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雷歡,女,浙江嘉興人,浙江師范大學(xué)初陽學(xué)院本科生,主要從事漢語言文學(xué)研究。
摘 要:詩歌與音樂血脈相連,其緊密的聯(lián)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詩人。作為詩歌的盛世,唐朝描寫音樂的詩作頗多,但最為精彩的莫過于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韓愈、白居易和李賀在審美和創(chuàng)作風(fēng)格上的差異,使他們的三篇“摹寫聲音之至文”各有所側(cè)重,體現(xiàn)了“驚天”“泣鬼”“移人”的不同審美效果。
關(guān)鍵詞:唐詩;聲音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2)11-0000-01
唐朝是音樂的盛世,諸多的詩歌與音樂相結(jié)合,譜寫了一曲曲動人的篇章,為人們所喜愛與傳唱。而在這諸多精妙的音樂詩歌之中,最為后世所稱道的便是《聽穎師彈琴》、《琵琶行》和《李憑箜篌引》。清人方扶南在《李長吉詩集批注》(卷一)中說:“白香山江上琵琶,韓退之穎師琴,李長吉李憑箜篌,皆摹寫聲音之至文。韓足以驚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這便足以體現(xiàn)這三首音樂名詩的藝術(shù)成就與藝術(shù)手法之高。
一、韓愈《聽穎師彈琴》:以形寫聲,驚天動地
韓愈《聽穎師彈琴》描摹的是現(xiàn)實中的直覺印象和感受,前八句主要以形寫聲,正面描寫穎師琴聲的美妙。首先它以“勇士赴敵場”之姿突出音樂的激昂澎湃、大氣磅礴。接著忽而“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用“浮云”和“柳絮”的形象表現(xiàn)出音樂漸趨于飄忽而悠遠的狀態(tài),讓人感覺到琴音的捉摸不定、悠閑自在。緊接著“忽見孤鳳凰”在百鳥群鳴中引吭高歌,用鳳凰的形象來打破原本悠閑的狀態(tài),重新將音樂推向了緊張而昂揚的高峰。但是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它由九天突然地墜向地面,這里的一落千丈凸顯的便是一個巨大的滑音,琴音從至高點猛然間滑至了低谷,樂聲動人心魄、令人心悸。詩人以“勇士”、“浮云”、“柳絮”、“鳳凰”等這些生動的形象,將音樂的起落與跌宕展現(xiàn)在人前,以形寫聲,給人以無窮的想象,讓人在平靜、激昂、驚天的浪濤中體會音樂的起起伏伏?!堵牱f師彈琴》后八句寫的是詩人聽琴的反應(yīng)和感受,間接反映穎師琴音的效果之高,動人心魄。先是“嗟余有兩耳,未省聽絲篁”,隨著音樂的演奏,詩人的情感也不斷起伏變化,時而激昂澎湃,時而悠揚飄渺,時而又好似是萬劫不復(fù)的痛苦,以致詩人不得不“推手遽止之”,因為詩人承受不了如此激昂而又多變的琴音與情感,“穎乎爾誠能,無以冰炭置我腸”,將“冰炭置我腸”如何能忍受,故詩人忍不住“濕衣淚滂滂”。極致的音樂竟使人的心緒變化如此之大,以致于不能承受,這樣的音樂效果正如詩中的“孤鳳凰”等形象一樣,只能以“驚天”來形容。
二、白居易《琵琶行》:以聲喻聲,移人情性
白居易《琵琶行》是一首以時間順序來組織的敘事詩,長于以聲喻聲。而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寫有聲的效果之外,詩人還寫了無聲的效果,如“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前一句以無聲襯有聲,更顯有聲的效果,能讓聽眾在樂聲停止后在無聲中體會出其“憂愁暗恨”的情緒。而后一句也是一樣,正是因為“悄無言”,才能體現(xiàn)出音樂動人心魄的力量,讓人忍不住沉迷?!杜眯小肪畹脑娋浯蟛糠侄际且月曈髀?,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以“急雨”比喻音樂的粗重,以“私語”比喻音樂的細膩委婉。此外,還有以“大珠小珠落玉盤”的聲音比喻音樂的清脆,以“間關(guān)鶯語花底滑”的聲音比喻音樂的婉轉(zhuǎn),以“幽咽泉流冰下難”的聲音比喻音樂的阻塞困頓等。而從“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到“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體現(xiàn)的則是在暫時的靜音之后,突然爆發(fā)出來的排山倒海的激越雄壯之音,將音樂推向了至高潮。但是接下來又突然“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以“裂帛”此種強音突然地收了場,于是“東船西舫悄無言,惟見江心秋月白”,聽眾依舊美妙音樂的余韻之中,感受不到音樂的停止。在這里,詩人便是運用聽眾沉醉而不自知的狀況來突出琵琶的音樂之高超。琵琶的音樂讓聽眾沉醉于其中而不能自拔,用“移人”來概括這一現(xiàn)象與音樂的效果再適合不過。
三、李賀《李憑箜篌引》:以典寫聲,能泣鬼神
不同于韓愈與白居易的現(xiàn)實主義的描摹與比擬手法,不同于韓愈與白居易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尋常事物來進行比擬,李賀以想象為線索組織全詩,用浪漫主義的手法,充分調(diào)用古典神話來描寫音樂,以典寫聲。李賀《李憑箜篌引》一開始便寫出了音樂的驚天動魄之姿,致使“空山凝云頹不流”,音樂聲猶如“昆山玉碎”猶如“鳳凰叫”,又好似“芙蓉泣露”或是“香蘭笑”一般,用各種各樣的典故與形象來寫出了音樂的多姿多彩,讓人充分調(diào)動想象,傾聽音樂的時喜時悲。接下來箜篌的音樂效果又達到了“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的程度,樂聲由長安向外,吸引了天地。緊接著便是“江娥啼竹素女愁”,箜篌聲“夢入神山教神嫗,老魚跳波瘦蛟舞”,“吳質(zhì)不眠倚桂樹,露腳斜飛濕寒兔”。連神女都為之感動,連異獸都為之舞動,讓吳剛依桂,玉兔蹲伏,這些足以體現(xiàn)箜篌音的效果之大,它讓神仙鬼怪都為之感動,為之傾倒。詩人在這里一連運用了多個為人所熟悉的神話典故,樂聲連神人都為之驚嘆,何況凡人,于是又將音樂提升了一個高度。這些神奇的想象與神話典故將人引入了一個瑰麗奇幻的世界,體現(xiàn)的便是精彩絕倫、凸顯于平凡世界之外的不平凡的箜篌之音,使人忍不住感嘆并且幻想著李憑箜篌的“能泣鬼神”的音樂效果。
四、以感寫聲,訴諸感情
無論是韓愈的《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的《琵琶行》,還是李賀的《李憑箜篌引》,都因為詩人本身的感受或多或少地帶上了或憂傷或憤懣的情感。寫《聽穎師彈琴》時的韓愈因?qū)以赓H謫,心里難免憤懣不平,便借著穎師的琴音來表達詩人自身的感情,因而“自聞穎師彈,起坐在一旁”,但是隨著琴音的變化,難免詩人的情感也被喚醒,“孤鳳凰”的“失勢一落千丈強”正象征著詩人自己的處境,因而詩人不得不“推手遽止之”,并忍不住“濕衣淚滂滂”。而白居易也同樣遭貶,故通過同是“天涯淪落人”的琵琶女的音樂來抒發(fā)自己的復(fù)雜情感?!白衅抡l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凄凄哀哀的琵琶聲正象征著詩人遭貶后的憂傷與不滿。“我聞琵琶已嘆息”,借著這感人肺腑、“移人”的樂聲讓自身的感情得到抒發(fā),故而“嘆息”,故而“青衫濕”。至于李賀,他雖未遭貶,沒有韓愈或是白居易那般深深的憂愁,但是懷才不遇的他并不見得會有完全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故在綺麗的想象之中難免也有傷感的色彩。如“江娥啼竹素女愁”、“芙蓉泣露”、“石破天驚逗秋雨”等等,詩句中都體現(xiàn)著淡淡的哀愁。
這三首音樂名詩都在描摹音樂的同時結(jié)合了詩人自身的感受,而讀者更能從精妙的詩句中看到詩人對音樂真實的體驗,并仿佛身臨其境,體會到跌宕起伏、精彩絕倫的音樂之美。韓愈《聽穎師彈琴》、白居易《琵琶行》和李賀《李憑箜篌引》三首詩各有其特色,各有其側(cè)重,它們以其獨特精彩的藝術(shù)手法與藝術(shù)魅力征服了無數(shù)人,以其精妙的詩句證明了它們自身“皆摹寫聲音至文”的藝術(shù)成就與地位。
項目名稱:浙江師范大學(xué)課程實踐教學(xué)項目成果。
指導(dǎo)老師:首作帝
參考文獻:
[1] 丁茂華.三首中唐音樂名詩的結(jié)構(gòu)探析[J].甘肅教育,2006(3).
[2] 楊俊葉.驚天泣鬼移人——三首唐代音樂詩的異同賞析[J].探索與爭鳴,2011(5).
[3] 潘仁炎.摹寫聲音之至文:驚天、移人、泣鬼——試論中唐三首著名的音樂詩[J].電影評介,2009(18).