普供上、中、下三堂,未時迎上、中、下三堂至外壇,申時送圣(焚燒文告符牒)。
法會期間,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壇各放焰口一臺,至第六夜則放五方焰口,內壇水陸法師及諸壇僧眾均參與法事,為水陸法會儀式的頂點,以后即從事結束。
四、民樂水陸畫的價值
全國留存下來的水陸畫數量很少,目前所知,僅河北、山西、青海與甘肅省保存有水陸畫。甘肅省共有水陸畫516軸,而民樂縣博物館館藏的水陸畫就多達116軸,其中明嘉靖以前繪制的64軸,清康熙年間繪制的52軸,經甘肅省文物局專家組鑒定 33軸為二級文物,83軸為三級文物,畫芯縱134~174厘米,橫74~94厘米。它們均以絹、布為本,用金銀粉、石青、石綠、朱砂等礦物顏料描繪,顏色至今仍鮮亮如故。這些水陸畫工筆重彩,造型生動,畫工精細,色彩絢麗,是河西地區(qū)獨具魅力的文化遺產,是研究中國宗教文化、民俗信仰、服飾裝潢、繪畫藝術的珍貴資料,在中國宗教畫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館藏的水陸畫雖為明、清畫工繪制,但其技法皆取自唐、宋,與敦煌壁畫的風格同出一脈。敦煌研究院已故研究員謝生保認為,在唐五代的敦煌遺畫中已存在“水陸佛像畫”,宋朝以后,南方海上絲綢之路開通,北方內陸絲綢之路衰敗,敦煌石窟藝術的營造失去了經濟來源。到明代,元朝的統(tǒng)治雖被推翻,但無力收回河西走廊全境,便以嘉峪關為界,將敦煌劃為域外之地。由于300年間無人修窟,那些創(chuàng)造敦煌藝術的畫師、工匠流落到河西酒泉、張掖、武威等地,為了謀生,他們在河西走廊各縣的寺廟繪制水陸畫,并由后人把這種技藝傳承到清代。由于河西走廊水陸畫源于敦煌藝術,所以說它們與敦煌壁畫有著直接的淵源關系,頗具敦煌壁畫的遺風,是敦煌壁畫的延續(xù),堪稱為“可移動的敦煌壁畫”。
由于年代久遠,懸掛時間較長,儲存環(huán)境惡劣,保存條件較差,致使民樂水陸畫畫面出現污垢、折痕、皸裂、破損等現象。為此,國家文物局于2005年撥付專項經費對破損嚴重的水陸畫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經過兩年多的努力,民樂水陸畫又以嶄新的面貌出現在世人的面前。希望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民樂水陸畫的保護和研究,使之發(fā)揮更大的社會效益,讓它跟隨敦煌文化走出民樂,邁向全國,進入世界。
[參考文獻]
[1]鄭炳林,石勁松.永靖炳靈寺石窟研究文集[K].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出版.2011.
[2]董玉祥.梵宮藝苑.甘肅石窟寺[K].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3]胡同慶,安忠義.佛教藝術〔K〕.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
[4]趙燕翼.古浪收藏的水陸畫.絲綢之路,1994,3.
[5]王子藩.古浪明代水陸畫概述[J].絲綢之路,1998,2.
[6]謝生保.甘肅河西水陸畫簡介[J]. 絲綢之路,2003,1.
[7]高輝.武威市博物館水陸畫賞析[J]. 絲綢之路,2004.
[8]謝生保.河西水陸畫與敦煌學研究[J].絲綢之路,2004,2.
本文作者:中國錢幣學會會員甘肅省博物館學會理事
工作單位:甘肅省民樂縣博物館
通訊地址:民樂縣縣府東街6號
郵政編碼:73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