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曹洋,女,1988.7,山東淄博人,現(xiàn)為山東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言學中的功能語言學
摘 要:批評性語篇分析旨在透過表面的語言形式從語言學、社會學、心理學和傳播學的角度揭示語言和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提高人們對語言的鑒賞和批評能力。本文主要介紹了批評語篇的概念、原則和理論框架,著重討論語篇、權勢和意識形態(tài)三者的關系,并根據(jù)該理論框架以Halliday 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為語言學基礎及分析工具,分析了一篇新聞報道。
關鍵詞:批評性語篇分析;權勢;意識形態(tài);系統(tǒng)功能語法
中圖分類號:H0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2
一、文獻綜述和研究背景
批評性語篇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 產(chǎn)生于20 世紀70 年代末80 年代初,其主要理論來源于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分析方法是Halliday 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1979 年,英國語言學家Fowler、Hodge、Kress 和Trew出版了《語言和控制》(Language and Control)一書。在該書中,他們首次提出了“批評語言學”這一概念和批評語言學的語篇分析方法,從此揭開了批評性語篇分析研究的序幕。
從人類學角度講,CDA吸收了美國人類學家E.Sapir 和B.L.Whorf 關于語言與思維關系的假設,而在語言學理論和分析方法上則吸收了M.A.K.Halliday 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的觀點。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語篇分析,CAD“主要是研究在社會政治語境下語篇和談話如何實施、再現(xiàn)和抵制社會權勢濫用、統(tǒng)治和不平等?!保╒an Dijk,1998)作為批評性語篇分析這一概念的提出者之一,F(xiàn)owler認為“首先,批評語言學不是一個自動的過程,通過它,一個人可以了解語言結構、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影響…第二,不是任何一種語言分析模式都能勝任分析的工作:只有具備具體假設和過程的模式才可以作為批評語言學的基礎”。(Fowler,1991)
Van Dijk 在他的文章 “Principl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中指出研究批評性語篇分析的側重點是“研究語篇在支配權的建立及所遇到的挑戰(zhàn)中所扮演的角色”(1998)這里所謂的“支配權”指的是由上層精英操控的社會權力,能引發(fā)社會各方面的不平等現(xiàn)象。在此基礎上,他指出研究中心是支配權和語篇間復雜關系的分析,并將其運用于“新聞報道及具有代表性的種族文章的分析中”。(Leenwen,1993)Norman Fairclough 是批評性語篇分析的重要研究者之一,他運用“三維模式的研究方法探尋語篇、意識形態(tài)和權力三者間的關系”(1997)Fairclough 分析語篇的一大特點是“既運用以葛蘭西的霸權概念為基礎的權力理論,又運用以互文性為基礎的語篇分析理論,即霸權主義和互文性相結合”。
二、概念、原則和理論框架
“批評性語篇分析是一種語言學思潮,是一種語篇分析模式和方法,但不是一個具有特定研究方法的學科領域?!保ù鱾トA高軍,2002)批評性語篇分析是在語言學的框架內(nèi)考慮到相關的歷史社會語境,主要運用語言分析手段,已達到揭示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之間的關系的目的,并突出強調(diào)了語言學的主體地位。關于CDA的主要原則,N.Fairclough 和R.Wodak (1997)曾歸納如下:
CDA 處理的是社會問題;
權勢關系是推理出來的;
語篇構成社會和文化;
語篇為意識形態(tài)工作;
語篇是歷史性的;
語篇和社會之間的聯(lián)系是間接的;
語篇分析是解釋性的;
語篇是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
歸根到底,這些觀點都強調(diào)語篇具有社會性,是社會實踐的具體化表現(xiàn)。CDA理論框架中包含不可缺少的話語、認知和社會這三個要素,而CDA正是對這三個要素進行批評性分析。
“就分析層次而言,語言使用、語篇和言語交際屬于社會結構和社會秩序的微觀分析層次,而權勢、控制和支配及社會集團間的不平等則屬于宏觀分析層次?!保ù鱾トA高軍,2002)CDA恰恰擔當了一個介于微觀分析層次和宏觀分析層次的中間層次。
認知在語言使用和分析中有著重要作用,可以看作是個人語篇和社會結構之間的結合部分。CDA的認知系統(tǒng)主要包括三個方面:權勢、心理控制和語境控制。三者相互關聯(lián),權勢通過交際或語篇事件的參與者之間的非對稱關系或相關社會語境來控制語篇如何生成、分布和使用的不平等能力。有權勢的集團或組織成員就會對大眾語篇進行積極的控制。CDA正是典型的研究語境特點如何影響支配集團的成員在更加可取的語境模式中界定交際情境。(Martin Rojo and Van Dijk,1997)
CDA把語言分析和社會分析融為一體,在它的框架中,社會這個要素是不可缺少的。社會結構決定語篇特性,語篇反過來又影響社會結構。
三、實例分析
本文試圖分析一篇來自美聯(lián)社2004年7月2日的報導,題為“The Trial of the century”,目的在于揭示語篇、權勢和意識形態(tài)的互動作用。2003年12月4日,美軍終于在薩達姆家鄉(xiāng)提克里特鄉(xiāng)間的一個地洞里抓獲了伊拉克前總統(tǒng)薩達姆。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審訊薩達姆,審判能否公正進行,這場“世紀審判”引發(fā)了國際社會的強烈關注。2003年6月30日,美軍向伊拉克特別法庭移交了薩達姆和11名在押前政權高官的司法監(jiān)押權,但是薩達姆等人仍然歸屬美國看押。2004年7月1日,在國際社會的關注目光中,伊拉克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伊拉克前總統(tǒng)薩達姆被押上設在一個美軍基地內(nèi)的伊拉克特別法庭內(nèi),聽取法官宣讀對其提起的指控。我們知道,不同政治立場的人對同一事件就會持有不同的態(tài)度。這是一篇來自美聯(lián)社的報導,其中充斥著對薩達姆及其政權的批判。本文擬從直接引語和語態(tài)兩方面來分析作者是怎樣通過語言形式的選擇來達到傳播自己意識形態(tài)、控制讀者的目的的。
“直接引語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記者通常引用當事人或權威人士的話表達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從而影響讀者對新聞事件的看法?!保ㄐ帘螅?000)在描述即將舉行的對薩達姆的審判時,作者分別引用了中東反恐專家和國家安全顧問的原話,其政治立場鮮明,言語中著重強調(diào)“審判將會公正,成為世界審判史上的典型之例”。權威人士的話會讓讀者信服,相信這將是一場公平正義的審判。而談到薩達姆及其另外11名高級官員時,幾乎所有話語都來自伊拉克特別法庭庭長Chalabi之口。這樣,讀者了解到的便只是Chalabi眼中的薩達姆及事態(tài)發(fā)展,而不一定是真實情況。作為庭長的Chalabi 代表的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于是記者便將統(tǒng)治階級的立場、觀點等傳達給了讀者,達到控制讀者的作用。此外,在文章最后,作者還引用了一位巴格達市民的話“Everyone all over the world agrees that Saddam Hussein should be put on trial in front of the Iraqi people”借以表示群眾的意見。一個“everyone”將薩達姆置于不可否認的正義人民的對立面,拉近了與讀者間的關系。記者既引用權威人士的話語,又引用普通民眾的聲音,矛頭共同指向薩達姆,有效地將利益代表集團的觀點傳達給讀者。
文章的選詞是體現(xiàn)意識形態(tài)控制的另一方面。對薩達姆及其政權,作者用了一系列諸如“atrocities,tyranny,brutal,regime,dictatorship”等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詞,表明其政權的殘暴,而這恰恰與美國政府的觀點保持一致。
被動語態(tài)的使用同樣可以實施意識形態(tài)控制,對薩達姆及其11名官員的描述中就使用了許多被動語態(tài),如“…the other defendants were brought one by one into a room at an undisclosed location and informed of the change…;they were told that…;he(Saddam) was told that …,he was hustled away…”這強調(diào)了恐怖分子處于被審判和被支使的被動地位。
從以上的語篇分析可以看出,記者運用語言影響了人們的意識形態(tài),從而達到權力控制的目的。批評語篇分析就是講語篇中的意識形態(tài)非自然化,通過表面的語言形式揭示隱含的語言與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以及統(tǒng)治階層如何運用語言實施意識形態(tài)的控制和維護自己的權勢,提高讀者對語篇的敏感性和批評語言意識。
四、結語
本文討論了批評語篇分析的概念、原則、理論框架,并通過實例展示了其實際應用。批評語篇分析涉及語篇和權勢、意識形態(tài)、社會和文化等的關系,還處于成熟過程中的批評語篇分析的理論基礎、分析方法均有待進一步探討,重要的是把它與相關的學科和研究領域聯(lián)系起來。讀者應以批評的眼光分析語篇,加強對權勢、意識形態(tài)的敏感性及對語篇的反控制意識。
參考文獻:
[1] Fairclough,N.L., R.Wodak.(1997).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T.A.van Dijk.(Ed) Discourse Studies: A Multidisciplinary Introduction.Vol 2.Discourse as Social Interaction.(271-280).London: Sage.
[2] Fowler,R.(1991)Critical linguistics.In K.Malmkjaer (Ed),The Linguistics Encyclopedia.(224).London: Routledge.
[3] Martin Rojo,L., Van Dijk,T.A.(1997).“There was a problem,and it was solved!”Legitimating the expulsion of ‘illegal’ immigrants in Spanish parliamentary discourse.In Discourse Society.(523-567).London: Sage.
[4] Van Dijk,T.A.(1998)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In Deborah Tannen,Deborah Schiffrin Heidi Hamilton (Eds),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 (232).London: Academic Press.
[5] 戴偉華 高軍.(2002).批評語篇分析:理論評述和實例分析.外國語(6),42-48.
[6] 辛斌(2000).批評語言學與英語新聞語篇的批評性分析.外語教學,21(4),44-48.
[7] 王銀泉(編)(2006).讀報紙看世界——最新英美報刊英語精選閱讀課程.(126-127).南京: 東南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