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學(xué)語文的教學(xué)中,《蘇秦拜相》是比較重要的一篇的課文,所以有必要對《蘇秦拜相》中的重點字詞以及其中的語法進行重點闡述。
關(guān)鍵詞:重點字詞;語法
中圖分類號:J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一:《蘇秦拜相》中重要詞匯教學(xué)
1:說
在“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說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廷說諸侯之王”“將說楚王”這幾個句子中,“說”這個字應(yīng)該讀作shui,不應(yīng)該讀作shuo,因為這里這個詞的意思是游說、勸說,而不是說話的意思。在教學(xué)的時候要讓學(xué)生注意到這個詞是多音詞且是多義詞,要讓學(xué)生正確區(qū)別并且理解這個詞的不同意思的特殊含義以及特殊語境。
2:少
在“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中,“少”這個詞應(yīng)該讀作“shao”一聲,不應(yīng)該讀作四聲和三聲。因為在這句話里這個詞是程度副詞,意為“稍微”,不應(yīng)該理解為“年少、幼年時期”和“指數(shù)量不多,與多相對應(yīng)”等意思。
3:效
在“綴甲厲兵,效勝于戰(zhàn)場”中“效”應(yīng)該理解為取得,得到,不應(yīng)該理解為我們今天所講的“效用,效果”這個意思。今天“效”的“效果”、“效用”等意思是由“取得、得到”演化而來的,是引申義。
4:足
在“書策稠濁,百姓不足”中“足”字的意思是“富?!?,而不是我們經(jīng)常理解的“腳”的意思。
5:秦
關(guān)于“妻不以我為夫,嫂不以我為叔,父母不以我為子,是皆秦之罪也 ?!敝小扒亍钡囊馑?,一般認為這個字有兩種解釋,一種認為指的是秦國,為什么會解釋為“秦國”呢,有人認為是因為蘇秦到秦國去游說秦王,但是沒有得到采用,回到家后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很冷淡,雖然他對家人對他的態(tài)度感到不滿,但又不敢怨恨他們,所以就把造成他這種情況的罪過歸于秦國不采用他的建議,以至于未能衣錦還鄉(xiāng)。另一種解釋認為 “秦 ”字指的是蘇秦自己,如在周及徐《新編古代漢語》中就將“秦”字解釋為蘇秦。我自己更為偏向后一種解釋。下面我將從一下兩個方面來闡述我為什么更偏向于后一種解釋:一:我們知道,這段話是蘇秦游說秦王失敗后,落魄而還,受到家人冷遇時發(fā)出的感慨之言。蘇秦始說秦王,信心十足,滿以為憑著一番辯詞,可以拱手而取卿相之位,可以功成名就。但殊不知秦國當(dāng)時的政治形勢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討厭一切外來的游士再加上當(dāng)時的蘇秦自以為自己才高八斗,很不錯,認為秦王一定會聽他的,不過秦王哪里還會聽進蘇秦的辯辭呢,蘇秦 “舌弊耳聾,不見成功”,回到自己住的地方后,尚不死心,復(fù)“上秦王書十上而說不行”,但最后終于“資用乏絕,去秦而歸 ”。此時的蘇秦“形容枯搞,面目黧黑,狀有愧色”。至于蘇秦為什么慚愧,我認為有一下兩個原因 :一,蘇秦家鄉(xiāng)東周人素來以經(jīng)商為業(yè),摒棄讀書游說,所以蘇秦游秦之前定會對家人夸下???,說此去定取功名富貴,讓大家該變這一個想法。但是不想此去非但沒有去的功名,反而把自己帶去的財產(chǎn)都用完了,狼狽而歸,他覺得無法自己無法面對自己的父老鄉(xiāng)親,覺得很丟臉。二、蘇秦在秦國游說了很久,他也許了解到秦國的內(nèi)政變化及其不采納自己意見的原因,后悔自己當(dāng)時太過于自信,認為自己的知識已經(jīng)很高了,但實際上不是,自己的只是還很淺薄。仍存在不少問題。無論是這兩種原因中的哪一種,,當(dāng)他歸家之后,父母妻嫂對其冷淡時他都只能說這都是我的過錯 ,是他自己的原因,而不可能把這個結(jié)果歸咎于秦國。并且蘇秦后面的行為更可以看書這個字秦指的是蘇秦自己?!澳艘拱l(fā)書,陳筐數(shù)十,得《太公陰符》之謀,伏而誦之,簡練以為揣摩,讀書欲睡,引錐 自利其股,血流至足,曰 “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抑相之尊位乎 ”,如果上面的秦字指的是秦國,那么蘇秦為什么會有后面這一系列的行為呢?并說“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抑相之尊位乎”這句話呢?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秦字指的是蘇秦自己,是蘇秦自己的抱怨之詞,而不是發(fā)泄自己對秦國的不滿之情,埋怨是秦國使自己成為現(xiàn)在這樣;二:用某人名字中的一個字來代替人物的姓名 這在先秦文章里是十分常見的 。如《 戰(zhàn)國策 ·孟嘗君出行伺之楚 》中,“有能揚文之名,止文之過,私得寶于外者,疾入諫 。 ”文指孟嘗君田文;《戰(zhàn)國策 ·秦國趙之邯鄲 》中,“勝也何敢言事 ”勝指平原君趙勝。這種情形,在對話中多用作第一人稱,很少用作第三人稱 。至于陳述語言則不受此限。用 “秦 ”指代蘇秦,在此文中還有一處 ,這就是后來蘇秦游說成功,被趙王封為武安君,授以相印和革車百乘時,蘇秦真正的功成名就之時,“當(dāng)秦之隆,黃金萬錳為用,轉(zhuǎn)毅連騎,炫橫于道,山東之國從風(fēng)而服,使趙大重?!敝小扒亍币仓柑K秦。
7:槖
這個字念“tuo”,四聲。這個字的意思是沒有底的口袋。與這個詞相對于的另一個詞是“囊”,這個字的意思是有底的口袋。槖這個字與后來的“盤纏”這個詞有密切的聯(lián)系。
8:抵
這個詞按照我們今天的讀法是di,三聲。但是在這篇文章中應(yīng)該讀作zhi,三聲,,因為這個字是“扺”的誤字(《說文.手部》:“扺,側(cè)擊也。從手氏聲”;并且段玉裁在其《說文解字》中也指出:“按扺字今多訛作抵,其音義皆殊”),“意為“拍擊”。如果讀作di(三聲)的話,“抵掌而談”這句話就要譯為:頂住手掌談話,明顯與上下文以及句意不符,而這里是表示“形容談得非常投機、高興”,所以應(yīng)該讀作zhi。
9:謝
在“四拜自跪而謝”中謝的意思是“道歉”,而不是“謝謝”。
三:語法教學(xué)
1:名詞作狀語
(1)“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中的“庭”字就是名詞用作狀語,譯為:在朝廷上
(2)“廷說諸侯之王”中的廷也是名詞用作狀語,譯為:在朝廷上。
(3)“嫂蛇行匍伏”中的伏也是名詞用作狀語,譯為:像蛇一樣。
2:兩動一賓
“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這里面的趙王應(yīng)該是分別做“見”和“說”的賓語,是兩個動詞帶同一個賓語的情況。
3.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意動用法的含義是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是主觀的看法,客觀不一定如此
“今先生儼然不遠千里而庭教之”中的“遠”就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遠”
4.使動用法
使動用法的含義就是使賓語怎么樣
(1)動詞的使動用法
①“明言章理,甲兵愈起”中“明”和“章”就是使動用法,分別譯為“使.........明白”和“使........彰顯”
②“詘敵國,制海內(nèi)”中“詘”是使動用法,譯為“使......屈服”
③“約縱散橫”中“散”字譯為“使......解散”
④“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中的“出”譯為“使......出來”
(2)名詞的使動用法
“子元元,臣諸侯”中“臣”字是動詞的使動用法,譯為“使.....臣服”
(3)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繁稱文辭”中的“繁”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譯為“使......多、紛繁”
5.名詞活用作動詞
名詞活用作動詞的情況有以下三種:一、兩個名詞或名詞性短語連用,沒有構(gòu)成并列結(jié)構(gòu)或定中結(jié)構(gòu);二、名詞在副詞或者是能愿動詞后面;三、名詞用“而”字連接,根據(jù)上下文,判斷是不是活用作動詞
“綴甲厲兵”中的“綴”活用作動詞,意為“磨礪”
“故蘇秦相于趙而關(guān)不通”中的“相”活用作動詞,意為“擔(dān)任相”
“貧窮則父母不子”中的“子”活用作動詞,譯為“當(dāng)作兒子”
6.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的條件:一、否定句;二、疑問句;三、敘述句中表強調(diào);四、代詞賓語放在動詞之前
“天下莫之能伉”是一個典型的否定句中賓語前置的句子,其正常語序應(yīng)該為“天下莫能伉之”。
參考文獻:
[1] 周及徐《新編古代漢語》——《蘇秦拜相》
[2] 王 保 安——《說 “是皆秦之罪也”中的 “秦”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