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在采風的基礎上分析了松坪溝羌族音樂的由來,松坪溝羌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和松坪溝羌族音樂的演唱特點。
關鍵詞:松坪溝;羌族音樂文化;民間采風
中圖分類號:1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羌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一個民族,在羌族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羌族音樂文化是一個重要的考證。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他的音樂文化讓人如神陶醉。豐富多彩的羌族文化是一個巨大的藝術寶庫,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音樂是羌族人民的靈魂。
一、松坪溝羌族音樂的由來
松坪溝羌族是羌族的一部分(古羌和現(xiàn)代羌族)——歷史悠久。其族源可溯上至三千多年前的左羌人。早在三千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于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活動在中國的西北部和中原地區(qū),據歷史的文獻記載商、周、秦、漢時的羌族,居住在黃河、湟水、洮水、岷江一帶,秦漢隋唐以降歷代數次向南遷,古代羌人中的冉、馬(龍)部落居住在今川西北松坪溝一帶。唐時,一部分羌人同化于藏族,另一部分同化于漢族。羌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但羌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羌族音樂在歷史文化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是祖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塊奪目耀眼的瑰寶,羌族音樂不僅限于本民族喜愛,其他民族也鐘情于羌族音樂文化。羌族音樂除了具有藝術的功能外,還有談情說愛、延年益壽、陶冶情操;也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宣傳教化的活動;
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間歌舞在羌族數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是中國民間音樂藝術的一個重要資源。音樂的旋律古樸優(yōu)雅,歌聲高亢明亮,具有強力的藝術感染力和民族親和力。羌族民間民族音樂以深原的歷史文化沉淀,多元化的民族文化特征。在音樂內容豐富多彩。在羌族音樂往往與舞蹈、文學相結合,三者不可分割。能歌善舞是羌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表達喜、怒、哀、樂思想變化的的重要方式,而且歌聲總是與舞蹈相結合。羌族人的音樂活動有歌必有舞,有舞蹈也就意味著一定有歌唱。兩者中含有豐富的文學內涵。羌族人的生活中不管是節(jié)日喜慶、豐收季節(jié)、逢年過節(jié)、祭祀鬼神、婚嫁喪葬、迎賓待客都是以音樂和舞蹈的伴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松坪溝地區(qū)比較封閉,羌族音樂文化保存比較完整,羌族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生產工具落后,還是“刀耕火種”的原始生產方式。
二、松坪溝羌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
松坪溝羌族音樂發(fā)展與歷史、民族宗教、民族習俗、民族生活和民族性格都有密切關系。音樂往往成為這個民族的象征性,兼有強大的號召力和凝聚力。語言是一個民族賴以存在的文化土壤。在歷史的發(fā)展中,由于羌族有自己的語言,羌族一直以自己的語言不斷地繁衍生息,在羌族音樂文化的發(fā)展中,語言擁有重要的地位,它寄托了羌族音樂文化發(fā)展的信息。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羌族人在不斷的創(chuàng)新,在經濟快速發(fā)展的今天,羌族代代相傳的民族語言較多地漢化了。歷史上雖然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由于沒有文字記載在羌族民歌的傳承中,主要還是靠口頭相傳(這也是一種語言發(fā)展方式),以口頭傳承為基本的途徑,有歌謠、諺語、神話、傳說、寓言等的民間敘事詩為基的本表現(xiàn)形式,這樣的民間歌謠大量流傳在百姓的口頭交流中。民間口語文學是人們內心情感的沉積,口頭相傳、綿延不絕。如今,在羌族和漢族的雜居中,羌族語言的漢化加重,語言范圍在逐漸地縮小,傳統(tǒng)的民歌曲目隨著漢語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而逐漸地減少。
大量民間歌舞都是伴隨著羌族人們勞動生活以及傳統(tǒng)風俗禮儀而發(fā)展的。在羌族民間歌曲中有山歌、勞動歌、風俗歌(包括酒歌、婚嫁歌以及耍山調)和巫師歌四大類歌曲。歌舞分為喜慶歌舞和喪事歌舞兩大類。
1、山歌。羌族語山歌為“哪啦”,是羌族人族愛唱的歌曲,山歌就是他們在生活當中做什么就唱什么,耕地唱的是《牛山哥》,放羊唱的《放羊歌》,還有《砍柴歌》等。羌族歌者即興而歌,興盡而止,有較強的抒情性。
2、勞動歌。是生產勞動者所唱的歌曲。是羌族人民在犁地、收割莊稼是所唱的歌曲,這種歌曲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地點都有所不同。勞動歌有獨唱、齊唱和詞曲相同的重句對唱等形式。勞動歌中數量最多的是撕玉米皮歌。有歌的節(jié)奏明快,銜接緊湊,氣氛熱烈;有的節(jié)奏舒緩,曲調悠揚。
3、風俗歌。是羌族人民在婚嫁、喜慶節(jié)日、祭祀等各種風俗性表演的歌曲。(在風俗歌曲中的酒歌是羌族民歌最古老的一種歌唱形式)。其中“咂酒”在婚禮習俗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位置,從說媒到成親都與喝咂酒有關系。在婚禮中主要形式有排坐引酒時的主客合唱或輪流對唱,多以羌語演唱。如《開壇酒歌》,由德高望重的寨老領唱,眾人合唱或賓客齊唱。唱《開壇酒歌》必須按羌族傳統(tǒng)禮儀排坐,圍住咂酒壇子,由長者致祝酒辭后開唱。傳統(tǒng)酒歌大多節(jié)奏緩慢,旋律優(yōu)美,音域不寬。
4、巫師歌。主要是以祭祀、喪事為主的歌曲,巫師在這種活動中一邊起舞一邊以緩慢的動作祭祀或者是吊念死去的逝者,是巫師在請神送鬼時唱的歌。其中保存著一些古老的民間故事傳說。如《澤祺格布》、《木姐珠》、《大戰(zhàn)戈幾人》等。說唱相間,并敲擊羊皮鼓做伴奏。
三,松坪溝羌族音樂的演唱特點
在表演形式上由于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羌族民間歌曲演唱形式大多有相對固定的組織形式(在起唱時往往多數是舞蹈先起歌聲緊隨),其歌唱組合的類型和特點以音色組合變化為主,主要有男女聲的合唱、重唱,很少使用混聲組合形式。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有勞動組合方式、自然環(huán)境、生理特征、生活風尚等一些集體的活動。
在松坪溝民間歌曲演唱方法中無論是群體地活動中,人多少始終只有一人演唱高亢的主聲部,這個人該曲的領唱,而其他人都是伴唱。擔任領唱的這名歌手,他有著相當豐富的演唱經驗,在演唱的過程中大多用的是假嗓(小嗓),聲音高亢明亮,在領唱情緒變化的過程中伴唱者的情緒也慢慢的高漲,優(yōu)美動人的歌聲中傳在來悠揚婉轉的羌笛聲,給人以仙境般的幻想,也增加了藝術的感染力,顯得羌族音樂更為豐滿、富特色和生命力。這一獨特形式吸引了大批國內外的學者前來采風和學習,也增加了羌族人旅游業(yè)收入。
羌族人民在對歌曲的演唱中大多數歌手采用的是徐緩中速的領唱,在演唱還會出現(xiàn)很多的“搖聲”。有時候會把音階中的部分音級即興的升高或者是降低并加快速,使得歌手在演唱中從上音到下音自然的下滑,這種“搖聲”的技巧,在羌族音樂語言聲調中起伏很大,最終達到“字正腔圓”“聲情并茂”效果。
四、結束語
這次在松坪溝的采風,使我認識到羌族音樂的魅力。羌族是一個只有語言而沒有文字的古老民族,在羌族民間音樂文化的傳承中主要以口頭的方式傳承。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很多古老的羌族民間音樂遺產被現(xiàn)在的年青人所遺忘?,F(xiàn)在流傳中的情歌成為現(xiàn)在年輕人主要演唱的歌曲,他們的歌聲大多數是追求愛情的,也有痛苦的述說和涉及婚姻制度,以及不能于心上人在一起的悲哀等等題材的。可以說羌族人民對音樂的多素追求,是展現(xiàn)在人們眼前最美的畫卷,這些民間歌曲不僅僅記載了羌族人民民間音樂文化歷史的傳承,也推動了華夏民間音樂的向前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馬寧;《羌族婚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9月
[2] 羅雄巖;《羌族舞蹈文化傳承與發(fā)展規(guī)律的探索》[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6年3月
[3] 《四川省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集》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4
[4] 《四川省音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集》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