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試圖通過對中國諺語的語言分析,尋找蘊含其中的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及其形成的原因。在分析中國諺語的同時,我們也運用比較的方法,從中西方諺語及各自所表現(xiàn)的時間觀的對比中,尋找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的特點所在。
關鍵詞:諺語;時間觀
中圖分類號:H0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時間概念的產(chǎn)生一般來自自然條件和社會文化條件兩條途徑。時間單位詞則是表達時間單位的詞語,屬于量詞范疇。帶時間單位詞的諺語本身可能并不表述時間,但從這些諺語中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中常用的時間單位及其來歷,尋找在中國人心目中對于“時間是什么”的表達,下面筆者就從中國的諺語來探索一下中國傳統(tǒng)的時間觀。
一、從諺語看自然時間觀
來自自然條件的時間單位有年、月、日等,每一個時間單位所對應的單位時間長度對各民族而言基本相似,然而時間單位詞作為語言中的詞匯,具有符號的特征,其形式和意義的結(jié)合完全由社會“約定俗成”,因而不同社會采用不同的詞來表達同一時間單位,從這種不同的名稱中可見各民族文化的不同。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中國先民生活與太陽活動協(xié)調(diào)一致的證明。因而太陽成了計時的首選參照物。中國人將表太陽之意的“日”自然引申為度量時間的基本單位“日”?!氨鶅鋈?,非一日之寒”中“日”脫離了“太陽”之意,完全成了一個純粹的時間單位。而在英語中“day”(日)與“sun”(太陽)是截然區(qū)分的。第二個時間單位“月”也從天體“月”直接引申,“月怕十五年怕半,莊稼人怕誤時限”中“月”既有“月亮”的含義,又有作為時間單位“月”的含義。而“知道二月風,便知六月雨”,“有煤燒在十冬臘月,有米吃在五黃六月”則在“月”前加數(shù)字,使之成為特定時間。而西方“moon”與“month”同樣是兩個不同形式與意義的單詞。
中國時間單位“日”、“月”之稱直接從天體名稱引申,用具體化名詞來表現(xiàn)抽象的時間單位,可見在中國傳統(tǒng)中,時間被視為是落實、具體的實有。
與“日”、“月”從天體的本義引申而來不同,從諺語“一青一黃是一年,一黑一白是一天”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年”的由來體現(xiàn)了大地上諸種生命的周期變化。漢民族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nóng)耕民族,對谷物的一青一黃尤為關注?!稘h字古今形義大字典》考證,“年”字從“禾”,本義五谷成熟,因中原十二個月谷熟一次,故將谷熟一次的周期用“年”來表示,因此“年”被引申為365天周期變化的時間單位?!安粓D今年竹,但圖來年筍”?!爸瘛弊儭肮S”的經(jīng)歷正是古人認為植物從種植到豐收所經(jīng)歷的“年”的周期。在諺語中還常用“秋”來代替“年”的表達,如“在外跑一秋,不如在家種條溝”,“一日不見,如隔三秋”。這里的“秋”是“春秋”的省略說法,用“春秋”指代“年”是因為中國人認為春天代表耕種,秋天代表收獲,這一循環(huán)也就與“年”的植物自然循環(huán)相一致了。
“年”和“春秋”的稱呼源于耕作勞動和生物生長周期,這體現(xiàn)了時間在中國傳統(tǒng)中所具有的生命脈動、創(chuàng)生繁衍的屬性,體現(xiàn)了中國人通過勞動生產(chǎn)體會時間的觀念。
二、從諺語看人為時間觀
人為時間的單位也即從社會文化傳統(tǒng)中產(chǎn)生的時間單位,這種單位各民族不僅名稱各異,而且時間段長度的劃分也不同。
在中國,從漢武帝實行太初歷后,分一日即一晝夜為十二時或稱十二時辰,因而有了時辰的單位。一個時辰相當于兩個小時。諺語“一日相思十二時”中的“時,,即時辰,因此“十二時”也即全天。而在中國民間,由于生活中晚上“打更”的習俗,產(chǎn)生“更”這一特別的時間單位,從時間長度看它與“時辰”相仿,不同處在于“時辰”可用于全天,而“更”一般只用于晚上。這一點從諺語中可見,“吃一斤不如睡一更”,“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更”都用于晚上計時,可見它是專用于夜晚的一個時間單位。
在西方,最明顯的一個人為時間單位是“星期”。這個單位的設定受上帝七天創(chuàng)世的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從西方諺語“He that sings on Friday will weep on Sunday”(“星期五把歌吟,星期天淚沾襟”意為不該高興時高興,該高興時便傷心)中看,西方人不僅將星期作為時間單位,而且還給其中每一天冠以具體名稱,并具有不同意義。如星期天是基督教中的禮拜天、安歇日,因而這一天就顯得特別重要,在諺語中也特別強調(diào)為該是心情愉快的一天。而在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中就沒有星期的概念,因而在中國諺語中幾乎也找不到帶“星期”這一時間單位詞的諺語。
從上面分析的這些由文化而來的人為時間單位詞看,不管是時間單位的名稱或單位時間長度的設定,與西方重宗教不同,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重視人世的生活,因而表現(xiàn)出時間單位的設定與日常生活文化的緊密相關。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看來,體驗時間就是體驗實際生活,觀察時間就是觀察世間種種事緣。
通過對帶有自然和人為兩類時間單位詞的諺語的分析可見,即使是抽象的時間單位,中國人或賦予其具象的稱呼,或以適應生產(chǎn)生活為目而設定其單位時間長度,這些都體現(xiàn)了中國人對時間的傳統(tǒng)認識:時間是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相連的實體,它存在于生產(chǎn)生活中,也只有通過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活動才得以體現(xiàn)。
三、從諺語看節(jié)日和其他時間名詞
中國諺語中除了有帶各種節(jié)氣的時間名詞外,還出現(xiàn)很多帶有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的名詞。與西方的“Christmas comes but once a year(圣誕雖好一年一遭)”,“Easter solonged for is gone in a day(翹首久盼的復活節(jié)一晃而過)”等諺語不同,西方諺語中反映的節(jié)日都是休閑娛樂的日子,因而讓人有一閃而過之感。而在中國諺語中,“過了八月節(jié),夜寒白里熱”,“月到中秋分外明”,“冷到寒食熱到秋”,傳統(tǒng)節(jié)日更多與天氣、勞作相連。
此外,傳統(tǒng)中很多帶象征意味的特定時日或表現(xiàn)了中國人的習俗,如“五月端午驅(qū)病邪,家家門前掛艾葉”,“不等二十四到,二十三夜就要送灶”;或與中國人養(yǎng)生之道有關,如“病怕立春,花怕雞進”,“冬吃甲魚夏吃鰻”,“夏吃蘿卜冬吃姜”,“冬忌生魚,夏忌狗肉”;或有著某種神秘的預兆,如預兆天氣“正月初一刮南風,屋檐底下躲蝦公”,“七晴八不晴,九晴放光明”(意為若初七、十七或二十七晴,則后一天定雨,而再隔一天必晴),“下了七月七,陰雨連綿十月一”,預兆作物生長“八月大,蔬菜作肉包;八月小,蔬菜青裊裊”,“立冬若逢寅,來年高產(chǎn)枉費心”。在這些諺語中,都要求人類的活動要與具體的時日相協(xié)調(diào),暗示著違背這些時日將受到懲罰。
不論從帶節(jié)氣、節(jié)日,還是從帶有特定時日等詞語的諺語看,都可以發(fā)現(xiàn)在中國傳統(tǒng)中對時間的認識:時間與大自然的變化息息相關,而自然又是上天意志的體現(xiàn),因此作物生長要守天時,人的活動也要守天時。諺語中體現(xiàn)的對正確處理天時與人事關系以達到兩者和諧統(tǒng)一的關注,正是傳統(tǒng)中人們遵從天意的反映。
總之,從以上對中國諺語的分析與中西諺語的比較中可見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受中國人重情感、重世俗思維與鮮明的辯證統(tǒng)一思維的影響,將抽象時間認作具象存在,并時時使之在日常生產(chǎn)生活中得以體現(xiàn),而且在把握具體時間時,運用天人合一的觀念,將時機置于首位去體驗時間,這就是中國諺語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國傳統(tǒng)時間觀。
參考文獻:
[1] 王勤.諺語歇后語概論.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吳國盛.時間的觀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
[3] 武占坤.中華諺謠研究.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