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蔣萍(1989—),女,漢,江蘇常州人,揚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研究生。
摘 要:語言形式的有限性與人類所要表達的意義的無限性之間的矛盾是形成自然語言歧義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歧義現(xiàn)象一直是語法學界關注的熱點。歧義指的是同一個語言形式可以表達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意義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既有語音、詞匯因素的影響,也與語義、語法、語用因素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探討現(xiàn)代漢語歧義現(xiàn)象形成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語言運用中消解歧義的方法。
關鍵詞:歧義;成因;消解
中圖分類號:H109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2
“我們可以用名詞作為事物的符號來代替事物,相對于這些名稱發(fā)生的一切,也就是事物本身所發(fā)生的一切,正如計數(shù)的人認為他數(shù)的是硬通貨幣一樣。其實這些事例并不真正相同,因為名詞和語句的數(shù)量是有限的,而事物的數(shù)目則是無限的,所以同一語句和單一的名稱必定能表示大量的事物?!?sup>[1]也就是說,歧義產(chǎn)生的根本原因是內(nèi)容(意義)的無限性與形式的有限性之間的矛盾,它反映了語言的形式與內(nèi)容(意義)的矛盾這一普遍事實。
歧義類型的描寫往往和歧義的成因聯(lián)系在一起,對歧義的分類也就是歸納歧義產(chǎn)生的原因,對歧義原因的分析也就是在歸納歧義的類型。
對于歧義的類型,學者們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闡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朱德熙先生在《漢語句法里的歧義現(xiàn)象》(1980),以顯性語法關系和隱性語法關系為依據(jù),將歧義分為詞匯歧義和語法歧義。另有曹永金的《句法結構歧義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因素》(1986)一文根據(jù)詞性、成分、層次及語義的特點將歧義分為:施受關系不同、修飾關系不同、語義關系不同、語音形式不同等幾類。石安石先生的《說歧義》(1988)一文從語體的角度把歧義分為口語歧義和書面語歧義,從歧義產(chǎn)生的語言系統(tǒng)內(nèi)部的根源角度把歧義分為詞匯歧義和組合歧義。
以上只是列舉了80年代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其中或有不合理的地方,沒有很好的處理自然語言內(nèi)容與形式的關系。近年來,許多學者從語法分析的句法、語義和語用三個平面的角度分析歧義現(xiàn)象,較之以前的分析顯得更為系統(tǒng)全面,從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分析歧義問題,統(tǒng)領諸多歧義類例,對歧義的研究突破了傳統(tǒng)的“小語法”范圍,上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高度。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嘗試從語音、詞匯、語法、語義、語用五個方面分析歧義形成的原因。
一、語音方面
在語音方面,同音、多音多義、語調(diào)、重音、停頓可以在自然語言中造成歧義。其中同音主要引起口語交際的歧義,多音多義、語調(diào)、重音和停頓則主要引起書面語言的歧義,這是因為當短語或句子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在書面上時,許多隱含的信息就被忽視了,只有當我們通過一定的方式重現(xiàn)這些隱含的信息,才能使短語或者句子的意思單一化。
1.由同音現(xiàn)象引起的歧義
語言的音節(jié)是有限的,要表示越來越多的客觀事物就必然會產(chǎn)生一些同音詞。這些同音詞在口語交際中就有可能引起歧義。如:(1)我們要建設一個fǎzhì(法制或法治)社會。
例(1)既可理解為“我們要建設一個有法律制度的社會”,也可理解為“我們國家實行依法治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由多音多義引起的歧義
漢語中有一定量的多音字,它們雖然字形相同,但讀音和功能卻完全不同。如果語言環(huán)境不能有效地唯一確定它們的讀音和意義,則可能造成歧義。如:(2)頭發(fā)又長了一些
上例中的“長”是多音多義字,整個句子既可以理解為頭發(fā)比以前長(cháng)了一些,也可以理解為頭發(fā)生長(zhǎng)這一狀態(tài)。
3.由語調(diào)引起的歧義
所謂語調(diào),包含話語內(nèi)容和說話人對事物的態(tài)度感情,如肯定、否定、強調(diào)、委婉、祈求、命令、提問、追詰、語速(急促或舒緩)、口氣、腔調(diào)等。這些語調(diào)在書面語中由于無法顯示而產(chǎn)生歧義。如:(3)你能做好嗎
說話人可以選擇一般疑問的語氣,詢問“能不能做好”,也可以選擇質(zhì)疑的語氣,表明“你估計不能做好這件事”。
4.由重音引起的歧義
有時同一句話中,重音所在的位置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不一樣。如:(4)他一節(jié)課就做了三道題
例(4)中重音放在“就”上,強調(diào)“效率低”的意思,重音放在“三道題”上,則表示“效率高”的意思。
5.由停頓引起的歧義
停頓是一個句子內(nèi)部詞語之間在聲音上的間歇,同一個句子,停頓的位置不同,所表達的意思也就不一樣。如:(5)孩子離開了母親就不能活
這句話如果在“離開了”后面停頓,就表示母親離不開孩子,如果在“孩子”后面停頓,則表示孩子離不開母親。
二、詞匯方面
在詞匯方面,主要是兼類詞和多義詞會引起歧義。
1.由詞的兼類引起的歧義
“詞的兼類是某個詞經(jīng)常具備兩類或幾類詞的主要語法功能。即在甲場合里有甲類詞的功能,在乙場合里有乙類詞的功能,不是說在同一場合里有甲乙兩類詞的功能。兼類詞一定要聲音相同,詞義有聯(lián)系,意義無關或失去了聯(lián)系的詞不是兼類詞,而是同音詞。”[2]這一類詞語出現(xiàn)在句子里就會引起歧義。有很多研究者把這一類歧義歸為語法歧義,同樣具有合理性。
(6)媽媽要熱湯
例(6)中的“熱湯”可以兼表動賓短語和定中短語,理解為“熱的湯”這一食物和“熱這碗湯”這一動作。
2.由詞語多義引起的歧義
“一個能獨立運用的概括而固定的詞的意義單位叫義位。一個詞如果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相互關聯(lián)的義位,這個詞就是多義詞?!?sup>[3]在使用過程中,語境會對這一類詞的詞義進行篩選,使其單一化,如果多義詞在特定語境中仍有多個意義,就會引起歧義。
(7)來這的多半兒是學生 (8)他已經(jīng)走了半天了
例(7)中的“多半兒”可以理解為“大多數(shù)”,也可以表示推測的意思。例(8)中的“走”可以表示“離開”的意思,亦可以表示“走”這一行為。
三、語法方面
語法是語言的結構規(guī)則,著重研究詞的功能類別,詞語組合所形成的成分關系和層次關系以及短語的結構類型和句子的結構類型等。所以語法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歧義比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1.結構層次相同,結構關系不同引起的歧義
(9)新街口和街道口兩個地方[4]
a.新街口和街道口是兩個地方(主謂)
b.新街口和街道口這兩個地方(同位)
(10)閱讀短文
a.(仔細)閱讀短文(動賓) b.閱讀用的短文(偏正)
這種類型的結構是由兩個基本單位構成的只有一個層次的短語,“一個句法結構,詞語與詞語是按照一定的結構關系組合起來的,這種結構關系有時不止一種,因此,盡管結構層次相同,也會引起歧義?!?sup>[5]
2.結構關系相同,結構層次不同引起的歧義
(11)每個重點班的學生
a.每個|重點班的學生(偏正|偏正)
b.每個重點班的|學生(偏正|偏正)
(12)撕破衣服
a.撕|破衣服(動賓|偏正)
b.撕破|衣服(動賓|中補)
這類結構之所以產(chǎn)生歧義,是因為一個句法結構有時可以有兩種以上的結構層次,直接成分的切分點不同。
3.結構層次不同,結構關系不同引起的歧義
(12)廣東和福建的北部
a.廣東|和福建的北部(聯(lián)合|偏正)
b.廣東和福建的|北部(偏正|聯(lián)合)
(14)熱愛人民的總理
a.熱愛|人民的總理(動賓|偏正)
b.熱愛人民的|總理(偏正|動賓)
這類結構之所以引起歧義的原因是結構關系和結構層次都不相同。
四、語義方面
語義主要指語義關系、語義指向以及語義特征三個方面,所以由語義因素引起的歧義主要包括以下三種類型。
1.語義關系不明引起的歧義
“語義關系是指句中詞語與客觀事物(符號與客觀事物)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主要表現(xiàn)為動詞和名詞之間的施事、受事、與事、工具、時間、處所等,其次是名詞與名詞之間的領屬和非領屬關系?!?sup>[6]如:
(13)雞不吃了
(16)王師傅的鞋做的好
例(13)中a“雞”是施事,表示吃不吃食了;b“雞”是受事,表示人不吃雞了。例(16)中a“王師傅”和“鞋”是領屬關系,鞋是王師傅的;b“王師傅”和“鞋”不是領屬關系,王師傅做鞋的技術好。
2.語義指向不明引起的歧義
語義指向是指句中某一成分跟另一成分或幾個成分在語義上的直接關聯(lián)性。如果某一成分的指向不明確,就有可能產(chǎn)生歧義。如:
(14)我在屋頂上發(fā)現(xiàn)了小貓
例(14)中“在屋頂上”可以指向“我”,表示我在屋頂上;也可以指向“小貓”,表示小貓在屋頂上;還可以指向“我”和“小貓”,表示我和小貓都在屋頂上。
3.語義特征的差異引起的歧義
“詞的語義特征是指從一類詞中抽象概括出來的共同義素,這種義素更多地具有語法性質(zhì),因為它同詞的潛在的組合可能性是結合在一起的?!?sup>[7]所以某一詞語有多項語義特征,會造成整個結構的歧義。如:
(15)山上架著炮
謂語動詞“架”具有[+狀態(tài) +持續(xù)]兩種語義特征,直接影響著這一結構的意義。a表[+狀態(tài)]時,說明大炮已經(jīng)架在山上,是一種靜態(tài)的狀況;b表[+持續(xù)]時,說明“架”這一動作正在進行,是一種動態(tài)持續(xù)的過程。
五、語用方面
下面我們再來討論一下撇開具體的詞和短語,一句話或者一句話的有機組成成分在語言環(huán)境中造成的歧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語用歧義即語境歧義。
語境歧義,是指說寫者的表達有明確的語義內(nèi)容,而聽讀者在理解時由于受語境因素的影響產(chǎn)生了歧解。王建華在《語境歧義分析》一文中寫到“可以把語境分為外顯性和內(nèi)隱性的兩種。外顯性語境指在交際過程中對話語有影響的,可以把握的具體因素。這包括實踐、地點、目的、對象以及具體的上下文等等。內(nèi)隱性語境指對交際有影響的隱含的因素。這包括說寫者和聽讀者的預設,雙方共同具有的背景知識以及交際所處的社會、時代環(huán)境,等等?!?sup>[8]這個觀點得到大多數(shù)學者的認可,所以探討語境方面造成歧義的原因,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1.語境不明引起的歧義
一個語句可以同時和兩個語境的話題聯(lián)系,說話人和聽話人之間產(chǎn)生了不同的理解,這就產(chǎn)生了歧義;或者上下文語境制約不夠,使聽話人產(chǎn)生歧義。如:
(16)《諷刺與幽默》上面登載的一幅畫:一飯店女服務員正將一盤菜肴端上,同時高聲叫嚷:“誰的腸子?”委實讓人驚詫。
例(16)中女服務員的話之所以滿堂詫異,是因為上下文語境制約不夠。她想要詢問的是“誰點了‘大腸‘這道菜?”,但由于沒有表述清楚從而產(chǎn)生歧義。
上面說的是外顯性語境引起的歧義。
2.預設和其他因素引起的歧義
“預設是說話人對聽話人的假設?!?sup>[9]一個句子如果有幾個不同的預設,便會造成歧義。另外,交際雙方所具備的背景知識、社會文化、心理習俗等內(nèi)隱性語境因素也常影響到交際和理解,導致歧義產(chǎn)生;時代因素也是一種對交際有影響的內(nèi)隱性語境。如:
(20)曹操行刺董卓未成,逃亡時帶陳宮一起到了他父親的好友呂伯奢家,呂出門沽酒款待)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后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倍藵摬饺氩萏煤螅勅苏Z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彼炫c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10]
在這里,由于交際雙方的預設(各自獨有的背景)不同,結果造成了理解上的歧義。其他因素就不一一舉例。
上面說的是內(nèi)隱性語境造成的歧義。王建華還說道:“內(nèi)隱性語境的影響要比外顯性語境的影響大的多?!?/p>
六、歧義的消解
歧義的存在具有其兩面性,它既凸顯了自然語言的多樣性、靈活性,人們可以發(fā)揮聰明才智,合理利用歧義;另一方面,歧義的存在也會導致人們的溝通障礙,削弱語言的交流功能。那么,我們怎樣有效地消解歧義呢?
歧義的消解大致有句內(nèi)調(diào)整和句外調(diào)整兩個方面。
(一)句內(nèi)調(diào)整
1.換用意思明確的同義詞
例如“來這兒的多半是學生”,可以將“多半”替換成“應該”,表示猜測來這里的是什么人;或者替換成“大多數(shù)”,表示學生居多。
2.添加詞語
例如“新街口和街道口兩個地方”可以通過添加詞語的方式轉換成“新街口和街道口是兩個地方”或者“新街口和街道口這兩個地方”,這樣就消除了歧義。
3.改變語序
例如“廣東和福建的北部”可以變換語序成為“福建的北部和廣東”,歧義消除。
4.改變句式
例如“山上架著炮”改變句式,成為“炮架在山上”,這樣就只會理解成“炮在山上”這樣的靜態(tài)情景。
5.添加標點
例如“孩子離開了母親就不能活”,通過添加標點轉換成“孩子,離開了母親就不能活”或者“孩子離開了,母親就不能活”,這樣意思就很明確。
6.加強語氣
因語調(diào)和重音引起的歧義,比較好的消解方式是在陳述的過程中主動加強語氣,起到識別的作用。例如“他一節(jié)課就做了三道題”,如果在說話的過程中自覺地強調(diào)“就做了三道題”或者“一節(jié)課”,就不容易產(chǎn)生歧義了。
(二)句外調(diào)整
利用上下文,依照實際情況于思維順序提供充分的語言環(huán)境。歧義一般是可以在一定的語境中消除的,正如呂叔湘先生所說:“在一定的上下文或者一定的生活環(huán)境里,……真正存在歧義的情況是很少的?!?sup>[11]。
例如“熱愛人民的總理”有歧義,如果放在“我們熱愛人民的總理”這樣的語境里,就不會產(chǎn)生歧義了。又如“誰的腸子?”這一句,客人初聽可能會有所詫異,但是在特定的情景語境下就能明白服務員想要表達的正確意思。
另外,歧義還可以通過適當?shù)闹w語言來消解,例如“你給我看看那件衣服”,說話者可以加上一些肢體,如果是想要對方給些意見,那就可以拿起衣服比劃一下,或者是想看一下對方的衣服,那就可以指指對方之類的,這樣可以避免說話過程中的歧義。
當然在這還要強調(diào)一下,并不是所有的歧義都可以消解成為單義句式的,朱德熙先生在《漢語句法里的歧義現(xiàn)象》一文中就提出了兩個不能把分化的多義句,這點是我們在以后的實踐中需要注意的。
結語
漢語歧義現(xiàn)象久已存在,學者對其認識也是由起初感性的認識歧義現(xiàn)象,在生活中巧妙的運用歧義現(xiàn)象,解決問題,或者利用歧義制造笑料,如后漢給事中邯鄲淳撰的《笑林》中即有以歧義現(xiàn)象為線索制作的笑話。隨著時間的推移,學者的目光由簡單的歧義現(xiàn)象轉向歸納其中的原理,逐漸有了以后各個年代越來越深入的關于漢語歧義的研究。
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語音、詞匯、語法、語義、語用五個方面分析歧義形成的原因,每一大類下又細分小類加以詳細的闡述,力圖做到盡量全面的歸納漢語歧義的成因。但事實上漢語中的歧義現(xiàn)象遠遠多于上文所列舉的例子,自然存在一些歧義現(xiàn)象很難歸類,比如呂叔湘先生在《歧義類例》中有這樣一個例子:“我差一點跟他結婚了”,倘若采用本文的分析方法,之多可以歸類在語用方面的歧義,從而分析出兩層含義,a“很可惜沒有跟他結婚”,b“很慶幸沒有跟他結婚”,但呂叔湘先生卻分析出三層歧義c“跟不跟他結婚都無所謂”。所以說,關于漢語歧義的成因問題,或者說分類問題,學術界還沒有一個公認的真理,大都成一家之言,導致了皆可的局面,但也不是說非得有一個統(tǒng)一的答案,多元性才能開出燦爛的思想之花。
關于歧義的消解這個問題,本文主要從句內(nèi)調(diào)整和句外調(diào)整兩方面著手分析,對于句內(nèi)調(diào)整又詳加分析,各種情況都加以舉例。事實上,筆者覺得歧義的消解問題相對于歧義的成因問題更為靈活,更加的注重實際的效用性,只要能夠分析出所要表達的唯一含義,未必要拘泥于固定的三五種所謂方法,語言說到底重在運用。
參考文獻:
[1] 苗力田.亞里士多德全集·卷一[M].第1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0.
[2] 黃伯榮、廖序東主編.現(xiàn)代漢語[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42.
[3] 邢福義、汪國盛主編.現(xiàn)代漢語[M].第1版.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7月:191-192.
[4] 此例轉引自黃國營.現(xiàn)代漢語的歧義短語[J].語言研究,1985年,第1期:76.
[5] 藺璜.三個不同平面上的歧義現(xiàn)象[J].語文研究,1993年,第3期:44.
[6] 同上.
[7] 蘇磊.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歧義成因問題[J].安徽文學,2009年,第5期:304.
[8] 王建華.語境歧義的分析[J].中國語文,1987年,第1期:15.
[9] 馬希文.跟副詞“再”有關的幾個句式[J].中國語文,1985年,第2期.
[10] 羅貫中.三國演義[M]上:第四回: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第1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3年12月:36-37.
[11] 呂叔湘.自選集[M].第1版.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8月: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