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周作青(1988.01-),女,籍貫:江蘇連云港,工作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最高學歷: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摘 要:古人認為,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文章是一個人性格、修養(yǎng)、才情和世界觀的自然流露。一個人的經歷,思想深度,才情,言語的表達,氣以及三觀,決定了一個人文章的深度,風格以及氣質表達。但是我們并不能絕對認為“詩品即人品”,“詩品醇者,人品必正”這一觀點。因為現(xiàn)實中,既有“文如其人”現(xiàn)象,也有“文人相悖”現(xiàn)象。
關鍵詞:詩品;人品;文如其人;文人相悖
中圖分類號:I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我想,“文如其人”這一概念就好似“字如其人”,字如其人,最早源于西漢文學家揚雄講的一句名言:“書,心畫也?!边@句話得意思是說書法是人的心理描繪,是來表達和抒發(fā)作者情感心緒變化的。亦是說一個人的字跡一定程度上反應了一個人一定的心理,性格,這一點是經過證實了的。例如筆跡鑒定專家就能夠通過字跡協(xié)助警察找出罪犯。而且,人在不同心境下寫出的字也會不同,傳說中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是再醉酒狀態(tài)下寫出的,他醒來之后一直模仿重寫,都寫不出當初的意境來。因此,一個人的字跡可以反映出這個人的某些特定的心理特質,性格以及心態(tài)。
就好似“文如其人”,“文如其人”最早出自宋朝蘇軾《答張文潛書》:“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惫湃苏J為,文章的風格同作者的性格特點相似,文章是一個人性格、修養(yǎng)、才情和世界觀的自然流露?!渡袝虻洹吩唬骸霸娧灾?,歌永言?!边@是我國古代文論中最早概括了詩歌抒情達意基本特點的句子?!霸娧灾尽钡囊馑?,是指詩用來表達人的情志。這里的“志”泛指人的主觀方面,也包括人的思想感情在內。劉勰《文心雕龍·情采》曰:“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庇衷唬骸吧w《風》《雅》之興,志思蓄憤,而吟詠性情,以諷其上:此為情而造文也?!薄爸舅夹顟崱敝竷刃闹枷?、情感及怨憤之情;“為情而造文”的意思是,因為內心積聚感情,因而寫詩來抒發(fā)。也就是說,“情”在“詩”之前,詩不過是為用來抒發(fā)感情的形式而已,此為“詩緣情”是也。不管是“詩言志”還是“詩緣情”,“志”與“情”皆為相同的含義,都是指人的主觀方面的思想感情,既有人的各種思想、觀點,又有內心喜怒哀樂的各種情懷。這“志”與“情”通過吟詠,就“發(fā)言為詩”。不論“言志”與“緣情”,都是為了表達思想感情而寫出詩篇。
古往今來,“文如其人”的例子有很多。我國古代詩人陶淵明的率真脫俗,李白的豪俠瀟灑,李清照的善感婉約,杜甫的憂國憂民,蘇東坡的豁達豪放,現(xiàn)代詩人毛澤東的豪邁凜然,作家三毛的多愁善感等,都在他們的作品中得到了印證,這些都是不容置疑的。我想認為,一個人的思維方式,思想感情,知識儲備,經驗歷練以及為人和性格,都可以在文章中略窺一二,這里我也非常同意古人“詩緣情”“詩言志”的說法。例如,一個細膩多愁善感尚未有閱歷的小女子,試問,她如何寫出豪邁,大氣,深刻的文章?這里我們可以涉及到哲學上面的“物質”與意識“的辯證關系,辯證唯物主義哲學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放在文學中,就是一個人的經歷,思想深度,才情,言語的表達,氣以及三觀,決定了一個人文章的深度,風格以及氣質表達。因此,從一個人的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此人的某些性格稟賦。
曹丕在《典論·論文》中提出“文氣說”,他的以“氣”論文和文人,以“文氣”來表述作家氣質個性與文章風格體貌的關系,強調了作家獨特個性對于作品風格的決定性意義。因此可以說,文學風格是以作者的主觀人格修養(yǎng)為根基,這樣的人格修養(yǎng)常常能夠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來。一般來說,我們從一個人的文章里,可以窺見到此人的為人處世,文章大都來源作者的內心,是作者的真情流露。如果對中國文學史的發(fā)展歷程做全面的考察,確實大有“文如其人”的作家存在,這是史實。在我國古代文辭中那些關于“文品即人品”,“文如其人”的言論在大多數(shù)作家身上都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中國古代文人的“文氣說”,“風骨論”等也表明了這一觀點。
然而,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那么一些作家的人品與作品是分裂的,背離的,無法契合的。杜牧是晚唐時獨樹一幟的詩人,但生活中的他卻是性情放蕩的人,經常出沒于煙花柳巷;唐代詩人元稹在妻子韋叢死后寫了很多懷念的詩,比如:“顧我無衣搜畫篋,泥他沽酒拔金釵?!币粋€“泥”字已教今天的恩愛夫妻有了很多的暇思。元稹對韋叢的感情之深自不必說,比如:“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等等??芍^呼天搶地,人鬼共悲,可沒多久他便又娶了個新夫人。弗蘭西斯·培根是近代英國的大哲學家、作家,他在《人生論》一書中論友誼、論榮譽、論愛情、論真善美,談論得境界崇高而又精彩絕妙,但他一生中卻做過若干與自己作品背道而馳、愧對德性的事情。他一度曾窮困潦倒,女王的寵臣艾塞克斯伯爵向女王推薦了他,贈送他一座大莊園。就是這位有恩于自己的伯爵,當他在女王面前失寵以后,培根則向女王告密,提供了致艾塞克斯以死罪的證詞。為此,女王賞賜培根1200英鎊。后來培根身為大法官,卻公然接受賄賂,最終受到法律的制裁。
而在當今社會,“文不如其人”的作家更多了。據(jù)了解,臺州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劉長春也是個有名的作家,他的散文作品《白鶴翔集的記憶》曾被選為浙江高考自主命題語文閱讀范文,為此,劉長春還接受了多家媒體的采訪,他說:“文學創(chuàng)作并沒有影響他的工作,反而對他的個人修養(yǎng)有很大幫助?!钡?,現(xiàn)實生活中的他卻嗜錢如命,最終因受賄被抓起來;中國社科院研究室主任鄭家棟是一個“研究孔孟之道,以儒家傳統(tǒng)文化教化人”的哲學教授,但他每次訪問美國都要申請一個“妻子”同往,先后有6位“妻子”滯留美國不歸,他的文章與道德更是完全背離。
因此,我們并不能得出“詩品即人品”,“詩品醇者,人品必正”這一絕對觀點,這個觀點是矛盾統(tǒng)一的,統(tǒng)一的地方是用在矛盾統(tǒng)一的作家身上。一個人的文章并不能看出一個人的全部,它只是代表了作者某些特質氣質。我個人認為,我們所說的“文如其人”中的“人”,不能等同于“高尚人品”,判斷一個作家的道德人品,僅憑他的文章是片面的。
我認為,文學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借以語言文字以及各種修辭表現(xiàn)手法來反映物質現(xiàn)實,表現(xiàn)作家的內心情感或者情節(jié)人物。因為古代漢語有著各種修辭手法,文章可以偽飾,描寫的事物人物也可能是幻想虛構的,有些時候不一定是作者真實的想法或者經歷。因此古往今來,既有文如其人現(xiàn)象,也有文不如其人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辯證的看待這一觀點,在我們讀文章的時候,不能輕易的由文想到人,從作品的格調風格可以得出作者的某些秉性氣質,卻不能簡單的認為文品高尚人品也高尚,文品的高低并不能絕對地體現(xiàn)人格的高低。
我認為,古人推崇的“文如其人”并不是每一個作家都能做到的,它只不過是一種美好的愿望。我想,身為文人,最好是先做人后作文,飽覽群書,提高自己的視野,開闊自身的心胸,具備做人的基本品質,擁有良善誠實的胸懷,寫出的作品可以感染讀者,為后世留下美好,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參考文獻:
[1] 周振甫.《詩經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0.3
[2] 魯迅.中國小說歷史的變遷[A].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